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文

沈巍,上海人,80年代的大學生。曾在上海統計局上班。因爲喜歡撿垃圾,喜歡將垃圾分類,導致與單位、與家人的理念不同而流浪。(個人認爲喜歡垃圾勝於垃圾分類)

視頻中可見他雖衣衫襤褸,滿身污垢,卻靜靜的坐在路燈下捧書而讀。不僅熟讀《左傳》、《戰國策》,而且對人生的認識、感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談起自己的過往和境遇時說,“善始者衆,善終者寡”“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先知先覺者和瘋子僅一步之遙”,等。

撿垃圾的網紅大師到底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專家如何分析

沈巍的流浪漢形象,和其出口成章的學問,形成巨大反差。於是舉着手機的人們蜂擁而至,他被奉爲“流浪大師”, 火得一塌糊塗。

各種美譽紛至沓來:“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稱他是“當代的弘一法師”;紅星新聞則稱“他們都是真正熱愛這個美好的世界,他們像哲學家一樣思考世界,當尼采抱着鞭撻的戰馬痛哭而瘋掉,當梵高用割掉的耳朵嘲笑這個世界,沈巍選擇二十多年流浪街頭,拾撿垃圾來倡導環保理念”。呼籲“願我們這個社會如沈巍這樣的理想主義者,都能被溫柔以對。”

沈巍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竟然會以一種如此匪夷所思的方式走紅。

撿垃圾的網紅大師到底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專家如何分析

特殊興趣的背後

沈巍撿垃圾的興趣是從小就有,一撿就是幾十年。沈巍的老鄰居說,他從上小學開始就撿垃圾了。大學時候的校友證實,沈巍從學校裏就一直在撿垃圾。“大學畢業後,我進入上海某區審計局。進單位的第一天,我走進衛生間,發現垃圾桶裏扔了很多紙。我覺得可惜,有用的東西不該這樣被浪費,所以就撿起來。從此以後,只要在辦公大樓一天,我就撿有用的東西,比如報紙或者只印了一面的紙。”

工作時他收集同事丟棄的單面廢紙,下班後還會把單位垃圾桶翻一遍,“我會覺得爲什麼要丟棄,這些報紙還可以有其他用處。看到沒有喝完的水,我覺得水是珍貴的,沒有喝完的水爲什麼要扔掉?有一次出差,我看到所乘輪船地上有很多報紙,我說等等,我先撿起來,還可以看的”。

終因“垃圾收集癖”開始被休病假至今。

並且“同事們都認爲我腦子有問題,喜歡撿垃圾”。“我曾兩次被關入精神病院。第一次是家人說我有精神病,把我送進去關了3個月;第二次是街道關我進去的”。

是否屬於“垃圾收集癖”?“垃圾收集癖”到底是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撿垃圾的網紅大師到底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專家如何分析

有現象又稱儲物癖(Hoarding),或 “強迫性囤積症”,“囤積狂”。即害怕扔掉東西,瘋狂地儲藏物品,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心理健康專家認爲,它是一種形式的強迫症。老年癡呆症、抑鬱症、注意力缺失症和腦損傷,以及遭受重大生活挫折的人羣可能也有這種情況。

這類人瘋狂地收集自己完全不需要的東西,甚至是各種垃圾。有着強烈的佔有慾。在英國,技術工人吉恩就依靠他的“垃圾山”生存。每天晚上,他都會去各個垃圾箱尋找飯盒、廢報紙等各種垃圾。但是他很聰明。“聽過很多公共講座,多次進入圖書館。他有着很多理論知識,邏輯清晰。 ”他被診斷爲第歐根尼綜合症(骯髒混亂綜合徵)。2013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已把囤積症歸爲心理疾病。

表面上看,囤積動機是避免浪費可能還會用到的東西。實際上,當你慢慢靠近他們的時候,就會了解,囤積症患者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段隱藏的故事。

