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在內控問題上,大多*ST公司都不止踩了一個雷,大多都是違規擔保、資金佔用、頻繁劃款等手段多管齊下,同時操作,這些大股東和高管們可以說是想盡辦法全方位從上市公司“薅羊毛”,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前避免遇到類似公司。內控缺陷不同於業績風險、行業風險,一般沒有公開資料和數據可供研究預警,普通投資者沒有參與公司管理,想提前避免上市公司內控問題很難。

最近*ST康美接連漲停,成功摘星,升級爲ST康美。參與這場豪賭盛宴的投資者可能不明白,作爲被官方坐實的*ST公司,康美除非能作爲殼資源資產重組,或業務轉型蹭熱點,否則只有被強制退市的下場。

爲了大家能正確看待*ST公司,筆者梳理了截至19年8月20日仍爲*ST狀態的92家A股上市公司,深扒了超過160份年報,及其它各種公告,從全市場從未有過的角度,深度分析*ST公司的真實原因,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買到*ST公司。

一、*ST原因衆多,內控問題佔比最多

92家公司中,被*ST的公司原因如下:

內控缺陷:因內控缺陷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從而被*ST的公司有38家,佔比最高(41%);

主營惡化:主營業務惡化導致的連續虧損公司,有25家,佔比27%。這些公司在所屬行業並未出現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營收下滑或成本、費用上升,導致利潤連續虧損;

行業惡化:有20家,佔比22%。這些公司所屬行業出現規模萎縮、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下游競爭突然激烈等情況,整體表現不佳,被*ST的公司屬於實力最弱的;

轉型升級:有8家,佔比9%,均因爲佈局新業務嚴重虧損導致整體業績下滑;

資產減值:1家。這類公司因大額資產減值導致業績虧損,剔除資產減值影響後營業利潤、淨利潤都能扭虧。比如百花村對子公司華威醫藥累計計提了15.3億元商譽減值,如果剔除計提的大額資產減值,百花村2017、2018年營業利潤、淨利潤都能扭虧爲盈。

二、內控缺陷是重災區,大股東、高管瘋狂收割

通過數據梳理,真相已然明瞭:超過40%的*ST公司是因爲內部控制上存在重大問題,才披星戴帽的,這個鍋某些大股東和高管得背,他們一般都會幹以下這些缺德事。

違規擔保:主要是大股東或董事長繞過內控機制,利用上市公司爲其他公司借款擔保。比如鵬起科技違規對外擔保13.14億,均處於訴訟中,已計提2.99億預計負債;

不明資金往來:比如索菱股份先通過非金融機構融資,再以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往來款形式支付給多家公司,金額高達10.8億,而核心財務人員已離職,這筆錢到底爲什麼轉,之後會怎樣?是一個未知數。

關聯方資金佔用:大股東、董事長或子公司無端佔用上市公司資金,很多到最後不了了之,直接計提壞賬。比如升達林業控股股東違規佔用11.66億資金,打算用控股東旗下其他公司股權抵債,這些被抵債的公司質地真的很好嗎?恐怕不見得。

職務侵佔:比如天聖製藥原董事長、原總經理、原副總經理都因職務侵佔被刑事處理;保千里大股東涉嫌侵佔上市公司利益,已經被監管層立案調查;凱迪生態前董事總裁涉嫌職務侵佔罪名被刑拘。這只是被抓到的,沒有被抓的,是一個雷。

高管失聯:高管在公司虛構一大堆購銷合同,資金轉出之後就失聯。比如巴士在線總經理失聯,涉及超4億借款及擔保未歸還,導致上市公司多項資產被凍結;秋林集團董事長及副董事長失聯,存在大量大額新籤合同無法驗證真實性,導致公司計提37億壞賬損失;

重大違法:比如長生生物疫苗出現重大問題,雅百特因造假被監管層處罰。

信息披露:主要爲審計人員對公司的資產、收入、負債、資產減值等披露的信息無法覈查,換句話說,這些財報有很大瑕疵,一般都會在之後遭到監管層問詢甚至是立案調查。當然,也有一些公司主動進行會計“差錯”調整,歸根結底都是公司信披制度存在巨大漏洞。

在財報質量上,有兩家公司要單獨點名:

一是華信國際,2017年營收168億,淨利潤4.86億,但應收賬款高達44.7億,其中有55.63%已逾期,華信的壞賬計提比例卻只有0.45%,這真的是績優公司嗎?

