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國外種植面積七百萬公頃 

湖南省長沙市城東馬坡嶺的一條小路旁,有一個不尋常的院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從辦公樓走到實驗室、再走到展覽館,也就幾分鐘路程。30多年來,這個院子一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聖地”。

1984年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的專業科研機構。這裏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爲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科技創新碩果累累

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爲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秈稻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7年,袁隆平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爲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3個發展階段,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爲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3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着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優勢利用朝着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1996年,中國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2017年,超級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河北百畝片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

如今,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有“三系法”育性穩定和“兩系法”配組自由等優點,它讓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繼續保有世界領先地位。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爲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五成多;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其中雜交水稻每公頃約7.5噸。袁隆平說,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雜交水稻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

“我非常高興能夠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我堅信,通過攜手努力,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今年6月底,年近九旬的袁隆平院士,在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用一段英文致辭,瞬間在網絡上走紅。

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於1979年。當時,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了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後,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接下來,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

曾經5次應邀赴美國傳授技術的袁隆平院士還記得,由於雜交水稻在美國增產明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專程來中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裏——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除了在美國放映,日本電視臺也在全國範圍內播放,引起了轟動。

“和我們合作的美國水稻技術公司每年付給研究中心技術轉讓費。今年,美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又增加了,佔美國水稻總種植面積的六成。”袁隆平院士說。

40年來,雜交水稻技術的傳授範圍不斷擴展。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辦了近100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爲亞非拉約80個發展中國家培育了一萬餘名技術人員,雜交水稻技術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

“如今,雜交水稻在國外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種植面積最大的印度有200多萬公頃。”袁隆平院士說,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喫飯問題,而且正在造福全世界。

迎接挑戰繼續攻關

近年來,自稱爲“90後”的袁隆平院士帶領我國水稻攻關團隊開始耐鹽耐鹼稻選育技術攻關,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據報道,全球現有6%以上陸地面積受鹽鹼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鹽鹼危害。在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百萬公頃的適宜水稻種植土地,因鹽鹼化而棄種。我國有15%的水田受不同程度鹽害影響。受氣候變化、海平面提升、排灌系統不合理,及富含有害鹽分的底層岩石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鹽漬化土地面積仍不斷擴大。

“啓動海水稻研究和鹽鹼地稻作技術推廣,對實現我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裏’的戰略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2億畝具備種植海水稻的條件。將雜交海水稻研究作爲我們未來雜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僅可提高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也能解決越南、孟加拉國等國海水入侵造成稻穀失收的問題。”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