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採石工人在揚州市高郵市天山放炮炸石之後,忽然發現一個黑黝黝的洞口,在場的工人立刻意識到此處應是古代陵墓,領頭的工人馬上將情況報告給了有關領導,考古專家得知後火速趕到施工現場,通過現場勘察確定就是一座古墓。

考古專家發現炸藥將古墓破壞的很大,經過專家的多次論證,上級部門要求要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完碎石亂石,所有考古人員都認爲這只是個普通的漢朝古墓,然而隨着發掘的進一步深入,考古專家找到了只有古代帝王才能使用的黃腸題湊,這一發現立即讓考古人員激動起來,進而確定此陵墓很可能是一座帝王陵墓。

隨着出土文物的增多,考古專家對墓中出土的文字經過了深層次的研究,最終確定墓主人是漢武帝的兒子——廣陵王劉胥夫婦。據《漢書》記載:漢武帝第有四個兒子,而劉胥就是他的第四子,當年封爲廣陵王。史料記載,劉胥此人虎背熊腰,力大無窮,赤手空拳與老虎、黑熊搏鬥,堪稱項羽再世。

劉胥在漢武帝死後,偷偷研究巫蠱之術,對昭帝、宣帝進行詛咒,並聯合楚王起病預謀造反,事情敗露之後,劉胥自殺而亡,廣陵的封國也被除名。

他的陵墓在古代曾經被盜過,黃腸題湊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最後在劉胥的陵墓中出土了一千多件珍貴的文物。光國寶就有十幾件,其中的金縷玉衣、漆塌、木履和成套的浴具都是特級和一級文物。最讓專家覺得珍貴的是代表漢代最高禮儀的“黃腸題湊”,它全部使用珍貴的楠木堆砌而成,佔地面積237平方米,共用木材超過540立方米。

後來據考古人員回憶,當年古墓封土被揭開的那一刻,黃腸題湊逐漸露時,所有在場的考古隊員不約而同發出驚呼:“不是皇帝陵墓,堪比皇帝陵!”當地宮的楠木被挖出時候堆滿在地,考古隊有一位負責人開玩笑的說:“無比珍貴的的楠木啊,這個陵墓的發掘真是發大財了!”

天山漢墓發現後,有關部門進一步將整座墓葬進行了遷移復原,建立了漢廣陵王墓博物館,現在已經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