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所有制中立,目的正是取消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推行私有化,改變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顏色。但他們披着學術的外衣,拐着彎說,容易矇騙人,所以值得警惕。

最近,高尚全先生髮表文章,鼓吹所有制中立,建議不要區分公有制、私有制,不要區分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要一視同仁,平等競爭。此言一出,一些人便齊聲歡呼,認爲這是理論上的“創新”,稱如被高層接受,必將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

我百思不得其解:所有制的性質是客觀的存在,公有制與私有制有着原則的區別,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而私有制則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私有制也是各色各樣的,個體私有制是勞動者私有的,沒有剝削,而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則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存在剝削),怎麼一聲“所有制中立”,這種區別就會消失了呢?真有那麼大的魔力嗎?這不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嗎?高尚全先生鼓吹所有制中立,鼓吹不要講公有制與私有制有什麼區別,究竟想幹什麼?

馬克思主義最重視所有制問題,鼓吹所有制中立是違反馬克思主義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裏強調:所有制問題是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問題”(《馬克是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0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可見他們對所有制問題的重視。

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共產黨的首要任務,也是我們不能忘記的初心、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每一個共產黨員在入黨時都要宣誓:爲共產主義奮鬥終生。共產主義的“產”是指生產資料,“共”就是公共佔有,共產主義就是生產資料公有。不講公有制、私有制,就從根兒上否定了共產主義。鼓吹所有制中立,反對區分公有制、私有制,再侈談什麼共產主義,就沒人信了。雖然實現共產主義是將來的事,但這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現在一切工作都是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服務的。只顧眼前的具體事務,忘記最終目標,“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那是機會主義,正像恩格斯所說的,即使是出於真誠的動機,也是機會主義,不足爲訓。

那麼,馬克思主義爲什麼這麼重視所有制問題,把它看作是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問題呢?這就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道理說起。

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在生產過程中,人們不僅和自然界發生關係,而且人們相互之間也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不同其他人發生社會關係的孤立的個人是無法生存的。任何生產都是在一定生產關係中進行的。離開生產關係,就不會有物質生產。生產關係的總和就是決定社會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

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經濟關係是多種多樣的,生產關係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內容的複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生產資料所有制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它是整個生產關係的基礎。誰佔有生產資料,他就在生產過程中佔有優勢,生產是爲佔有生產資料的人服務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生產的目的,也決定了勞動過程中和分配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經濟關係。一個社會的性質,從經濟上說,正是取決於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離開所有制,就無法認識經濟關係的本質,也就無法判斷社會的性質。

我們重視所有制,除了因爲所有制的形式決定一個社會的性質外,另一個原因是,採取什麼樣的所有制形式,對生產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人們在物質生產中採用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實行什麼所有制,並不是人們主觀的選擇,而是由生產力的性質客觀地決定。但是,一定的生產關係、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一旦確定下來,它會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反作用:當一種生產關係、一種所有制形式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時,它就成爲發展生產力的巨大的推動力,能夠解放、發展生產力;當生產關係、所有制形式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它就會阻礙、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甚至破壞生產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這種辯證關係,使得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所有制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決策失誤,沒有按照生產力的性質及其發展要求來確定所有制形式,而是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某種“理論”,例如根據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一“經濟人假設”,來主觀地“設計”、“安排”所有制,或者根據所有制中立的理論,不去科學地確定所有制,那麼,就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現代化建設。

恩格斯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指出社會革命雖然是政治行動,但歸根到底是爲了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他說:

【“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爲了保護一種所有制以反對另一種所有制的革命。它們如果不侵犯另一種所有制,便不能保護這一種所有制。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是犧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資產階級的所有制”。“的確,一切所謂政治革命,從頭一個起到末一個止,都是爲了保護一種財產而實行的,都是通過沒收(或者也叫作盜竊)另一種財產而進行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13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這段話,確切地闡明瞭生產資料所有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他們的所有制理論基礎上,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他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存在的矛盾,指出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性質,資本主義私有制同這種性質的生產力不相適應了,生產方式起來反抗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就是形成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基本矛盾使得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成爲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趨勢,敲響了私有制的喪鐘,提出了剝奪剝奪者的要求。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決定了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不區分公有制、私有制,所有制中立,能提出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嗎?我想,從理論邏輯上講,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黨也是十分重視我國社會的所有制結構,從來不講什麼所有制中立的。早在全國解放的前夕,毛澤東就設想過新中國的所有制結構。他指出未來應該有這樣五種經濟成分:一是處於領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二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工商業;三是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有不同程度聯繫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四是大量的農業、手工業的個體經濟;五是具有程度不同的社會主義因素的合作社組織。正是在區分不同所有制性質、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我們黨在建國初期制定了科學的經濟政策,穩定了國民經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試想一下,當時如果採取所有制中立的理論,不區分不同所有制的性質,經濟政策必然一片混亂,怎麼能夠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呢?