童年的沈巍

---“一切遺棄的東西都可以成爲垃圾,包括人”。

“我出生在上海,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但父親和外婆的關係不好,不知何故父親常遷怒於我。即使這個樣子,我也沒恨他。

我喜歡畫畫,也喜歡讀歷史之類的書,但他深惡痛絕。有時候,我賣了垃圾買了書,回家時,只能悄悄藏在肚子裏不讓他看到。直到晚上,等他睡覺了,我纔敢在被窩裏偷偷把書拿出來看。

撿垃圾的網紅大師到底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專家如何分析

那時的語文老師說,我有壓抑感。是的,我在父親面前無所適從”。後來在父親的約束和壓力下, 沈巍選擇了不喜歡的審計專業。

父親臨死前,向沈巍懺悔道歉請求他原諒。

在各種自述,沈巍沒有提過他的母親。

提到外婆時,至少外婆還對他“扯着嗓子喊”。即便是“吵他喊他”的母親也沒有,只是不知道什麼樣的感受,讓沈巍對母親閉口不提。

“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Winnicott),如此詩意地描述母嬰關係互動中母親的重要性。

這讓人感動悲哀和無力。

可見,童年期的沈巍是被父母嫌棄的,成年後,他和家人斷絕了關係。

自始至終,這是一個在心理上被遺棄的孩子。

一切遺棄的東西都可以成爲垃圾,包括人。

撿垃圾的網紅大師到底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專家如何分析

在潛意識裏,沈巍和垃圾“同病相憐”,認爲自己就是垃圾。

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特別是他們認爲重要的人,此時,父母的態度就直接影響他們對自己的評價。

對沈巍來說,父母在心理層面遺棄了他,他就在現實層面放逐了自己。

在離開家庭之後,沈巍流浪街頭,把自己弄得像垃圾一樣,是最典型對父母態度的認同,是自我遺棄和自我放逐。

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垃圾對於沈巍也具有重要的情感意義, “小時候我是爲了買書,我在艱苦環境里長大,爲了讀書,從小就撿垃圾,橘子皮、碎玻璃,能賣錢的都撿,然後就去買書”。

沈巍幼年的許多快樂來源於讀自己喜歡的書,而喜歡的書來自賣

垃圾的錢。

因此,垃圾是快樂的源泉。

撿到垃圾就等於撿到了自我快樂的一部分。

沈巍和垃圾“同病相憐”,垃圾和快樂的感覺連在一起。

強迫性重複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在對他的孩子的觀察中發現,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這位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爲強迫性重複”。(曾奇峯)

“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中,強迫性重複可以理解爲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關係模式的不斷複製。如果一個人在童年的某方面心理發育存在缺陷,成人後他們都會不自覺地、強迫性地在心理層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發育階段,在現實中重複童年期的情結和關係”。(摘自《前行有聲》)

譬如,小時候的關係模式是信任,那麼一個人就會不斷複製信任; 相反,如果小時候的關係模式是敵意,那麼一個人就會不斷複製敵意。

同樣沈巍小時候在親密關係中體驗到遺棄和不接納,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不斷複製這種感受。

小時候,因爲撿垃圾經常被同學們笑話”。

工作後,沈巍撿垃圾的行爲被單位嫌棄,他們認爲我撿垃圾,腦子壞了。”

更不被家人理解:“但家人和我鬧起來了,像不認識一樣”。

後來他過上了流浪漢的日子,可以自由自在撿垃圾。然而周圍的人還是不接受,“有時候,我辛辛苦苦撿來的東西又被人拉走了……但因爲被鄰居投訴,我兩次被人趕了出來。”

一次次的經歷,一次次驗證了潛意識裏“自己是垃圾般無價值”的體驗。

沈巍無處可遁。

實際上他也越來越像垃圾了。蓬頭垢面,滿身污垢。

然而本能一有機會就出來吶喊。

撿垃圾的網紅大師到底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專家如何分析

在沈巍看來,“垃圾其實並不是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我的衣服、鞋子、生活用品,都是撿來的”。似乎在表達:沈巍不是流浪漢,只是被放錯了地方,學錯了專業。沈巍是有用的。

