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抓到了!這裏還有……”20日,正值稻田飄香之際,蘇區南雄市首屆禾花魚節在該市雄州街道觀新村舉行,來自各地的遊客興致滿滿下田抓魚,喜笑顏開地將勞動成果帶上田,親身感受粵北山區的農趣。

秋風微起,活動現場有些許涼意,但遊客們熱情高漲,隨着一聲哨響,大家紛紛脫下鞋襪、高高捲起褲腿,一手拿着捕魚網、一手提着小水桶,麻利地下到田裏,追着禾花魚在田裏跑。“我捉到一個”“我捉了個大的”……水田裏,玩得最開心的,要數跟着大人們一起捉魚的小孩了,他們歡快的叫聲此起彼伏,充滿了田間。

走近其他剛收割完的稻田,成羣結隊的禾花魚清晰可見,隨着水稻收割,也標誌着禾花魚養殖成果迎來了“上田”時刻。這一“上田”時刻,正是雄州街道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通過黨員帶動貧困戶、村民、村集體增加收入,實現農民增收、集體增值的真實寫照,也是南雄實現產業興旺、組織振興、鄉村振興的典型之一。

筆者瞭解到,爲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觀新村黨支部積極引導農戶流轉整合農田,打造養殖+農家樂+農耕文化體驗的特色農旅產業,助農民增收。據介紹,觀新村今年初成立了經濟種養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運作模式,引進禾花魚、泥鰍的種苗和種養技術,實行產品包銷,打造“嶺南稻鄉”特色品牌,以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村民積極性,因地制宜推動當地產業發展。

此外,觀新村共180多戶村民以土地入股,30戶村民以現金入股,共整合農田連片500畝,資金63萬元,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爲禾花魚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還聘請本村村民耕作管理,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100餘人,其中貧困戶和有勞動能力殘疾人15名。

“今年養殖禾花魚的水稻面積達到300多畝,每畝稻田放禾花魚苗800尾,水稻畝產800多斤,禾花魚畝產30至50斤,禾花魚賣48元一斤。此外,我們還養殖了臺灣泥鰍30畝,每畝放泥鰍苗20萬尾,泥鰍畝產2000斤到3000斤,總產值有150萬元呢。”觀新村90後黨支部書記郭東瑜笑着說道。

雄州街道黨(工)委書記王高峯告訴筆者,村裏將在春夏秋三季進行禾花魚、泥鰍、有機稻綜合種養,在冬季種植觀光油菜花,將捕魚、油菜花觀賞、特色農家樂等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觀新村積極流轉土地,引進水產養殖,以綠色生態、環保爲宗旨,成爲了該市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大亮點。目前,南雄已形成了以優質稻、黃煙、中草藥、水果、休閒農業爲主的特色產業格局,爲該市的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動力。

【全媒體記者】畢式明 見習記者 潘俊宇

【通訊員】蔡仁銀 董子龍

【作者】 畢式明 潘俊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