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笼民们又能多在笼屋中苟延残喘几天,但是却依然无法更改笼屋被强拆的命运。笼屋还是被强拆了,画面中一台废墟里的电视机正在直播这场暴力拆迁,闪过一个又一个被迫离开的笼民,一个又一个被抬出的笼子,和那些把自己锁在笼子内的笼民。

0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业最繁荣的时期。

荧幕上的香港,高楼大厦林立、生活纸醉金迷、俊男美女云集,令无数人心驰神往。

但光鲜背后总会有阴影,天堂里也会有地狱。转过香港的阳面,你就会看到藏在角落里的不为人知的香港阴面。

电影《笼民》就把那个天堂里的地狱展现得一览无余。

这部电影由张之亮导演,黄家驹,泰迪罗宾等主演,题材剑走偏锋,可以说冷门到一定境界。

但是却横扫了香港金像奖,一举拿下1993年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

要知道,当年一同被提名的都是一些响当当的作品:刘镇伟执导的《92黑玫瑰对黑玫瑰》;张曼玉的《阮玲玉》;李连杰《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周星驰、张敏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

有网友甚至评价这部电影是香港影史前十的佳作。

然而当年这部电影因为用语粗俗被列入三 级片的行列,可如果当初真的为了附和电影分级而改写台词的话,那么《笼民》也将失去它独特的色彩。

本就是一群被生活逼到地狱的人,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的话语之间透出绅士的味道呢?02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已是寸土寸金,无数人带着发财的梦想前去,却很快就要学着面对现实。

一些社会底层人群承受不起高昂的房价,又需要一处安身之所,“笼屋”便应运而生。

在许多老式楼房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床位,每个床位被铁丝网团团围住,划分开来,犹如一个个笼子,“笼子”里除了床铺外,还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

每个这样的两平米,都被叫做一个笼屋,每一个住在里面的人,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笼民。

所以一个人必需的生活空间有多大?一栋房子,一个屋子,还是一张床?

其实只要两平米。

影片中笼屋所在地,有个相当高大上的名称:华厦男子公寓。

华丽的名称下,其实就是老鼠洞一般的贫民窟,里面住着的,也都是繁华都市中的老弱贫苦。

笼屋的管理者肥公,多年来一直独自照顾着自己的傻儿子;

脾气暴躁但讲义气的修补匠,单身多年,每天为生计奔波忙碌。

尖嘴猴腮的唐三儿,常年领着一只猴子卖饼谋生;最大毛病就是爱占小便宜,就连邻居用来逮老鼠的面包都会偷吃。

吝啬的老头陈十一,大家都叫他711,开着笼屋小卖部,几十年没出过笼子。

老实善良的大妈跟711是邻居,也是雇佣关系。

给711打工三十多年,负责每天进出货,照顾711的生活起居,工资是两罐午餐肉。

各色人等簇拥在这个棺材板一样的狭小空间,苦中做乐,过一日,算一日。

他们就像蝼蚁一般,在高楼林立的香港找寻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黄家驹饰演的小混混毛仔也是笼民之一,蹲过5年监狱,叛逆、冲突、唯利,却有情有义。

刑满释放后的阿毛虽然已经改邪归正。但是他却不愿意和自己的警察爸爸住在一起。于是朋友们介绍他来到笼屋暂时住些日子。很快,他就和这群笼民打成一片。

黄家驹在《笼民》中的表现不似他在舞台上那般惊艳,但也并不违和。他是笼屋里的参与者、推动者,更是一个旁观者。他没有其他人的那种深深的焦虑和绝望,因为他是有家的。

导演张之亮说之所以选择黄家驹是觉得:“想找一个在逆境中成长,在混沌中找到自己理想,叛逆但是给人好感的年轻人。”

《笼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黄家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香港。

03

一处破屋,布满铁网,一群笼民,万千众生相。

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记录的都是这群被时代抛弃的笼民们的生活点滴。里面没有高大全的光辉形象,也没有猥琐至极的负面典型,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也不乏闪光点。

小市民的冷漠自私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床上,畏惧外界畏惧改变,对偷盗深恶痛绝,对明天充满恐慌。

底层人民的温情义气也无处不在。凑份子给不幸猝死的邻居过头七,竭力帮助九十九岁老人生活,尽可能微笑着问候每一个早晨。

几十个笼民就在这样一间笼屋里艰难得生活着,虽然条件恶劣,但也算相安无事。

但是政 府一纸拆迁令,瞬间打破了笼屋内短暂的和谐。

为了动员钉子户们搬迁,他们也是想尽了办法。

两位议员为了“体察民情”,真的搬住到笼屋中住了三天。

这样不仅能搏取笼民的信任,更能搏得记者的眼球。

议员甚至且用金钱诱惑阿毛,希望他能蛊惑笼民们同意搬迁。

毛仔成了某位议员的利用工具,为他骗来了大多数笼民自愿搬离的签名。

当毛仔得知自己被骗后,不想成为罪人,又想帮大家伙偷回签名名单。

尽管笼民们又能多在笼屋中苟延残喘几天,但是却依然无法更改笼屋被强拆的命运。

一如你所了解的强拆:破门、驱人、强拆一气呵成。

手无缚鸡之力的笼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住所被毁,却没有任何办法。

笼屋还是被强拆了,画面中一台废墟里的电视机正在直播这场暴力拆迁,闪过一个又一个被迫离开的笼民,一个又一个被抬出的笼子,和那些把自己锁在笼子内的笼民。

不久之前,他们还在这里欢度中秋佳节。转眼之间,一切都已成空。

仿佛笼民的时代结束了。

最后的最后,镜头定格在了一间动物园里,每种动物都被关在自己的笼子里,笼外是正在打扫的饲养员。转过身来,饲养员正是毛仔。

顺着毛仔的视线望过去,笼子对面是多年后的太子森和两位昔日的笼屋老人。四人隔着笼子对望,相视而笑,电影终结。兜兜转转,唯有一声,“无言的结局”。

不知他们是否想起了当年也在笼中的自己?

影片最后的结尾确实有些仓促,导演并没有去过度批判拆迁方的暴力,也完全没有展现拆迁后的满目疮痍和笼民们流离失所的悲剧命运,只是平实得记录了这样一段真实的过往。

这部电影,就像是很久很久的生活,众多的人物依次登场,甚至找不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他们在一起,便是笼民这个群体。

整部电影少了戏剧性,多了纪实性,比起电影艺术,更像是一幅写实的画卷,赤裸且直白地描绘了一种状态,一段历史的缩影。

犹记得毛仔愤怒之时所喊出的那句话:“你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要出力的时候又依赖别人。”放在今时今日的香港年轻人身上,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题外话:

一群老戏骨,之所以会拍这样的一部戏,本就是香港演员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他们为解决事情,所做出的努力,是香港的人道主义。

反观如今那些口口声声“自由”的无良艺人和所谓“废青”们的无耻zg行径,不禁令人唏嘘、唾弃。

它们就是不愿承认,它们鼠目寸光,盲目跟风,它们最终也只是“炮灰”罢了。

我是作者拾光君,感谢点赞和关注的你。

点击阅读往期精选文章:

成龙唯一一部被禁播的电影:耗资1.5亿,最终票房却仅有1300万

印度“国宝级”演员的传奇人生!一个演员,凭什么能改变整个国家

无大牌、无女主、无特效!13年前的这部军旅片凭什么依旧那么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