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縱身一躍!這位“21歲”的戰士,讓我們懷念了66年

1

1931年,四川省中江縣的一個小山村裏,一名嬰兒降生在一戶貧困的人家裏,從此開始了短暫卻偉大崇高的一生。

他早年喪父,只能和母親相依爲命。迫於生活窘迫,年少的他選擇了給地主打工。那段時間裏,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讓他記憶深刻。

1949年,他的家鄉解放了。在幼年的經歷與母親教誨的影響下,他積極參加清匪反霸鬥爭,並被選爲村兒童團團長,曾帶領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僞保長私藏的槍支彈藥,被評爲民兵模範。

勇敢,剛毅,無畏,這些中國軍人一以貫之的精神品質,逐漸在這個窮苦百姓家的孩子身上匯合。

1950年秋,朝鮮半島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抗美援朝戰爭爆發。1951年3月,中江縣開始徵集志願軍新兵,得知消息的他在村裏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身材矮小的他開始未被選中,但是胸懷殺敵立功壯志的他卻不甘心,努力爭取,最終把來徵兵的營長感動,被破格錄取。

跨過了鴨綠江,走上了朝鮮前線,他英勇偉大的一生纔算真正開始書寫詩章。

 2 

上甘嶺志願軍陣地一角。

這場戰爭中,需要銘記的地方有很多,但是,上甘嶺這三個字卻給人的記憶最深刻。

上甘嶺,這裏是志願軍中線的大門,也是扎進聯合國軍心窩的一把鋼刀。

上甘嶺,更是中國軍人的精神圖騰。那年,革命先烈矯健、勇猛的戰鬥雄姿和樂觀無畏的革命豪情,穿越66年的歷史硝煙已然成爲中國軍人賡續發揚的精神力量。

資料圖。

就是這樣一座普通平凡的山嶺,孕育了英雄,創造着奇蹟。

方圓不過3.7平方公里的兩個小山頭,雙方先後投入兵力十萬之衆,43個晝夜的拉鋸戰,山頭被炮火削低兩米,化成一米多厚的粉末……

在這樣常人難以想象的火海彈雨中,志願軍打退了世界上擁有以美國爲首的最強大火力的侵略者。

那天,上甘嶺597.9高地上,戰鬥在反覆爭奪中趨於白熱化。美軍在山頂上的集團火力點,壓得志願軍喘不上氣。5次衝鋒都被擊退,戰友在機槍火舌的“毒手”下,一個個倒了下去。而反擊戰迫在眉睫,時間就是生命!志願軍在此刻陷入了絕境。

他站了出來,掏出早就寫好的決心書,留下“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的遺言,便向敵人的火力點爬去。

子彈無情的肆虐,同行的戰友一死一重傷,他的左臂也被打穿,血流如注。忍着劇痛,他把手雷投向敵軍,而那幾枚手雷僅讓火舌熄滅了幾秒,效果微弱。

戰鬥的最後時限馬上到了,火舌卻還在張牙舞爪。那千鈞一髮之際,他衝着敵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張開雙臂,撲了上去。

3

資料圖。

戰鬥勝利了,這一幕也化作永恆。

我們好像到現在都沒有提及英雄的名字,這彷彿印證了他參軍的初衷:殺敵立功。是否留下名字名垂千古又有什麼關係呢?抗美援朝戰場上爲國捐軀的烈士太多了,他們都沒有名字,但卻同樣永恆不朽。

算是一種幸運,他的名字留了下來,時至今日一直以“特級戰鬥英雄”的不朽稱謂,與英勇無畏的偉大形象影響着後來的追隨者。

他叫黃繼光,昔日他的戰鬥精神,被今天的士兵們演繹成了新時代中見困難就上、敢打硬仗的作風;那種懷抱理想、不畏犧牲的態度,仍然感染着一代一代的新時代士兵。

黃繼光生前的部隊,有“黃繼光班”,班裏有着一羣又一羣的“黃繼光們”。薪盡火傳,他們都是黃繼光精神的傳薪者。

給黃繼光老班長疊被子。

黃繼光一直“活”在這裏。班中,他的牀鋪和其他士兵一樣,整潔的白色牀單,被子疊成豆腐塊,一點褶皺都沒有。

晚上,班裏戰士點名並點評一天的訓練生活。連隊指導員第一個呼點“黃繼光”的名字,馬上響亮的“到”聲劃破夜空,這是全連數十名士兵共同回答的。而睡覺鋪牀、疊被,會有班裏的戰友幫他。整理黃繼光的鋪位,對於戰士來說是一種榮耀,一般都是班裏優秀的戰士和班長才能做。

新兵在黃繼光老班長銅像前和家人視頻。

我們也是黃繼光精神的傳薪者,他的壯舉中蘊含的中國軍隊的制勝密碼——英勇無畏,這種精神力量也在激勵着我們大步向前。

4

資料圖。

66年過去了,那個畫面定格在每名軍人的腦海裏:

東方露出魚肚白

反擊的隊伍似乎看到了失敗

在那千鈞一髮的時刻

你飛躍的身體是進攻的旗幟

你的胸膛是一道勝利的高牆

敵人罪惡的槍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像火花一樣閃耀

一瞬便定格偉大

你死得那樣年輕,

卻活得那樣久長。

誰說莊嚴的剎那不是永恆

你響亮的名字永遠不會磨滅!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慕佩洲

編輯:柴    瀟 李響

編審:任    旭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註明來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