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我經常對兒子講自己的“豆腐渣”人生,教育兒子“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逢年過節,餐桌上多一盤豆腐渣炒三月青,告誡兒子,讓他懂得,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絕不能玷污人生這份清白。

羅良龍

我出生在豆腐世家。從記事起,父母就做豆腐了。這活很辛苦,天黑忙着磨豆漿,夜半滷豆腐,早起挑擔到十里外叫賣。“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我們很少喫到豆腐,豆腐渣常常是主食。日久生情,我對豆腐渣萌發出了一種特殊情結。想起來,爲了養家,父母活得很累,他們並沒有刻意對我們子女有過多的說教。但二十多年做豆腐、喫豆腐渣的經歷,父母親辛勤、誠實、善良、正直的身影,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像。豆腐渣既養“身”,更養“人”。爲我世界觀的形成抹上了濃重的底色:清白純潔、甘於平淡。大學時,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便是于謙的《石灰吟》,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間”。

不知不覺,人到中年。自己早爲人父,兒子也進了初中。我所欣慰的是,兒子發展全面,興趣廣泛。朋友以爲我這個當老師的一定爲兒子開了不少小竈,其實不然,我從早到晚都在學校,與兒子照面的時間很少。我想,作爲家長,除了保證子女身體健康外,最重要的是要教給子女做人的道理。而對學業與事業發展,則要順其自然,不能強求成“龍”成“鳳”。家庭的幸福不在於大富大貴,而在於平平安安。子女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成績再好,將來也很難爲同事、親友、社會接受,很難有比較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豆腐渣是有靈氣的,它的靈氣就在於“清白”。在文化教育上培養子女的靈氣,也要有一點“清白”。家長要“清閒”一點,留給子女一點“空白”。爲子女創設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保證有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爲心智上的艱苦努力蓄積能量以致突發靈感。我也是一個教師,教師面面俱到講深講透、學生重複訓練這種教學模式只能把學生培養成“機器”,而不可能培養學生的“機智”,即使圖得一時高分,也不利持續發展。因此,我雖教數學,但很少給兒子講數學題,而是經常鼓勵他學會自學、學會獨立思考。

學會做人,守住“清白”,這是立身之本。俗話說: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存在“先入爲主”、“潛移默化”的效應。家庭環境、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父母自身的行爲,對子女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經常對兒子講自己的“豆腐渣”人生,教育兒子“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並注意檢點自己,在工作態度、待人接物、孝敬長輩、扶貧助學等方面都爲子女做出表率。家居環境追求清鮮、自然、高雅的風格。不時還給兒子寫幾篇散文,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去點燃他的思想火花,培養他的高尚情操與人格。說起當前中小學的思想教育工作,我認爲“正直、誠實”觀念的樹立應成爲學校教育的底線。現在家長、老師對考試分數喋喋不休的同時,已很少有人講誠信了,學校有時出於各種檢查的需要,還要讓學生說一些違心話,其實對學生的人格傷害很大。我平時對兒子持平等、寬容態度,但在品行上要求嚴厲。經常以自勉聯“真誠待人何須王顧左右說話,正直處世但憑無愧天地立身”與兒子共勉。兒子上小學時,有一次,因爲上電子遊戲廳對父母撒謊。我發現後,對他左右開弓,在他臉上留下了一對深深的“五指印”。我並非主張以力服人,但我要將“五指印”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靈深處,在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時時以此爲戒。逢年過節,餐桌上多一盤豆腐渣炒三月青,告誡兒子,讓他懂得,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絕不能玷污人生這份清白。

注:此文爲1999年繡湖中學家長委員會家庭教育專題特約之文,曾發表於《義烏商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