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醫聖”

張仲景,字璣,東漢著名醫學家。約生於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於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 張仲景少年時期勤奮好學,博覽羣書,對醫學有極大興趣,從史書中受到古代名醫扁鵲的影響和啓發,又曾拜同鄉著名中醫張伯祖爲師,對於當時那種追逐權勢名利、不精究醫藥方術的士人極爲憤慨,認爲有病求助於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陽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於傷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對這種情景,張仲景毅然辭官業醫,對傷寒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進行了細心的研究。他從前人留下的醫學著作中,繼承了辯證論治的規律知識,又收集了民間的藥方和治療方法,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加以總結提高,一方面爲人治病,一方面從事著述,寫出了《傷寒雜病論》。此書經後人整理校勘,編爲《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複之外共有藥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和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爲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在《傷寒論》的各篇中,六經病的不同症候,又貫穿着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即所謂八綱)的基本內容。

《金匱要略》是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的專書。共計25篇,全書包括了40多種疾病的診治。除了《傷寒論》和《金匿要略》外,張仲景還寫了很多著作,如《評病要方》、《五藏論》、《口齒論》等,可惜均已失傳。

從東晉咸和年間起,張仲景被稱爲“醫聖”。他所創造的“六經”分證、中醫診斷病情的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八綱”和辯證施治的原則,爲祖國中醫學奠定了基礎。

被稱爲“醫聖”

被稱爲“醫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