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4亿,这个巨大的市场,该怎么走?

2.4亿老年群体的电影需求

霜枫酒红

A

编者按:老龄时代的来临,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诞生,但是整个社会好像都没有做好应对这一现实的准备——我们一方面重在满足他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忽视了他们日益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近些年,适合老年人“胃口”的文艺创作精品少之又少,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要实现“富足”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重阳节之际,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条路要怎么走。

近日,有关老年人的话题成为了热点。各类祝福在微信上飞来飞去,“让我们多多陪伴家人,陪伴父母。”“关爱自家的老人,也请记得身旁的其他银发群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你我,终将暮年。”

这是一个走向深度老龄化的时代。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已占据总人口的17.3%。

2.4亿,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他们有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样也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包括需要老年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我们将视角对准国内的电影电视剧市场时就会发现,优质的老年题材影视作品很少,很难满足2.4亿人口的需求。

在电影市场不断分众的趋势下,近年来有面向中学生的电影,有面向职场人士的电影,有针对女性观众的作品,有面向草根阶层的作品,有的类型产品还初步形成了档期。但是,面对老年观众的市场一直没有有效的供给,更没有形成生产模式。

B

近年来,国内偶有有分量的老年题材影视作品。讲述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父亲与玩世不恭的儿子深厚感情的电视剧《嘿,老头!》播出后口碑良好,其片尾曲《当你老了》流传至今。电影《私人订制》的片尾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形象地反映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至今同样受到追捧。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关注老年人生活并且具有一定品质的作品确实很少,如果和那些“小清新”作品比起来就更无从说起了。不用调查,仅仅通过日常观察就可以发现,不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较为单调乏闷,纵然他们有消费能力,但可供他们消费的电影寥寥。

2017年末,冯小刚导演的《芳华》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认可。统计显示,其中相当的票房是由中老年群体贡献的。7天累计票房达5.8亿,45岁以上观众贡献了35%。可以说,中老年观众带动了“芳华热”并且席卷全国。有网友感叹:“没想到一大半观众都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电影演绎的正是他们的芳华吧。”

但是,《芳华》过后再未见适应老年人市场的影片。

有文艺评论家指出,“事实上,老年人群对于影视文化的消费潜力正在显现,只是整体而言尚未引起业内人士普遍重视。”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填补老年人空洞的精神生活;放映与播出本身就反映出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爱,“可以让老年人感到自己尚未被时代舍弃,没有被社会遗忘。”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两个指标同时出现下降。其中二孩数量仅仅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这可能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连一个孩子都不想要。如是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剧中国老龄化程度。

C

    你我,终将暮年。可是我们的电影、电视人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了吗?

放眼世界,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文明国家普遍产生了与之相适配的影视产品。日本是老龄化最突出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出现了老年题材影片,包括电影大师小滓安二郎都推出了重量级的作品,如《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晚秋》等等。欧洲、北洲的诸多电影公司也一直有老年题材影片问世,有的还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如《给我讲个故事》《二手狮王》《天涯寻梦》《三个老兵》《晚安,汤姆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余生的第一天》《涉外大饭店》《大器晚成》。像《大器晚成》对准的是80岁的老奶奶,她灵感突发想重拾梦想把附近一家小商店重新装修成时尚内衣店。影片围绕4名老年女性的生活展开,她们大胆挑战自我,改变人生命运,耐人寻味。

不要忘记了老年人,不要片面地认为老年人生活题材比较沉闷,缺乏娱乐性。其实,当艺术家真正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后,应该能拍出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作品。

2.4亿,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影视界应该找到社会效益与市场收益的均衡点。

大同文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