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高中語文”,關注我們

於老師說

今天來做一下詩詞鑑賞題,今天選擇的這一首詩是17年高考真題,不知道你們做到過沒有,再和於老師練習一次吧~

閱讀下面的詩詞,完成小題。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 歐陽修 ·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羣英。

無譁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羣公鑑裁精。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詩的第一句寫出了考場肅穆而又怡人的環境,襯托出作者的喜悅心情。

B.第三句重點在表現考生們奮勇爭先、一往無前,所以把他們比作戰士。

C.參加禮部考試的考生都由各地選送而來,道德品行是選送的首要依據。

D.朝廷對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爲國家的棟樑之材。

E.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表示選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來完成。

2.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後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

答:

答案及解析:

1.BE

試題分析:B項,古代行軍時士卒口中銜着枚(一種器具),以防喧譁。詩歌的第三句用“銜枚”來形容考生肅靜的狀態,不是寫考生的奮勇爭先。E項,詩歌的尾聯是作者自謙的話,表現了他對同僚的諄諄囑託,不是說作者自己體弱多病。

2.解析:回答此題,可以從詩歌描寫的內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這句詩可以拆分爲“下筆”“春蠶食葉聲”兩部分,思考兩者的聯繫可知,詩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春蠶食葉聲”來比喻考生下筆寫字的聲音,以此表現作者的喜悅之情;作者用“春蠶食葉聲”來反襯考場的安靜,是動中見靜的方法。

答案: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越發見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充滿希望的喜悅之情。

賞析:宋初的考試製度,大致承襲唐代,由州府舉薦考生,入京應試,由禮部主持其事。此即以一員考官的身份寫出他的見聞與感受。

從詩中可知,考試時間是在初春時節。首聯着力渲染了禮部試的考場環境--羣英畢至,貢院裏肅穆幽雅,試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異味,且能增添祥瑞肅穆的氣氛。頷聯重點描繪士子答題情況,考生們大清早就入場了,沒有一點喧鬧嘈雜之聲。試題下發後,考生奮筆疾書,一片沙沙沙的聲音,好似春蠶在喫桑葉。頸聯表明考試意義,詩人對此景象不禁發生感慨,濟濟多士,盡是天下英才,國家的棟樑。尾聯自謙衰病,諄諄囑託同僚,作爲選拔人才的考官,應當具有慧眼認真鑑別。詩中說自己老病,精神不濟。閱卷挑選人才之事要拜託同仁,那是謙遜之辭。全詩透露出一種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要爲國選出真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時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國家寄予厚望,違法者將置以重刑,輕則充軍流放邊地,重則殺頭,半點也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試期間出行,車後豎鍘刀一把,以示自律。魯迅的祖父就因爲替考生向考官行賄,被判斬監候的。掄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詩正是確切而生動地寫出了這種景象。

(1)詩句“雪曉清笳亂起”中的一個“亂”字言“笳”聲錯綜而起,此起彼應。蘇軾在《前赤壁賦》中也寫到洞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______, ________”,這是通過簫聲寫聽者的感受。

(2)詩句“自許封侯在萬里”,這是用東漢班超立功異域、封候萬里的典故。用典,是一種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的修辭手法,可以婉轉的道出作者心聲。在《滕王閣序》中王勃也用了大量的典故來表達情感,比如“_________,龍光射牛鬥之墟;________,徐孺下陳蕃之榻”。

答案:

(1)餘音嫋嫋  不絕如縷

(2)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往期精彩內容:

浙江高考改革已然成爲鬧劇! 今年即將改革的18個省份何去何從?

重磅!新高考真的來了!5大變化和20種選課模式,一定要了解清楚!

重磅!新高考將再添一個新科目!這個省最先試行!

人民日報時評語段節選,常積累,常更新,常進步!

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公衆號,隸屬於三好網,彙集衆多師資力量,爲全國高中生分享專業的語文學習經驗、方法和相關文化知識,助力每一位學子在語文方面取得進步。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微信公衆號內回覆下列數字即可獲得相應乾貨:

1.寫 作      2.素 材       3.文言文       4.詩歌鑑賞

5.閱 讀      6.基 礎       7.勵   志       8.高      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