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文

沈巍,上海人,80年代的大学生。曾在上海统计局上班。因为喜欢捡垃圾,喜欢将垃圾分类,导致与单位、与家人的理念不同而流浪。(个人认为喜欢垃圾胜于垃圾分类)

视频中可见他虽衣衫褴褛,满身污垢,却静静的坐在路灯下捧书而读。不仅熟读《左传》、《战国策》,而且对人生的认识、感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谈起自己的过往和境遇时说,“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先知先觉者和疯子仅一步之遥”,等。

捡垃圾的网红大师到底有没有病,且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沈巍的流浪汉形象,和其出口成章的学问,形成巨大反差。于是举着手机的人们蜂拥而至,他被奉为“流浪大师”, 火得一塌糊涂。

各种美誉纷至沓来:“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称他是“当代的弘一法师”;红星新闻则称“他们都是真正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世界,当尼采抱着鞭挞的战马痛哭而疯掉,当梵高用割掉的耳朵嘲笑这个世界,沈巍选择二十多年流浪街头,拾捡垃圾来倡导环保理念”。呼吁“愿我们这个社会如沈巍这样的理想主义者,都能被温柔以对。”

沈巍本人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以一种如此匪夷所思的方式走红。

捡垃圾的网红大师到底有没有病,且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特殊兴趣的背后

沈巍捡垃圾的兴趣是从小就有,一捡就是几十年。沈巍的老邻居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捡垃圾了。大学时候的校友证实,沈巍从学校里就一直在捡垃圾。“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上海某区审计局。进单位的第一天,我走进卫生间,发现垃圾桶里扔了很多纸。我觉得可惜,有用的东西不该这样被浪费,所以就捡起来。从此以后,只要在办公大楼一天,我就捡有用的东西,比如报纸或者只印了一面的纸。”

工作时他收集同事丢弃的单面废纸,下班后还会把单位垃圾桶翻一遍,“我会觉得为什么要丢弃,这些报纸还可以有其他用处。看到没有喝完的水,我觉得水是珍贵的,没有喝完的水为什么要扔掉?有一次出差,我看到所乘轮船地上有很多报纸,我说等等,我先捡起来,还可以看的”。

终因“垃圾收集癖”开始被休病假至今。

并且“同事们都认为我脑子有问题,喜欢捡垃圾”。“我曾两次被关入精神病院。第一次是家人说我有精神病,把我送进去关了3个月;第二次是街道关我进去的”。

是否属于“垃圾收集癖”?“垃圾收集癖”到底是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捡垃圾的网红大师到底有没有病,且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有现象又称储物癖(Hoarding),或 “强迫性囤积症”,“囤积狂”。即害怕扔掉东西,疯狂地储藏物品,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心理健康专家认为,它是一种形式的强迫症。老年痴呆症、抑郁症、注意力缺失症和脑损伤,以及遭受重大生活挫折的人群可能也有这种情况。

这类人疯狂地收集自己完全不需要的东西,甚至是各种垃圾。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在英国,技术工人吉恩就依靠他的“垃圾山”生存。每天晚上,他都会去各个垃圾箱寻找饭盒、废报纸等各种垃圾。但是他很聪明。“听过很多公共讲座,多次进入图书馆。他有着很多理论知识,逻辑清晰。 ”他被诊断为第欧根尼综合症(肮脏混乱综合征)。2013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已把囤积症归为心理疾病。

表面上看,囤积动机是避免浪费可能还会用到的东西。实际上,当你慢慢靠近他们的时候,就会了解,囤积症患者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隐藏的故事。

童年的沈巍

---“一切遗弃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垃圾,包括人”。

“我出生在上海,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但父亲和外婆的关系不好,不知何故父亲常迁怒于我。即使这个样子,我也没恨他。

我喜欢画画,也喜欢读历史之类的书,但他深恶痛绝。有时候,我卖了垃圾买了书,回家时,只能悄悄藏在肚子里不让他看到。直到晚上,等他睡觉了,我才敢在被窝里偷偷把书拿出来看。

捡垃圾的网红大师到底有没有病,且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那时的语文老师说,我有压抑感。是的,我在父亲面前无所适从”。后来在父亲的约束和压力下, 沈巍选择了不喜欢的审计专业。

父亲临死前,向沈巍忏悔道歉请求他原谅。

在各种自述,沈巍没有提过他的母亲。

提到外婆时,至少外婆还对他“扯着嗓子喊”。即便是“吵他喊他”的母亲也没有,只是不知道什么样的感受,让沈巍对母亲闭口不提。

“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Winnicott),如此诗意地描述母婴关系互动中母亲的重要性。

这让人感动悲哀和无力。

可见,童年期的沈巍是被父母嫌弃的,成年后,他和家人断绝了关系。

自始至终,这是一个在心理上被遗弃的孩子。

一切遗弃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垃圾,包括人。

捡垃圾的网红大师到底有没有病,且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在潜意识里,沈巍和垃圾“同病相怜”,认为自己就是垃圾。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特别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人,此时,父母的态度就直接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对沈巍来说,父母在心理层面遗弃了他,他就在现实层面放逐了自己。