沈巍說“其實我不喜歡撿垃圾,我希望路上一點垃圾都沒有,我倡導的是不浪費的行爲。”似乎在表達:倡導“珍視垃圾”,撿起垃圾。就像希望重要他人或者養育者,珍視自己,不要遺棄自己一樣。

合理化的解釋和矛盾之處

小時候撿垃圾爲了買書,長大後爲了垃圾分類,爲單位節約資源。沈巍這樣解釋。

合理化解釋終究沒能說服自己,他也是矛盾的。

26年他始終獨自生活,獨自流浪,但即使是這樣,對家的渴望從來沒停止過。他想有個孩子。

在一個人衣衫襤褸靜靜的坐在路燈下捧書而讀的時候 ,他也想出將入相,“做個政治家。坦白講,我想做官”。也沒想到會淪落至此。

他的手機裏存着甘地的照片,“我特別崇拜他,我願意主動過苦行僧的生活,我不標榜,我就是喜歡這樣的生活。”另一方面,他“渴望家的溫暖,渴望有個穩定住所。有個大房子…”。

有時,(對父親)“即使這個樣子,我也沒恨他。”他對臨終的父親說:“已經過去了”。有時說家裏人傷了他的心,他第一次感受到仇恨的滋味。

“直到現在我都沒搞懂”,

沈巍是迷茫的。

“對於未來的迷茫,我不知道還能做哪些事情,也許還是讀書、撿垃圾、找房子的無限循環吧。”

這意味着,一直到到現在,沈巍仍不能擺脫自己像垃圾般不值得珍惜的潛意識影響,仍在自我放逐。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必須看到,沈巍在流浪的同時,也是有能力整潔的。

撿垃圾的網紅大師到底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專家如何分析

“在流落街頭前,我愛美,隨身會帶着鏡子和梳子,參加活動時,我甚至會專門去衛生間打理下頭髮,刮下鬍子“。(沈巍存在走入正常生活的可能性)。

3月25日,在遭遇多日的圍追堵截之後,“流浪大師”沈巍,坐上了一輛豪車,離開了圍堵他的衆人。從後來發表的新短視頻看,他理了發,剃了鬍子,換了新衣服。(沈巍或已開始走入正常生活也未可知)。

必須看到,沈巍被追捧時,也是清醒的。

“自己的水平自己有數,我愛學習這是真的,我的確讀了很多書,也是真的,但這不等於我確實很有文化。”

——沈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

“我站在這裏,你們怎麼拍怎麼賺錢隨便吧,我實在沒辦法了,你們連最基本的尊嚴都不給我。”

——沈巍怒斥自己被人當猴耍

因此,沈巍也是可以被治癒的。

還有比“一輩子只慌着撿垃圾” 更美好的事

沈巍說,現在他每天有兩件事,撿垃圾和讀書。

撿垃圾的網紅大師到底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專家如何分析

我想說,除了讀書,一定還有比“一輩子只慌着撿垃圾” 更美好的事值得他去體驗和嘗試。

“潛意識如果沒有進入意識,就會引導你的人生而成爲你的命運。潛意識(靈性直覺)進入意識,即是改造命運主宰命運的開始。”(榮格)

沈巍同樣,可以經由心理分析和治療,潛意識意識化,達到自我的和諧,將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在沈巍身上,何嘗沒有我們自己的影子?

塞得滿滿的衣櫥,捨不得刪除的信息

在潛意識的推動下,做一些鬼使神差的事

那也不奇怪

因爲我們都是人類

人性面前

沒有你我他

請再一次感嘆人類精神世界的詭異吧!

(作者原爲河南省人民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神經心理科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心理治療師,國家級心理諮詢師。河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協會理事,鄭州市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河南省行爲醫學專委會委員。青少年學習行爲指導老師,注意力訓練導師,特殊需要兒童康復醫師。專業領域:神經症的心理治療、青少年厭學叛逆、兒童神經發育及注意力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