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孝宗和刘大夏在治理水患时,哪里会想到黄河北道的一座长堤,竟然会影响到五百公里外的明祖陵。但是历史上应该没有汪藏海此人,被沉入水中的陵墓也不是真正的故宫设计师蒯祥的,而是埋葬着朱元璋祖辈的明祖陵。

南派三叔的小说《盗墓笔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奇特行业。其中的故事虚虚实实,让人真假难辨。很多人看了《怒海沉沙》以后,不禁为心机深重、风水业务过硬的汪藏海折服,甚至连很多百科、文章都对汪藏海设计故宫和澳门城信以为真。

其实南派三叔塑造汪藏海时,借鉴了很多历史上的人物和事迹。其中最具有传奇性的有四个:沉入水底数百年的明祖陵,“掘”了明朝龙脉的明朝官员刘大夏和与诸葛亮媲美的明朝著名风水师刘伯温。

《怒海沉沙》故事的发生地是隐藏在南海的奇特船墓,这与中国传统“入土为安”的思想大相径庭。但是历史上应该没有汪藏海此人,被沉入水中的陵墓也不是真正的故宫设计师蒯祥的,而是埋葬着朱元璋祖辈的明祖陵。

这个明祖陵并不是朱元璋及明朝皇帝的陵寝,而是朱元璋登基以后按照惯例加封自己祖宗时找出来的祖坟。虽然朱元璋本人并没有像很多电视剧中塑造的惨到做乞丐,但是因为战乱和家贫,他曾在很多地方辗转求生,所以他对自己祖坟的位置并不是很清楚。

后来他终于在今天盱眙境内确定了朱家祖坟位置,但是这里被当地人称为“九岗十八洼”。周围没有什么名山大川,风水也不是很好。不过古代人忌讳迁坟,所以朱元璋只能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用堆土的方式造出一个人工的“龙潜之地”。

只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他为大明朝精心打造的风水宝地只坚持了两百余年,就被沉水底、毁于一旦。而引水淹了大明祖陵的,又恰恰是明朝的臣子。

黄河河道在明朝时有南北两个入海通道,经常泛滥导致民不聊生。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张秋堤防决口,朝臣刘大夏被派去治理水患。刘大夏疏通了周围水道,又修建了三百六十里长的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这些措施在当时看来,很好地解决了黄河北道泛滥问题。

然而正是这道让刘大夏饱受嘉奖的太行堤,成了两百多年后明祖陵沉没水底的元凶。黄河北道被堵截后,黄河水大量向南支涌去,导致南支夺淮入海、河道紊乱。原本和黄河风马牛不相及的洪泽湖也因此水位大涨,慢慢侵蚀、冲击着明祖陵所在的盱眙地区。

清朝康熙在位时,洪泽湖终于没过明祖陵,将其地上宫殿全部吞入水下。建国后,考古学家也一度想寻找明祖陵位置,但都毫无所获。直到1963年洪泽湖水位大幅下降,明祖陵才终于重见天日。

明孝宗和刘大夏在治理水患时,哪里会想到黄河北道的一座长堤,竟然会影响到五百公里外的明祖陵。由此可见,现实有时候比小说更加精彩。而明祖陵的沉没,其实早就被著名文学家、风水师刘伯温预言。

朱元璋称赞刘伯温时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刘伯温)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当初朱元璋找到自家祖坟时,刘伯温就说过此地风水并不好,恐怕有水患。

但是一来古代忌讳迁坟,二来朱元璋觉得自己倾全国之力改造的地形足以与自然抗衡,刘伯温便没有再坚持说服朱元璋。谁有能想到,造福全国的水利工程,却成了明朝皇室的“掘墓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明朝已经成为历史、清朝已经统治天下,否则明祖陵一沉,恐怕又有无数人被问罪、牵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