在离开家庭之后,沈巍流浪街头,把自己弄得像垃圾一样,是最典型对父母态度的认同,是自我遗弃和自我放逐。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垃圾对于沈巍也具有重要的情感意义, “小时候我是为了买书,我在艰苦环境里长大,为了读书,从小就捡垃圾,橘子皮、碎玻璃,能卖钱的都捡,然后就去买书”。

沈巍幼年的许多快乐来源于读自己喜欢的书,而喜欢的书来自卖

垃圾的钱。

因此,垃圾是快乐的源泉。

捡到垃圾就等于捡到了自我快乐的一部分。

沈巍和垃圾“同病相怜”,垃圾和快乐的感觉连在一起。

强迫性重复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曾奇峰)

“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的某方面心理发育存在缺陷,成人后他们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重复童年期的情结和关系”。(摘自《前行有声》)

譬如,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信任; 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敌意。

同样沈巍小时候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遗弃和不接纳,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复制这种感受。

小时候,因为捡垃圾经常被同学们笑话”。

工作后,沈巍捡垃圾的行为被单位嫌弃,他们认为我捡垃圾,脑子坏了。”

更不被家人理解:“但家人和我闹起来了,像不认识一样”。

后来他过上了流浪汉的日子,可以自由自在捡垃圾。然而周围的人还是不接受,“有时候,我辛辛苦苦捡来的东西又被人拉走了……但因为被邻居投诉,我两次被人赶了出来。”

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验证了潜意识里“自己是垃圾般无价值”的体验。

沈巍无处可遁。

实际上他也越来越像垃圾了。蓬头垢面,满身污垢。

然而本能一有机会就出来呐喊。

捡垃圾的网红大师到底有没有病,且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在沈巍看来,“垃圾其实并不是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我的衣服、鞋子、生活用品,都是捡来的”。似乎在表达:沈巍不是流浪汉,只是被放错了地方,学错了专业。沈巍是有用的。

沈巍说“其实我不喜欢捡垃圾,我希望路上一点垃圾都没有,我倡导的是不浪费的行为。”似乎在表达:倡导“珍视垃圾”,捡起垃圾。就像希望重要他人或者养育者,珍视自己,不要遗弃自己一样。

合理化的解释和矛盾之处

小时候捡垃圾为了买书,长大后为了垃圾分类,为单位节约资源。沈巍这样解释。

合理化解释终究没能说服自己,他也是矛盾的。

26年他始终独自生活,独自流浪,但即使是这样,对家的渴望从来没停止过。他想有个孩子。

在一个人衣衫褴褛静静的坐在路灯下捧书而读的时候 ,他也想出将入相,“做个政治家。坦白讲,我想做官”。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

他的手机里存着甘地的照片,“我特别崇拜他,我愿意主动过苦行僧的生活,我不标榜,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另一方面,他“渴望家的温暖,渴望有个稳定住所。有个大房子…”。

有时,(对父亲)“即使这个样子,我也没恨他。”他对临终的父亲说:“已经过去了”。有时说家里人伤了他的心,他第一次感受到仇恨的滋味。

“直到现在我都没搞懂”,

沈巍是迷茫的。

“对于未来的迷茫,我不知道还能做哪些事情,也许还是读书、捡垃圾、找房子的无限循环吧。”

这意味着,一直到到现在,沈巍仍不能摆脱自己像垃圾般不值得珍惜的潜意识影响,仍在自我放逐。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必须看到,沈巍在流浪的同时,也是有能力整洁的。

捡垃圾的网红大师到底有没有病,且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在流落街头前,我爱美,随身会带着镜子和梳子,参加活动时,我甚至会专门去卫生间打理下头发,刮下胡子“。(沈巍存在走入正常生活的可能性)。

3月25日,在遭遇多日的围追堵截之后,“流浪大师”沈巍,坐上了一辆豪车,离开了围堵他的众人。从后来发表的新短视频看,他理了发,剃了胡子,换了新衣服。(沈巍或已开始走入正常生活也未可知)。

必须看到,沈巍被追捧时,也是清醒的。

“自己的水平自己有数,我爱学习这是真的,我的确读了很多书,也是真的,但这不等于我确实很有文化。”

——沈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我站在这里,你们怎么拍怎么赚钱随便吧,我实在没办法了,你们连最基本的尊严都不给我。”

——沈巍怒斥自己被人当猴耍

因此,沈巍也是可以被治愈的。

还有比“一辈子只慌着捡垃圾” 更美好的事

沈巍说,现在他每天有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捡垃圾的网红大师到底有没有病,且看心理专家如何分析

我想说,除了读书,一定还有比“一辈子只慌着捡垃圾” 更美好的事值得他去体验和尝试。

“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潜意识(灵性直觉)进入意识,即是改造命运主宰命运的开始。”(荣格)

沈巍同样,可以经由心理分析和治疗,潜意识意识化,达到自我的和谐,将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在沈巍身上,何尝没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塞得满满的衣橱,舍不得删除的信息

在潜意识的推动下,做一些鬼使神差的事

那也不奇怪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人性面前

没有你我他

请再一次感叹人类精神世界的诡异吧!

(作者原为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心理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心理治疗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理事,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行为医学专委会委员。青少年学习行为指导老师,注意力训练导师,特殊需要儿童康复医师。专业领域:神经症的心理治疗、青少年厌学叛逆、儿童神经发育及注意力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