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美麗的浦東 本報記者 李明坤 攝

昔:1990年4月18日,浦東甫一宣佈開發開放,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歡呼聲中,也夾雜了少數質疑聲:浦東開發開放到底意味着中國將進一步敞開改革開放的大門,還是空喊“口號”?國際上甚至有人稱浦東開發開放爲“一場騙局”。因爲在浦東開發開放之初,擁有的只有一片灘塗和一窮二白,“眼見爲實”限制了一些人的想象。

今:28年來,隨着浦東改革不斷推進,這裏如同滄海桑田發生鉅變,成了中國名副其實的“一張王牌”。當初的灘塗上高樓拔地而起,一窮二白的浦東變身爲萬商雲集的富饒之地,今年GDP更將衝破萬億元大關。

無論是當年胼手砥足的初創者,還是現在驚豔世人的28歲“青年”;在浦東28年的鉅變背後,有一樣從未改變:那就是浦東的速度和激情。

“在中央宣佈浦東開發開放才15天,浦東開發辦公室就已經抽調精兵強將、搭起班子,迎接海內外來客了。”說起28年前的往事,原新民晚報記者、“老浦東”盧方依舊曆歷在目。“當時沒有電腦、網絡,報社用的還是鉛字排版,新民晚報上午新聞就靠‘人肉’搶稿,和浦東開發一樣,拼的就是速度。”

1990年5月3日,在浦東大道141號,一幢破舊的小樓原本是浦東文化館的所在,臨時被“徵用”成了浦東開發辦公室。在簡陋的辦公室裏,盧方回憶,他還碰見了幾張“熟面孔”,包括自來水公司經理等。“你怎麼來了?”他驚訝地問對方。原來,當時的浦東百廢待興、一片空白,浦東開發辦公室是一個具體的辦事接待機構,市裏還有一個領導小組。事實上,在正式宣佈浦東開發開放戰略之前,中央決策早就未雨綢繆、運籌帷幄。當“發令槍”響起,一切雖然爭分奪秒、卻有條不紊地旋即展開。

如今,在“高大上”的浦東開發開放主題展展廳中,有許多炫酷的高科技,一間簡陋的辦公室十分顯眼,門口懸掛着“浦東大道141號”的門牌。幾張桌椅、幾個暖水瓶幾乎就是全部的“家當”。原來,這是模擬還原當年的場景——1990年5月3日,上海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掛牌。“‘141’這個數字在人們印象裏可能不太吉利,但是當時的領導堅持要用這個數字,因爲他們覺得,浦東開發就是要‘一是一、二是二’,靠實打實幹出來。”浦東新區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倉廩實”的浦東,仍保留着當年“愛拼纔會贏”的勁頭。在上海自貿區成立的當年,外高橋就“火”了,前來自貿區申請新設或拓展業務的企業不計其數,亟需開疆拓土的企業讓外高橋迅速成爲升溫,爲此花旗銀行就“相中”了位居外高橋黃金地段、外高橋股份公司的辦公樓。面對企業的要求,外高橋股份公司沒有猶豫,僅僅7天就完成了搬遷,騰出物業供花旗銀行註冊入住。記者曾實地踏訪時看到,外高橋股份帶着100多名員工搬進了簡陋的倉庫,沒有空調、暖氣,甚至連像樣的廁所都沒有。這樣的“蝸居”大家卻無怨無悔,依靠的正是和浦東開發開放之初一脈相承的“精氣神”。

28年可圈可點的“成績單”,對浦東而言只是實現了一個個“小目標”;在改革開放的漫漫長路,領跑的浦東將一直“在路上”。

本報記者 宋寧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