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超nice、

就喜欢那种cool的感觉、

把我的节奏放easy好不好

.....

(PS:你真的好装bigger哦~)

生活中的大家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人,一句简单的话必须要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就是文章开头列出的几句话,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圈圈看见这种人就觉得他好装bigger哦~

《欢乐颂》中,“澳洲海归”舒展点菜的片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节选了几段他的台词感受一下

*“我必须得先声明一下,今天必须我买单,因为是我邀请的小关。I should always pay the bill,all right?(我应该来买单,好吗?)”

*“waiter!上次Chris说最近会有anchovies(凤尾鱼),到了吗?”

*“那我们的前菜就要white anchovies(白凤尾鱼)、Roman hours(罗马时光)and crispy ham(脆皮火腿)。你一定要记住,Roman hours一定要fresh(新鲜的),我这个人对食材的要求很严格,食材必须fresh。

哇哦,你的English真的very棒棒呢~

相信很多人当初看到这段都笑了,虽然有戏剧化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人。

说话夹英语本身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但是真的习惯还是在装,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明天有个presentation要due。”

这是习惯。

“tomorrow之前把结果send给整个group”

这是装逼。

现实生活中如果真遇到第二种人其实也很好办,直接跟他讲英文就行了。

提到这种中英夹杂,大家第一反应往往都是留学生,留学生们则表示“这锅我们不背”。

在留学生辩解之前,圈圈想说两句——

我们先来弄清楚为什么有人会中英夹杂?

额,先抛开装bigger这个不可控因素。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简单一个装bigger就能解释的,新加坡人的语言切换是出了名的厉害,一些非洲人民更神奇,聊天的时候和买东西的时候用的都是不同的语言,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学术上被称为“语码转换”。

产生“语码转换”的原因是,这个会说两种及以上语言的人要用最不费力、最得心应手的方式表达自己。你可能要说了,中文英文转来转去,我听着都费劲,说的人能得心应手吗?

还真能。当讲话者要表达一个概念的时候,从他嘴里说出的是中文还是对应的英文单词,取决于这两种语言中的哪一个能更快让讲话者想到,也就是哪一个对于讲话者来说更熟悉。

此处该有留学生们的掌声~

留过学的都知道,长期在英文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养成英语的思维方式,说话时往往是英语先行的。不是我故意这样说,是它自己蹦出来的。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比如英文现有的概念和定义等,真的很难用中文表达,如果硬生生翻译出来反而更诡异。

这就是

为什么我们说NBA,不说“美国国家职业篮球联盟”,

为什么说presentation,而不说“一个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的可能会有提问环节的个人演讲”

为什么说choker,而不说“一种戴在脖子上与狗链相似的女性装饰物”

因为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用英语确实比中文表达得更直观有效。

还有人说中英夹杂着说可以避免尴尬。

比如谈论某些敏感的话题时,可以选择对方能理解的英文来替代,来隐晦的表达意思。

举个例子,把“我喜欢她的大胸”换成“我喜欢她的big boobs”,就在视觉上避免了母语的尴尬,这时候英语就像马赛克,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

总体而言,除了真装逼的那种,双语夹杂的交流方式本质上是一种语言需要,但是只在特定场合、特定范围内适用

有人认为,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语码转换现象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在讨论语言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语言是表达的一种工具。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抛开中文、英文这种区分方式,语言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准确的表达人的思维和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把“中文夹英文”的动机稍微改变一下:在用词简单的情况下,尽可能精确的表达。

这样一来,情况就会明朗很多,因为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高效的沟通。

虽然中英夹杂有它的道理,但使用不当容易被翻白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中英夹杂的讲话方式是合情合理、不冒犯人的。希望各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

不绕远路 是最大的合理

有些英文单词很难在中文里找到意思完全匹配的词汇。

比如英文里的“presentation”。如果非要杜绝中英夹杂,那每次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大概要说的是“每个人拎着幻灯片上台先讲一通20分钟的,然后再来一通10分钟的自由问答、5分钟的导师点评,然后下台”。这句话讲到最后一个字,对方可能已经忘了你前面讲了什么。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过,若不是表达中文里没有的新意,则实在没必要夹英文来讲。

钱先生讲话是重了些,如若不慎躺枪,收起玻璃心,来看下一条。

2

中英夹杂切忌生硬

像“如何把我们的team build的更加strong一点”这类就真的别说了,再怎么着也说一个“build a stronger team”吧。

同理,像“你care不care啊”“我们今天eat together,你later过来找我”这种在很奇怪的点上用英文,生硬地把明明用中文很顺口的词扭成毫无难度的英文,很可能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

3

看清楚对象 再说话

在双方都期待中英夹杂的语境下,这种讲话方式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比如讲话双方都为留学生,都为外企员工,或者同行同专业人士之间(有些专业术语的中译名特别绕,在专业人士看来,把3PL说成第三方物流公司,就跟我们把Window说成视窗操作系统一样奇怪),双方都习惯于这种讲话方式,自然不会觉得奇怪。

但假如对方不怎么在生活中用到英文,即便他能听懂“plan”什么意思,也很可能感到不适——在他的意识里,要表达“plan”这个概念,很可能中文词汇比英文词汇更容易被想到,所以你在做一件你自己感到爽、对方感到费劲的事,中英夹杂的讲话方式被误解也就在所难免了。

更不用说眼前这个人如果基本没有英语技能,中英夹杂有多令人烦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费劲,也要尽可能地切换为全中文模式。

4

如果能不中英夹杂那是最好的

最理想的情况是,根据具体的交谈语境,要么纯讲中文,要么纯讲英文。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或中文足够好,他是不会总出现本来在说一种语言的时候,遇到某个概念用这种语言表达不出来、要寻求第二种语言帮助的情况。

生活用语中一个意思很难用中文表达只能用英文的情况毕竟不是多数,即便你认为在表达某些概念时,对应的中英文有微妙的差别、英文更加贴切精准的情况下,那也要是在话语双方都期待这个语境、并都能明白这其中差别的条件下,这个对话才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总而言之,请大家用正常的心态去与留学生、海归交流,毕竟他们在异国他乡耳濡目染,沾染了一些外国的习俗与风气也是正常的,说话夹英文未必就是装,坚持用中文也未必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鼓励。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相互沟通了解,有效的把信息传递给对方才是最重要的。

【苏州国际教育圈】专注于国际学校行业资讯、择校指南、内幕爆料,据说...4个圈内好友,3个已经关注此号... 一起探讨国际学校吧 szedu-quanquan 想和其他家长一起聊聊教育这件事,欢迎加入苏州国际教育圈家长群,海聊还有趣,就在这里,等你来哦~

如果你在为孩子择校,这个快捷真实的信息渠道,你要错过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