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虧不是國泰航空(港股00293)的目標,下一步它已經決定要補足自己的短板,向廉價航空出手。3月27日,香港最大航空巨頭國泰宣佈以49.3億港元收購海航旗下廉價航企香港快運。據估算,若此次併購完成,國泰系將控制香港民航市場超八成份額,壟斷地位進一步鞏固。同時,國泰也將借香港快運,進一步對抗亞航、捷星等對手。當然,以上所有的盤算,還要看兩家公司融合後能否保持目前的高效運轉態勢。但業界普遍認爲,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更何況油價及國際形勢等,均是國泰擴大體量後不得不考慮的變數。

  拿下香港快運

  針對香港快運的交易,買賣雙方也算是一拍即合。一邊賣家海航大幅調整業務結構,頻頻出售子公司,另一邊國泰則可以通過此次收購,在香港民航市場佔據全方位的“壟斷”地位。根據國泰簽訂的股權收購協議,該公司需支付包括22.5億港元現金及26.8億港元非現金,合計49.3億港元。交易預計將於2019年底前完成,屆時香港快運將成爲國泰航空的全資子公司。“此次併購可促進國泰航空業務的長期發展和增長,提升在香港的競爭力,以應付區域內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國泰航空直言。

  香港快運主要運營往返於香港和東南亞和東北亞地區的短途航線。目前香港快運的機隊有38架客機,共24個通航點,其中11個通航點位於日本,旅客人次由2016年的290萬增至目前的410萬。據披露,併購後,香港快運將繼續以一家獨立的航空公司運作,延續廉航的營運模式,並與國泰航空業務和營運模式相輔相成。

  業內普遍認爲,國泰航空在2018年扭虧前,曾經歷過連續兩年的虧損,而虧損的主要原因,除了燃油套保失誤以外,也來自包括香港快運在內的多家航空公司的競爭。此次,國泰航空藉助併購,不僅獲得了廉航品牌,還順便喫掉了一個競爭對手。

  “從近幾年民航業的發展態勢來看,東北亞、東南亞的一些傳統航空公司,都在發展差異化的子品牌,搶佔廉價航空市場,國泰肯定也想借此實施雙品牌戰略,讓消費客羣擴容。” 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航空運輸服務研究所所長鄒建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過也有民航專家對於香港民航市場高度集中表示擔憂:“一個市場的競爭度下降其實對消費者來說不是太好的事情,因爲壟斷的結果很可能讓機票價格上升,這需要引起主管部門的關注。”

  急補廉航短板

  事實上,對於這場收購而言,比起體量上的擴容,國泰航空更看重的似乎是廉價航空這塊市場肥肉。一直以來國泰航空針對的都是高端商務客羣,就算不收購香港快運,國泰在香港本地航企中,也已經做了“大哥”好多年。一組被廣泛引用的數據顯示,僅考慮香港當地航空公司,目前國泰航空和港龍航空佔據香港市場76%的份額,香港航空和香港快運分別佔16%和8%。

  而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整個亞太地區廉價航空市場份額僅爲1.1%,但到目前該數字已經達到30%左右,且仍持續攀升,亞太地區也成爲全球廉航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此前,馬來西亞的亞航和澳洲航空旗下的捷星航空曾被評爲全球經濟低迷時期乘客出行的首選。而新加坡航空已成立酷航,瞄準價格敏感的年輕人市場;泰國航空早在2011年就開始推行多品牌策略,推出了微笑航等品牌。

  民航資深專家綦琦指出,收購完成後,國泰可補齊廉價航空產品的短板。未來,國泰集團將形成國泰航空專注國際遠程航線,港龍專攻連接內地的線路,而香港快運開發亞洲低成本市場的多層次服務新格局。同時,也不排除國泰航空會將其空客A320機隊變成適合低成本航企注入香港快運,以對抗來自亞航、捷星等廉價航企的搶食。

  不簡單的生意

  收購看起來有百利而無一害,但事情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國泰航空收購香港快運一事,仍面臨不小挑戰。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香港快運資產淨值11.19億港元,2018年度錄得稅後虧損1.41億港元,2017年度則盈利6000萬港元。“國泰喫下香港快運後,整合肯定是最大挑戰,因爲雙方要對客戶羣進行有效區分,還要對航線、時刻等資源優化,提振香港快運業績,實現兩家公司的協同發展,每一步都不容易。”鄒建軍分析。

  此外,鄒建軍還認爲,如果合併後,佔據市場份額過大,可能需要滿足相關反壟斷方面的要求。國泰航空也明確,“要完成與香港快運的交易,還須達成若干條件後方可實施,包括獲得有關競爭管理當局的許可、終止或變更香港快運與關聯方之間的若按安排等”。

  另有業內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2016、2017年的接連虧損,其實折射出國泰航空的競爭趨弱、創新能力不足,跟隨市場變化的敏銳性欠缺。且隨着中國內地和全球直連更加便利,香港的“中介”角色日漸削弱,香港航空市場商務出行需求也隨之降低。“近幾年來,以商務客爲主的國泰航空營銷壓力增大,廉價航空市場也是強手環伺,再加上對航企影響較大的油價波動和國際局勢動盪,都給國泰與香港快運的聯姻錢途帶來變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