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打硬仗 差評變點贊

花都區紅山村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通訊員陳啓智 攝

不怕打硬仗 差評變點贊

南沙東涌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攝

不怕打硬仗 差評變點贊

從化蓮麻村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不怕打硬仗 差評變點贊

花都藏書院村

本版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卡斯、吳城華 通訊員穗振興宣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除署名外)

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民搭上全面小康的快車,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執政黨的莊嚴承諾。

廣州目前有着1144個行政村、260萬農村戶籍人口,同樣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何將城市綜合實力的優勢轉化爲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的優勢,如何讓農業的基礎地位、生態作用、保障功能得以更爲充分體現,如何在推進城鄉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讓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農業更強,回答這些問題,是廣州必須完成的歷史蝶變。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第一場硬仗。過去人們到農村遊玩,有時難免遇到這種情況:個別地方垃圾堆在路旁沒人理,原本清澈的河水發出異味。其實,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環境不僅會讓外人點個“差評”,也令自身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廣州按照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爲突破口,推進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今年底,將基本完成全市所有村莊以“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爲重點的環境整治工作。各區60%以上村莊達到省定乾淨整潔村標準。到2020年,全市各區100%村莊將達到省定乾淨整潔村標準,一幅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正在徐徐打開。

鄉村振興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人居環境整治只是廣州推進鄉村振興大棋局的第一步。事靠人做,業由人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廣州實施“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強化人才支撐。實施“千企幫千村”工程,全市已有近2000家企業報名志願幫扶鄉村建設和經濟發展。

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根本。廣州堅持把做強富民興村產業作爲鄉村振興首要任務,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工程,開展“紅盾護農”“合同幫農”“商標富農”行動。實施“農業+旅遊”“農業+文創”“農業+康養”等行動,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從化的蓮麻村、米埗村就是廣州實現農村美、農民富的特色小鎮成功樣板。

當前,廣州舉全市之力推進鄉村振興,強化組織和制度保障,成立由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委實施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市人大、政協主要領導掛點包村帶頭推進鄉村振興;計劃制定出臺實施意見、三年行動計劃以及相關配套政策文件30多項,形成“1+2+N”政策文件體系。全市各級各部門的配套政策措施正陸續出臺。一條條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完善、村容整潔有序、生態環境良好、農民持續增收、社會和諧穩定、嶺南特色鮮明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將自信從容地展現在眼前,靜待你我“手動點贊”。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廣州正把推動鄉村振興作爲在全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中勇當排頭兵的重要基礎來抓,認真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以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爲目標,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綠水青山的幸福

——走進藏書院村

青山悠悠,綠水長流,這是記者對藏書院村的第一印象。

藏書院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西部,建村已有約600年。村落坐西南朝東北,古村落建築面積約佔全村建築的三分之一,瀰漫着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

走進藏書院村,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路貫穿村中,路的西邊是祠堂等古建築,東邊是一口大池塘,塘中養魚,每年還會分魚給村民。在這條大路,以及村中其他巷弄裏,記者都沒有看到亂丟垃圾的現象。

村民任阿姨是從外村嫁過來的,她自豪地告訴記者,來到藏書院村,這裏一直都那麼幹淨。不同的是,過去是泥路,大掃帚一掃,塵土飛揚。現在都是水泥路和瀝青路,村裏有專門的清潔人員,每天從村頭掃到村尾,“其實主要是掃樹葉,生活垃圾大家都自覺投到垃圾桶裏,統一收掉”。她說的放置垃圾桶是近年來藏書院村整治村容村貌的措施之一,村長譚志禮介紹說,原來村裏通過垃圾池收納垃圾,改爲垃圾桶後,氣味的問題也解決了。

據介紹,藏書院村一直秉承“因地制宜、生態發展、創新實用”的理念,全村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村內有林地4000多畝,樹木茂密。譚志禮說,村裏依山邊打造全長1100米的環山綠道,修建上山階梯路徑,建風雨亭。同時,投資建設村級公園、戶外文體廣場,修葺古炮樓、整飾建築外立面,彰顯屬地人文景觀和建築特色。爲打造一個乾淨、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藏書院村推行“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還清除道路兩旁、河岸兩旁、村民房前屋後的垃圾、雜物,拆除亂搭亂建,加強村容村貌管理,實施美化亮化工程等。

說起村裏的環境,78歲的譚叔讚不絕口。他原本在新華街工作,退休後一直在家鄉居住,家門口大路小路都非常清潔,他家裏也拾掇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環境好了,大家的意識也跟着提高”。記者在幾位村民家中走訪,發現每戶都特別乾淨衛生,連上樓頂的梯子都擦得可以照出人影來。

這裏不但環境整潔,人與人之間也相處和諧。中午時分,家家炊煙裊裊,村裏幾位老人卻可以氣定神閒等着飯菜送上門。譚志禮告訴記者,和鎮裏其他村一樣,藏書院村的貧困老人享受免費午餐。考慮到老人們做飯不便,每天中午11時許,統一發放飯菜的車子會開到村口,由專人收發。

據瞭解,藏書院村並不滿足於現狀,下一步還要在培育地域特色和個性之美方面下功夫,挖掘整合村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使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提升和展現鄉村的文化品位,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鄉村的特色和韻味。立足本村古村落旅遊資源,通過引進農業觀光休閒項目,開發都市農業旅遊景點,藏書院村要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卡斯 通訊員穗振興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