二是中科新材, 2018年營收17.3億,淨利6280萬,但流動資產中應收保理款13.6億,佔總資產40.34%,其中逾期未收回4億,中科新材的壞賬計提比例也只有1.61%。這樣的計提比例真的合理嗎?

當然,在內控問題上,大多*ST公司都不止踩了一個雷,大多都是違規擔保、資金佔用、頻繁劃款等手段多管齊下,同時操作,這些大股東和高管們可以說是想盡辦法全方位從上市公司“薅羊毛”,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前避免遇到類似公司?往下看。

三、如何提前識別上市公司內控缺陷

內控缺陷不同於業績風險、行業風險,一般沒有公開資料和數據可供研究預警,普通投資者沒有參與公司管理,想提前避免上市公司內控問題很難。不過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公開的財報或公告發現蛛絲馬跡,即便不能完全避免,也可以亡羊補牢。

1.風險前兆——財務異常

針對大股東利用上市公司違規擔保問題,可以在公司年報、半年報中查詢擔保及涉訴情況,運氣好的能提前發現異常,運氣不好可能遇到上市公司根本不披露的情況。一旦因擔保被起訴,上市公司很可能計提大額預計負債,影響資產及利潤。

針對不明資金往來、關聯方資金佔用、職務侵佔等問題,可以關注應收賬款、預付款項、其他應收款等科目,如果某一個會計期間異常飆升,很可能出現資金問題。

舉個例子,升達林業2017年末、2018年中、2018年3季度其他應收款分別爲0.28億、2.4億、8.1億,大幅飆升,而在三季報中也已經明確披露原因爲升達集團佔用資金所致。

如果在三季報甚至是半年報中發現異常,至少可以在升達林業被*ST之前提前預知風險。

其餘情況,比如異常資金往來、虛構業務侵佔上市公司資金,不易從公開資料中提前識別。

2.風險確認——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一旦審計機構發佈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幾乎可以100%坐實公司存在重大內控問題或財報瑕疵,此時還買這公司股票,純屬刀口上舔血。

3.風險驗證——監管層調查公告和行政處罰通知

一旦被官方坐實存在問題,後續很可能面臨高額罰款或投資者起訴賠償,退市風險隨之而來。比如ST康美,不過炒作則另論。

四、其餘*ST風險如何識別

除了最高發的內控問題,*ST公司中其餘風險也應該注意。

1.行業惡化:

此時只能儘可能規避行業處於下行週期且業績較差的公司。比如典型的園林工程,受地方債、基建、PPP等政策影響很大,且下游客戶大多爲地方政務機關,業務週期長,回款速度慢,一旦中央政策收緊,項目很可能長期停滯甚至爛尾,應收賬款、存貨等都可能集中計提資產減值,這些會計科目,比營收、淨利更重要。

2.轉型升級:

因業務轉型被*ST的公司中,跨界經營的公司佔比較多,比如生產計量器具的東方網絡涉足發行、文旅,虧損;

生產環保設備的科林環保轉型光伏行業,虧損;

主營專網通信產品的新海宜,轉型新能源車業務,虧損;

而仰帆控股內燃機配件業務持續虧損,已關閉所有生產線,專心搞起了墓地銷售和殯葬服務業務,目前仍然虧損。

對於跨界轉型的上市公司,要尤其注意新業務虧損風險。

主營業務惡化,一般通過公司財報分析,不再贅述,而鉅額資產減值一般都是公司虧損、行業景氣度下滑的伴生行爲,沒有明顯規律性。

*ST炒作不易,風險大於機會。

雖然*ST公司也不乏紓困摘帽的先例,但大多公司問題更多。

總體而言,*ST公司內控制度、經營力能力都較弱,識別難度也很大,與其替部分大股東和高管接盤,不如轉而尋求經營穩健、業績良好的優質公司,*ST炒作不易,小心高位站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