隨着國民經濟的恢復,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個體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爲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這項工作儘管存在要求過急、形式簡單的毛病,但從總體上看,用鄧小平的話來說,是做得非常好的,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尤其是所有制理論),也爲後來的改革開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奠定了制度基礎。三大改造是在個體私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主義工業化不相適應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如果講所有制中立,不區分公有制、私有制,怎麼可能提出三大改造呢?那就根本談不上把個體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爲社會主義公有制這項任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總結了歷史經驗,明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合這一實際情況,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克服了單一公有制的弊病,形成了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格局。這種所有制格局,正是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的性質以及它們同生產力的關係才提出來的。不區分所有制的性質和作用,也就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格局。

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和我國經濟工作實踐都表明,所有制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起着決定性作用。提出所有制中立,既違反馬克思主義,也是對我國革命鬥爭歷史的否定,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表現。

提出所有制中立,矛頭指向基本經濟制度,目的是爲私有化開闢道路

所有制中立,既違反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又辦不到,那麼高尚全先生幹什麼要提出這個命題呢?他沒有明言,只是說這樣做有利於發展經濟,至於爲什麼有利於發展經濟,他沒有說,是要大家去猜。這是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常用的手法:一到節骨眼上,需要表明政治態度(是主張社會主義還是主張資本主義)時,就含糊其詞,不明說了,實際上也不便明說,他讓你按照邏輯自己去猜,猜出什麼結果,那是你自己的事,他就不負責了。

其實,把這個問題放到改革開放以來,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激烈鬥爭的背景下,就很容易看清楚“所有制中立”背後的真實意圖。

自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審視了我國社會主義處於什麼階段的問題。到黨的十三大,我們明確了我國正處在、而且在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期裏仍將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進入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低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來實現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完成的工業化、社會化。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國人民長期革命鬥爭的成果,但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極不平衡,這種狀況決定了非公有制(不同性質的私有制,包括個體私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經濟的發展還有積極作用。我們不能實行單一公有制,只能在堅持公有制爲主體、確保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前提下,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十三大以後,經過十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所有制結構是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到黨的十五大,我們把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定爲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並把它載入憲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所有制是其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相互關係的原理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提出來的。按照所有制中立的理論,是絕不可能提出基本經濟制度的。

但是,圍繞着基本經濟制度問題一直存在着尖銳的分歧和鬥爭。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問題上沒有多大分歧,意見比較一致,鬥爭的焦點集中在要不要堅持公有制爲主體上。

40年來,我國總有一種聲音,否定公有制爲主體,主張私有化,這種聲音往往佔據輿論的主流。舉一些例子吧。2016年年初,《財經》雜誌接連發表三篇文章,要求修改憲法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的提法,刪去公有制爲主體,說只要講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可以了。全國政協一位原副主席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認爲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國有經濟爲主導、民營經濟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這種制度充滿了經濟活力,必須堅持。全文隻字不提公有制爲主體。有的就赤裸裸地鼓吹私有化了,有一本書,書名就叫《人間正道私有化》,主張私有制萬歲。妖魔化國有經濟,指責國有經濟是壟斷、與民爭利、效率低下、產權不明晰、與市場經濟不相容;吹捧私營經濟,說私營經濟符合人的本性,因而效率遠高於公有制、私營企業主是社會的精英;主張“企業家老大”等等這類文章,更是多如牛毛。一時間主張堅持公有制爲主體的聲音,理不直氣不壯,幾乎銷聲匿跡。這在社會主義國家裏是極不正常的現象。在這種氛圍下,高尚全先生當然不甘寂寞。記得有一段時間裏,他鼓吹“新三民主義”,主張社會主義不要公有制經濟,應該是“民有、民營、民享”。他說的“民”,不是工人、農民等勞動人民。而是私營企業主;他主張的社會主義就是“私有、私營、私享”。他極力反對國有經濟,指責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觀點是“冒牌的社會主義”,還說這是恩格斯說的。他是故意歪曲恩格斯的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論》裏指出,國有經濟的性質取決於國家的性質,資本主義國家是總資本家,資本主義國有化並沒有改變資本僱傭勞動的性質。把資本主義國家裏的國有經濟說成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那是冒牌的社會主義。如果資本主義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那俾斯麥就是社會主義者了,因爲俾斯麥主張菸酒國營。在社會主義國家裏,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代表了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這樣的國家佔有生產資料,那是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所以他和馬克思一起在《共產黨宣言》裏宣佈,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爲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3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革命勝利後都通過沒收或贖買的辦法,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轉歸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所有,建立國有經濟,把國家所有制作爲公有制的主要形式。理論與實踐都反駁了高尚全先生攻擊我國國有經濟的謬論。

