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睹和體驗新時代的實踐成果和創造力量,實踐團成員們鮮活了書齋中的學術,生動了講臺上的教案,更激發了紮根中國大地做學問、建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使命感和自信心。沿着中國的火熱實踐,找到時代發展中的研究課題,積累挖掘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提出對人類社會發展有益的理論概念,在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不斷深化學理闡釋,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復旦大學正在積極探索。

暑假裏,復旦大學78歲的陳恕行院士來到河北,瞻仰西柏坡革命舊址,感受正定縣鄉村振興新貌,考察承載“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而去年回國工作的青年研究員顧宇,則遠赴雲南省永平縣,瞭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脫貧攻堅歷程。

與陳恕行和顧宇一起出發的,還有復旦大學47個院系的520名教師。他們組成5個校級社會實踐團和29個院系社會實踐團,分赴重慶、河北、廣東、雲南等10個省區市,讀中國、明國情、悟使命,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實踐中汲取學術養分,激發創新力量。

讓傳道者明道信道

據瞭解,復旦大學日前制訂了“強師行動計劃”,教師社會實踐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沿着西柏坡—正定縣—雄安新區一路行走,實踐團的老師們細細體味着新中國70年來的風雨歷程,認真思考着在新時代再出發中的使命和擔當。實踐團的老師自導自演了小話劇《進京“趕考”》,重溫當年兩位共產黨人的經典對話,“我們決不做李自成”“要考個好成績”。化學系的王全瑞教授從當年的“趕考”講到了當下:“現在,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也是‘趕考’——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作爲老師,我們的卷子就是如何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我們要力爭交出一份最優秀的答卷,培養好時代新人。”

圖片說明:河北實踐團隊參訪西柏坡

王全瑞說出了實踐團全體成員的心裏話。從30出頭的青年教師,到78歲的院士,每個實踐團成員都認真地寫下了實踐體會,而最集中的表達就是:擔負起培養時代新人的使命。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育才由育師始,育人者先受教育,傳道者先明道信道。讓廣大教師來到實踐一線看社會發展變化,體悟人民需求,最重要的是堅定理想信念,落腳點是講使命擔當。”

圖片說明:實踐團在雄安新區考察學習

讓講臺更加生動自信

雲南省隴川縣呂良村地處邊陲,與緬甸只有一河之隔。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這個小村莊從深度貧困走向脫貧,村居寬敞明亮,村民樂業安居。呂良村的變化令經濟學院教授尹翔碩欣喜萬分:“這不正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成果的生動案例嗎?”

圖片說明:雲南德宏實踐團隊在隴川縣隴把鎮龍安村考察農村基層黨建工作

呂良村村民告訴上海來的教授們:從前,對岸的生活比我們強。如今,我們的生活比對岸好很多,那邊的姑娘樂意嫁到我們這邊來,緬籍姑娘王卡東嫁到呂良村後,育有一女一子,全家享受到了脫貧攻堅好政策,住上了新房,過上了好日子。尹翔碩一邊與村民拉着家常,一邊仔細地記着筆記,他要把這些鮮活而真實的故事帶回下學期的課堂,與同學們分享經濟學在中國邊遠地區最生動的實踐成果。

準備把收穫帶回課堂的遠不止尹翔碩。管理學院副教授趙優珍參加了前往深圳的實踐團,在中電智谷、廣東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蓮花山公園、華爲公司、騰訊公司的考察過程中,她收集到大量平時在校園裏難以發現的素材。剛好,趙優珍即將爲來自世界各地的暑期項目學員講課,回到學校,她連夜捧出冒着熱氣的學術素材修改自己的課件,將深圳之行的發現充實到《外國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在中國》和《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趨勢與挑戰》講座中。趙優珍說:“以前我給學員展示的圖片大多爲二手資料,這次加上了我自己拍攝的照片和實地的參訪體驗,相信能帶給學員更直觀的感受,也更有說服力。”

圖片說明:實踐團在深圳中電智谷參訪

圖片說明:實踐團在深圳騰訊公司參訪

山河萬里,家國縈懷。目睹和體驗新時代的實踐成果和創造力量,實踐團成員們鮮活了書齋中的學術,生動了講臺上的教案,更激發了紮根中國大地做學問、建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讓科研更有溫度和價值

永平縣阿慶嫂食品有限公司的廠房坐落在山坡上,很適合居高臨下瞭望美景,但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餘垚一來到這裏,目光盯着的卻是廠裏的罈罈罐罐:“我是帶着任務來的。回去時,我要把永平的白梨、檸檬、青蘋果等水果樣品帶回課題組做檢測。”餘垚正在參與復旦大學的產業扶貧項目——水果酵素的研發。實地走訪阿慶嫂食品有限公司,瞭解到企業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意義後,餘垚覺得自己的研究工作很有價值。

圖片說明:生命科學學院呂紅教授團隊教師餘垚、周峻崗與掛職幹部徐宏波、公司負責人馬樂君在阿慶嫂食品有限公司

在永平的核桃加工企業,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汪洪章一眼看出了庫房英文標識有誤,當即從筆記本下撕下一張紙,爲企業寫下了正確的英文標識;在德宏,老師們特別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中緬邊境地區地方性常見病防控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民幣周邊化研究展開調研,通過撰寫調研報告,給出決策諮詢建議。“來到實地,深入一線,讓我們的研究更有溫度,也更有價值了。”參加中緬邊境地區地方性常見病防控研究調研項目的公共衛生學院青年教師夏永傑說。

圖片說明:雲南德宏實踐團隊在弄璋鎮邊府村衛生室調研地方病防治工作

記者瞭解到,復旦大學對暑期教師實踐團的每個實踐點都進行了精心選擇。其中赴“三區一線”的實踐,目的就是引導教師瞭解國情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帶着問題去,帶着課題回來,更好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學問做進羣衆心坎裏。

圖片說明:實踐團一行在永平縣勝泉村考察調研,掛職幹部曲正祥介紹勝泉村脫貧攻堅情況

讓學術之根深植中國大地

從復旦大學學生到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劉建軍在復旦的28年中,掛職上海市民政局局長助理的這一年尤其特別。走出校園的這一年,他跑遍了上海所有街道辦事處,也把學術之根扎進了大街小巷,用腳丈量出課堂教學的寬度和學術研究的深度。如今,他主編的“城市繡花針叢書”爲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經驗與方法。“只有來到一線,來到基層,來到羣衆中,才能真正深刻回答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劉建軍說,“因爲教學接地氣,同學們很歡迎,而自己的研究不僅能夠服務國家服務社會,還能提出富有原創性的概念與理論,這一點我也很自豪。”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張家棟,在前往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掛職之後,調整了學術研究方向:“一方面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一方面也改變了研究方向,由美國研究轉向南亞研究。”

將校外掛職鍛鍊作爲骨幹教師培養的制度性安排,有計劃地選派德才兼備、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教師到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基層鄉鎮以及我駐外機構等開展實踐鍛鍊,在服務國家中找到學術定位和學術價值——復旦的實踐穩步推進。每年,有近百名幹部人才從復旦走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第一線掛職,真刀真槍磨鍊,強弱項、補短板。

沿着中國的火熱實踐,找到時代發展中的研究課題,積累挖掘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提出對人類社會發展有益的理論概念,在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不斷深化學理闡釋,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復旦大學正在積極探索。近日,復旦大學將發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工程”兩大工程首批5本新書,這是復旦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的貢獻,也是復旦深植中國大地結出的學術之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