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4億,這個巨大的市場,該怎麼走?

2.4億老年羣體的電影需求

霜楓酒紅

A

編者按:老齡時代的來臨,一個龐大的老年羣體誕生,但是整個社會好像都沒有做好應對這一現實的準備——我們一方面重在滿足他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卻忽視了他們日益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近些年,適合老年人“胃口”的文藝創作精品少之又少,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要實現“富足”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重陽節之際,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這條路要怎麼走。

近日,有關老年人的話題成爲了熱點。各類祝福在微信上飛來飛去,“讓我們多多陪伴家人,陪伴父母。”“關愛自家的老人,也請記得身旁的其他銀髮羣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你我,終將暮年。”

這是一個走向深度老齡化的時代。尤其是最近10年,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發佈會上介紹,截至2017年底,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已佔據總人口的17.3%。

2.4億,一個龐大的老年羣體。他們有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樣也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包括需要老年題材的影視作品。但是,我們將視角對準國內的電影電視劇市場時就會發現,優質的老年題材影視作品很少,很難滿足2.4億人口的需求。

在電影市場不斷分衆的趨勢下,近年來有面向中學生的電影,有面向職場人士的電影,有針對女性觀衆的作品,有面向草根階層的作品,有的類型產品還初步形成了檔期。但是,面對老年觀衆的市場一直沒有有效的供給,更沒有形成生產模式。

B

近年來,國內偶有有分量的老年題材影視作品。講述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父親與玩世不恭的兒子深厚感情的電視劇《嘿,老頭!》播出後口碑良好,其片尾曲《當你老了》流傳至今。電影《私人訂製》的片尾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形象地反映出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至今同樣受到追捧。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這樣關注老年人生活並且具有一定品質的作品確實很少,如果和那些“小清新”作品比起來就更無從說起了。不用調查,僅僅通過日常觀察就可以發現,不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較爲單調乏悶,縱然他們有消費能力,但可供他們消費的電影寥寥。

2017年末,馮小剛導演的《芳華》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重認可。統計顯示,其中相當的票房是由中老年羣體貢獻的。7天累計票房達5.8億,45歲以上觀衆貢獻了35%。可以說,中老年觀衆帶動了“芳華熱”並且席捲全國。有網友感嘆:“沒想到一大半觀衆都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電影演繹的正是他們的芳華吧。”

但是,《芳華》過後再未見適應老年人市場的影片。

有文藝評論家指出,“事實上,老年人羣對於影視文化的消費潛力正在顯現,只是整體而言尚未引起業內人士普遍重視。”與老年人生活相關的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填補老年人空洞的精神生活;放映與播出本身就反映出社會對於老年人的關愛,“可以讓老年人感到自己尚未被時代捨棄,沒有被社會遺忘。”

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兩個指標同時出現下降。其中二孩數量僅僅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這可能意味着越來越多的人連一個孩子都不想要。如是結果就是進一步加劇中國老齡化程度。

C

    你我,終將暮年。可是我們的電影、電視人擔負起應有的責任了嗎?

放眼世界,伴隨着社會老齡化,現代文明國家普遍產生了與之相適配的影視產品。日本是老齡化最突出的國家,20世紀50年代,日本就出現了老年題材影片,包括電影大師小滓安二郎都推出了重量級的作品,如《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晚秋》等等。歐洲、北洲的諸多電影公司也一直有老年題材影片問世,有的還產生了世界性影響,如《給我講個故事》《二手獅王》《天涯尋夢》《三個老兵》《晚安,湯姆先生》《我的父親,我的兒子》《餘生的第一天》《涉外大飯店》《大器晚成》。像《大器晚成》對準的是80歲的老奶奶,她靈感突發想重拾夢想把附近一家小商店重新裝修成時尚內衣店。影片圍繞4名老年女性的生活展開,她們大膽挑戰自我,改變人生命運,耐人尋味。

不要忘記了老年人,不要片面地認爲老年人生活題材比較沉悶,缺乏娛樂性。其實,當藝術家真正深入瞭解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態後,應該能拍出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作品。

2.4億,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影視界應該找到社會效益與市場收益的均衡點。

大同文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