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我经常对儿子讲自己的“豆腐渣”人生,教育儿子“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逢年过节,餐桌上多一盘豆腐渣炒三月青,告诫儿子,让他懂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绝不能玷污人生这份清白。

罗良龙

我出生在豆腐世家。从记事起,父母就做豆腐了。这活很辛苦,天黑忙着磨豆浆,夜半卤豆腐,早起挑担到十里外叫卖。“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我们很少吃到豆腐,豆腐渣常常是主食。日久生情,我对豆腐渣萌发出了一种特殊情结。想起来,为了养家,父母活得很累,他们并没有刻意对我们子女有过多的说教。但二十多年做豆腐、吃豆腐渣的经历,父母亲辛勤、诚实、善良、正直的身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像。豆腐渣既养“身”,更养“人”。为我世界观的形成抹上了浓重的底色:清白纯洁、甘于平淡。大学时,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便是于谦的《石灰吟》,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知不觉,人到中年。自己早为人父,儿子也进了初中。我所欣慰的是,儿子发展全面,兴趣广泛。朋友以为我这个当老师的一定为儿子开了不少小灶,其实不然,我从早到晚都在学校,与儿子照面的时间很少。我想,作为家长,除了保证子女身体健康外,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子女做人的道理。而对学业与事业发展,则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求成“龙”成“凤”。家庭的幸福不在于大富大贵,而在于平平安安。子女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成绩再好,将来也很难为同事、亲友、社会接受,很难有比较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豆腐渣是有灵气的,它的灵气就在于“清白”。在文化教育上培养子女的灵气,也要有一点“清白”。家长要“清闲”一点,留给子女一点“空白”。为子女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保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为心智上的艰苦努力蓄积能量以致突发灵感。我也是一个教师,教师面面俱到讲深讲透、学生重复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机器”,而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机智”,即使图得一时高分,也不利持续发展。因此,我虽教数学,但很少给儿子讲数学题,而是经常鼓励他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做人,守住“清白”,这是立身之本。俗话说: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存在“先入为主”、“潜移默化”的效应。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经常对儿子讲自己的“豆腐渣”人生,教育儿子“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并注意检点自己,在工作态度、待人接物、孝敬长辈、扶贫助学等方面都为子女做出表率。家居环境追求清鲜、自然、高雅的风格。不时还给儿子写几篇散文,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去点燃他的思想火花,培养他的高尚情操与人格。说起当前中小学的思想教育工作,我认为“正直、诚实”观念的树立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底线。现在家长、老师对考试分数喋喋不休的同时,已很少有人讲诚信了,学校有时出于各种检查的需要,还要让学生说一些违心话,其实对学生的人格伤害很大。我平时对儿子持平等、宽容态度,但在品行上要求严厉。经常以自勉联“真诚待人何须王顾左右说话,正直处世但凭无愧天地立身”与儿子共勉。儿子上小学时,有一次,因为上电子游戏厅对父母撒谎。我发现后,对他左右开弓,在他脸上留下了一对深深的“五指印”。我并非主张以力服人,但我要将“五指印”深深地烙在他的心灵深处,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时时以此为戒。逢年过节,餐桌上多一盘豆腐渣炒三月青,告诫儿子,让他懂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绝不能玷污人生这份清白。

注:此文为1999年绣湖中学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专题特约之文,曾发表于《义乌商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