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023年11月16日,美俄外交界迎來一個特殊的日子:美蘇建交90週年。而此時,兩國“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關係危機”,俄羅斯副外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甚至發出兩國可能斷交的警告。但里亞布科夫也表示,俄羅斯目前並不打算與美國斷絕外交關係。在歷史上,美蘇曾有過盟友關係和兄弟情誼。雙方互通貿易,戰時互相幫助,成就一段佳話。

65%美國報紙支持與蘇聯建交

蘇俄內戰1922年結束後,美國官方對蘇俄採取長期不予承認的政策,但美國民間層面卻採取過救濟蘇俄災荒的行動,一些美國企業家和外交官也試圖與蘇俄建立聯繫,出售拖拉機等。不過這種接觸是短暫的,範圍也小,其產生的影響難以抗衡美國國內政界、輿論的保守勢力。

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打破了美國人自得其樂的生活,國內外市場凋敝,工廠大量倒閉或開工嚴重不足,失業情況嚴峻,金融市場混亂。經濟危機帶來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美國工人罷工,爭取各種權利的鬥爭此起彼伏。怎樣擺脫經濟危機,進而擺脫政治危機,是美國執政者優先考慮的問題。

蘇聯方面,截至1928年,其工業產值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1/8,重工業只佔工業比例的39.5%。經過1928—1932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如嚴重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

美國過剩的恰恰是蘇聯缺乏的,雙方有很強的互補性。美蘇之間並沒有產生過於激烈的衝突,美國國內不少個人、團體展現出越來越強烈的承認蘇聯、與蘇聯建交的願望:1933年,“美蘇關係委員會”向1139家報紙發出詢問——是否承認蘇聯?結果65.6%表示支持,7.5%表示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只有26.9%表示反對。先前的意識形態分歧在日益加劇的政治、經濟危機面前,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如此,在複雜的背景下,美國作爲當時最後一個沒有與蘇聯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資本主義大國,與蘇聯開始接近。

建交前夕一波三折

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成爲美國總統。他上臺後順應民意,着手與蘇聯溝通。1933年8月,國務卿赫爾、助理國務卿R·沃爾頓·摩爾等人以書面形式提出建議。他們一致認爲,要控制住由莫斯科領導的美國共產主義活動,解決掉此前一直未能解決的沙俄欠債問題,要求蘇聯保障在蘇美國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宗教權利等。

他們的態度被認爲是消極、保守的,於是羅斯福起用親信亨利·摩根索等人。他們與蘇方代表交流,提議羅斯福給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加里寧去信,要求派一名特使討論兩國之間的問題。這封信於1933年10月10日以密電發出,10月17日蘇方做出肯定的回覆,認爲“蘇美兩國間不正常的狀況不利於兩國,而且對於整個國際形勢有不利的影響”。

1933年11月7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抵達美國。談判一開始並不順利,蘇方的策略是讓美方先承認蘇聯,然後再談各項爭議話題,而美方不願意一開始就失去主動權,堅持要求以相反的順序談判。且在後面的談判中,雙方就在蘇美國人權益保障、蘇聯支持美共等問題上產生很大意見分歧,僵持不下。

白宮會面達成共識

羅斯福得知這一情況後,邀請李維諾夫直接去白宮與他會面。經過長時間的談話,雙方基本達成共識。11月16日晚,羅斯福邀請美方官員和李維諾夫到他在白宮的書房簽署協議。應李維諾夫要求,又重新過了一遍協議,並對文本作了微小修改。最終雙方簽下了這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協議中,蘇聯允許在蘇美國人擁有“完全的信仰自由”,美國人如在蘇聯受審,可以選擇自己的律師。美國則“做出除了宗教方面的互惠承諾”,未償還債務問題待以後解決。

美蘇建交後,雙方確實在債務問題上糾纏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狀態直到蘇德戰爭爆發才發生改變,雙方開始合作,共同抗擊德國法西斯軍隊。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擴大對蘇聯的援助,對其運送約110億美元的戰爭物資。《租借法案》也受到蘇方歡迎,它幫助蘇聯趕走領土上的德國人,加速戰爭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