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馒头的典故是生杀祭祀取“蛮头”之意,馒头是在三国期间出现的,是征讨南方蛮夷之后,用蛮夷战俘或尸体的头颅祭祀用的,诸葛先生觉得这样过于野蛮了,所以把揉好的面球儿放在火上蒸出来的办法来祭奠,这样本身也是粮食。所以馒头就以“面球儿蛮头”的形式出现了。

聪慧的中国人更早的发现了,蒸汽对食物有更加干净的加热作用,而当时的欧洲人仍旧在火堆上把东西烧熟,而中国更早就已经有了鼎烹这个概念,因此,懂得利用食物汤汁的民族无疑将会获得更多的营养,而只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烧的民族,必然演变出面包的制作工艺。而用火烤熟的面包在中国早就有了,被称作敦饼、胡饼或者叫锅盔,演变之后就是现在的火烧和烧饼。而欧洲人到了用火去烧烤谷麦类食品的阶段之后,他们的谷类食物几乎就停止发展了。

所以,不是欧洲人不懂得“蒸”,也不是中国人不懂得“烤”,是各自生活的环境条件和饮食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各自的烹调方法。比如“烤”得建一个烤炉,这个炉子花费不少而且不能搬运的,穷人是建不起来的。中国人当时的社会战乱多不稳定,一旦打起仗来逃难烤炉能带走吗?而“蒸”呢?随便找个地方架起锅就可以“蒸”,逃难时只要把锅带上就随时可以吃到热食的馒头,方便,快捷。

其次,欧洲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到处是森林,平原和河流,生产的粮食不仅足够,还可以作为饲料喂养家禽,他们能吃到大量肉类增加身体热量,所以对于主食面包烤好后可以放很长时间冷着吃。但是中国人不一样,中国土地贫瘠,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变成了黄土高原,这样的土地能养活人就非常勉强了,更没有多余粮食喂养家禽,所以,中国人食肉量很少,身体缺乏热量,吃着刚蒸好热气腾腾的馒头能给身体补充热量。

中国古代很多农民起义都是因为饥荒,人们饥寒交迫被迫反抗求生存的,但在欧洲很少有这样的例子,最大的起义--斯巴达克思起义是为了争取自由而并非因为他们吃不饱。

而事实上,蒸出来的馒头比烤出来的面包更具养分,也更易于消化。面包在高温烘烤下,会构成维生素B1和赖氨酸的丢失,而馒头在蒸制时不会构成养分素的丢失。馒头中的淀粉颗粒根本上都已糊化,而面包内淀粉粒难以完全糊化,因此,馒头是比面包更易于消化的。

这不免让小馋心生感叹,同样是面粉做的,为何一个变成了饮食界的高大上,而另一个却成了矮矬俗呢?原因你知道吗?留言告诉小馋吧……

欢迎观众老爷们继续观看“面食记”3月28日的美食视频:用电饭煲制作的流心面包……

视频地址:http://www.365yg.com/i6673313799505707534/#mid=15946675338864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