應該指出,高尚全先生在宣傳他的新三民主義的時候,還是主張區分不同所有制的,他是極力反對公有制爲主體、尤其是反對起主導作用的國有經濟,主張私有制一統天下。那時他並不主張所有制中立,在他的社會主義理論中,所有制區分得很清楚:不要公有制,只要私有制。然而他這套主張顯然違反憲法,很難廣泛傳播。於是他想出一招:所有制中立,不要區分公有制、私有制,這不就釜底抽薪,從根兒上去掉了公有制爲主體這件事情了。都不要講公有制、私有制了,哪兒還會有什麼公有制爲主體呢。這不比公開反對公有制爲主體更省事了嗎,而且迴避了違反憲法的風險。

主張所有制中立,實際上是從根兒上否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因爲基本經濟制度恰恰是建立在區分不同所有制性質、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是,第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公有制爲主體,保證了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第二,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它控制、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保證經濟朝着預定目標發展,它有能力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第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非公有制經濟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它不能成爲我國經濟的主體,只能處於輔助地位。第四,非公有制經濟得到鼓勵、支持和引導;第五,在公有制爲主體、國有經濟爲主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既發展公有制經濟,又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整個基本經濟制度說的就是所有制問題,不同所有制具有不同性質,因而它們在經濟體系中地位不一樣、作用不一樣,對待它們的政策也不一樣。如果所有制中立,不區分所有制了,不分公有制、私有制,不講國有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了,這就把經濟經濟制度的根基抽掉了,基本經濟制度也就無從談起了。

高尚全先生說,十九大提出,我們對待各種經濟成分在政策上一視同仁,平等相待,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一樣都是國民待遇,這不就是所有制中立,不必區分所有制性質了嘛。他是故意把兩個不同問題混淆在一起:一個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對待不同所有制經濟的政策,一個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所有制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從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們就一直主張各種所有制的企業在市場上平等競爭,在政策上一律平等,一視同仁。市場規則適用於所有經濟成分,不允許對某一種所有制實行一種規則,對另一種所有制實行另一種規則,那樣就不會有統一的市場經濟了。但十五大確定的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另一回事,它說的是,由於不同所有制具有不同的性質,有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有的則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因而它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不一樣,有的處於主體地位,有的則處於補充地位,起的作用也不一樣,有的起主導作用,有的則是被鼓勵、支持和引導。這是由生產力狀況客觀地決定的,不依人們意志爲轉移。只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必須是公有制爲主體、國有經濟爲主導,非公有制經濟只能是處於補充地位(決不能成爲主體),同時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而不可能是其他的所有制結構。前者是經濟政策,後者是生產力決定的客觀現實,決不能從經濟運行中實行不同所有制一視同仁的政策,就得出所有制中立、不必區分所有制的結論。

表面上看來,主張所有制中立的人,彷彿是強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實際上滿不是這回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確實需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由生產力性質和水平決定的,但按照基本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經濟是在公有制爲主體、國有經濟爲主導的前提下共同發展的。但主張所有制中立的人,批判的矛頭恰恰是指向公有制爲主體、國有經濟爲主導,認爲只要是公有制爲主體、國有經濟爲主導,所有制不中立,不同所有制經濟就不平等了,就限制了私營經濟的發展。只有取消了公有制爲主體、國有經濟爲主導,我國經濟才能迅速發展。很明顯,他們是在打馬虎眼,在所有制中立的幌子下,推行私有化。

應該指出,在任何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社會里,不同所有制經濟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總是有一種所有制佔主體地位,其他所有制處於補充地位,受到佔主體地位的所有制的規定和制約。這是客觀的必然性。自原始社會瓦解以來,人類社會都是有幾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的。迄今爲止,單一所有制的社會還只是理論上的抽象,而不是現實。例如奴隸社會,除了奴隸主所有制經濟外,還有自由民經濟,這是個體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除了佔主體地位的資產階級私有制之外,還有小農經濟、地主階級所有制,美國在南北戰爭前還有奴隸主所有制。但是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按照辯證法,在存在多種矛盾的矛盾綜合體裏,總有一個主要矛盾,它規定着、制約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事物的性質正是由主要矛盾的性質決定的。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雖然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但資產階級私有制佔主體地位,它規定着、制約着小農經濟、地主階級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所以整個社會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儘管存在多種所有制,但社會主義公有制佔主體地位,這就決定了整個社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一旦公有制喪失了主體地位,讓私營經濟佔了主體地位,整個社會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哪種所有制佔主體地位是一個決定社會性質的原則問題,這就是我們始終強調要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的原因。這一點絲毫不能動搖,動搖了,就會改旗易幟,背棄社會主義道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蘇聯東歐國傢俬有化的後果就是一個證明。

鼓吹所有制中立,目的正是取消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推行私有化,改變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顏色。但他們披着學術的外衣,拐着彎說,容易矇騙人,所以值得警惕。

周新城,察網專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原載紅色文化網,授權察網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