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林

上世紀七十年代,文娛活動稀少。我村是一個由四個大隊組成的將近四千人的大村,可每月最多也只有一場電影。

“今晚放映朝鮮新片《賣花姑娘》,而且是寬形幕!”好消息不脛而走,小青年奔走相告。不一會,這消息就傳播到全村各個角落。大人們儘快完成手中的農活,提早進入晚餐狀態,準備好好享受難得的“文娛美餐”。

那時,按膠片的大小,電影分爲四種規格,即8.75mm、16mm、35mm和寬形幕四種,農村放映的電影大多是8.75mm和16mm兩種,寬形幕一般在城市的電影院裏放映。

《賣花姑娘》是新電影,爲了儘快讓更多的人觀看,採用了跑片方式,即從某個村莊開始放映,放完一卷立即由第二個村莊派出的接片員送到第二個村,第二個村莊放映完,又立即送到第三個村莊。這樣,一個片子一晚上可以在多個村莊放映。

這次放映《賣花姑娘》,我們村爲第三站。從晚上七時開始,先放映一部關於解放戰爭的故事片。放映完了,新片還沒有動靜,只能放另一部老電影。等到那部電影接近尾聲,新片的第一卷終於送到了,放映員立即開始放映新片。第一卷放映完畢,第二卷還沒來,只能無奈地回到原來的老電影上。

後來聽說,接送第二卷的送片員在途中因趕得急,不慎摔倒,他只好拖着摔壞的自行車,一瘸一拐地艱難前行。等到另一個接送員前去接應,纔將片子順利送到我們村。

如此這般折騰,待到《賣花姑娘》放映結束,只見天色已漸漸吐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