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谷底”在望,否極泰來

這個秋天,事兒有點多。全球金融市場意外地開了堂下降課,令所有投資人心驚膽戰,也讓各界開始揣測長達10年之久的景氣擴張,是否來到反轉下行的時刻。

中國股市同樣不樂觀,108日以來,滬指相繼跌破2800點、2700點、2600點整數關口後,18日滬指跌破2500點關口,到1019日收盤在2485點,創下近4年的新低。

與下降有股市相連,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股市帶動全球股市下沉,美國保守派勢力繼續壯大……人們心裏不禁要問:經濟危機,真的要來了嗎?

經濟危機來與不來,好象是個不以誰的意志爲轉移的話題:2000年的網絡泡沫危機和2008年的金融風暴危機,雖然之前有很多專家學者和政治家警告過“要警惕經濟危機”,但是,該來的,總是還來了,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得了。若按照經濟危機的週期論,2008年後的下一次經濟危機,是不是會在其10年後的某個時間點上觸發……?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經濟危機是經濟體系中保持各行各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強制性的內在結構調整機制。這種調整機制,使經濟活動表現出週期性的波動規律,即週而復始地重複着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的四個階段。當豐厚的剩餘價值驅使社會資本、人力和物力資源湧向某些行業,而造成投資過度,當投資回報率趨向負值時,這些行業就會出現資金斷裂、企業倒閉,迫使行業關、停、並、轉,投資轉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的產業加速創新。這是因爲有一種看不見的機制和力量,在驅使經濟活動自行組織和自行平衡。

瞧,馬克思主義經典學說早就告訴我們了:經濟危機就是一種常態嘛!若不處於繁榮的階段,那就是處於通向繁榮的階段;也可以說,若不是處於復甦時期,就是處於向復甦演進的時期。如此看來,經濟週期如同一年有四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風冬有雪”,有什麼可憂懼的呢?!

既然是常態,就讓我們以平常心看待好了。如果還有人放心不下,那就只有一個問題值得推敲:若2000年、2008年的經濟危機分別是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投資過度的表現和再調整,那麼,近期衰退、蕭條引發的經濟危機,會是哪個或哪些行業被投資過度了呢?

過去40年來,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我們經過了來自不同方向的衝擊和洗禮,在風雨兼程中,我們變得更加強大和自信。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至少三點啓示:

一、繁榮和危機總是密切相關、同時並存的。我們在發展經濟時,不僅要關注直接效益,更要着眼未來,要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要清醒看到經濟發展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危機,防患於未然至關重要。

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政府、不同制度的國家要適應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時調整內部機制和政策,並不斷協調好國際關係,爲經濟的持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

三、經濟和金融危機一旦發生,各國政府和各國組織應承擔起各自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從而有效地遏制危機,防止危機的惡化,擴展和延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要從根本上摒棄以鄰爲壑的自保政策和轉嫁手段,放棄本位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的當今世界,國際合作尤顯重要。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爲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不管經濟危機來與不來,我們都不會亂了陣腳或心存幻想,“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纔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應有的風範。

一、堅定戰略定力。

戰略定力,是在把握大勢前提下,爲實現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而應具備的寬闊視野、戰略睿智和堅定沉着的行動能力。所謂“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即要沉得住氣、穩得住神,不爲外界所擾,不爲一時利益得失而改變目標和方向。

新時期以來,中央領導高頻率反覆強調“戰略定力”。我們深刻體會到,保持戰略定力,是我們面臨複雜深刻的國際形勢變化,在亂局中保持清醒、在變局中抓住發展機遇的必然選擇,是我們黨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修正錯誤、奪取勝利獲得的寶貴經驗。

過去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堅定了我們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在當前世界形勢下,中國也更加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改革開放,是我們取得成績的“關鍵一招”,也是我們走向未來、攻堅克難的必然選擇;堅持改革開放,表明了中國更加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彰顯了黨中央領導改革、推進開放的戰略定力和責任擔當,這必將爲徘徊迷惘的世界經濟撥雲見日、重振信心注入強大動力。

二、優化調整政策。

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國政府審時度勢,密集出臺宏觀調控政策,爲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如,917日,國務院召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會議,會議強調,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當前面臨的突出困難,採取精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會議也提到,必須進一步深化研究在減輕稅費負擔、解決融資難題、完善環保治理、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央層面還就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和產業結構變化,做出了一系列的對策,突出強調中國當前尤其要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關係,實施好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核心的政策體系,抓緊做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等三件事,以及抓住中等收入羣體、人口老齡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綠色發展四方面需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外部不確定性因素越是加大,中國人越是要辦好自己的事,以國內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的影響。我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都是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只要大家牢記這一點,心就會靜下來,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三、加快創新步伐。

創新,是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爲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些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但無可置疑的現實是,我國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從國際主流評價指標分析,我國創新能力已經達到第二梯隊。我們希望通過3~5年在奮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再通過《中國製造2025》等系列計劃的開展,進入國際創新第一梯隊。

在微觀層面,我們也要在戰略、產品或服務、技術、組織與制度、管理和文化等各個領域,保持持續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是宏觀經濟的細胞,企業充滿活力,宏觀經濟纔會充滿活力。企業家們要心懷感恩,珍惜宏觀形勢帶給我們的機遇,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以捨我其誰的責任和擔當精神,走在創新探索的前沿。

“天下形勢,浩浩湯湯”;危機是否來,自有天安排。我們要做的是:保持戰略定力,不畏浮雲遮望眼;優化調整政策,危中尋機,重點突破;加快創新步伐,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誠如是,否極泰來,週而復始;股市探底?在探底的路上?抑或是探底回升?又有何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