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偉大的沂蒙精神是在抗戰救亡的歌聲當中,是在抗日對敵戰爭的硝煙烽火當中,廣大共產黨人和人民羣衆用鮮血和生命形成的一種優秀羣體精神,它凝聚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它傳承着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3月28日上午,“新中國成立70週年•點亮沂蒙精神地標”主題活動一行走進孟良崮戰役紀念館,40餘名媒體記者通過參觀學習,重溫那一段浴血抗戰史,追尋紅色足跡,點亮心中沂蒙精神燈塔,再塑奮進動力之源。

採訪團集體向烈士墓鞠躬致敬。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3月28日上午,“新中國成立70週年•點亮沂蒙精神地標”主題活動一行走進孟良崮戰役紀念館,40餘名媒體記者通過參觀學習,重溫那一段浴血抗戰史,追尋紅色足跡,點亮心中沂蒙精神燈塔,再塑奮進動力之源。

孟良崮位於山東省蒙陰縣和沂南縣交界處,屬蒙山山系,主峯海拔575.2米,面積1.5平方公里。紀念館位於蒙陰縣垛莊鎮。現有展館2007年改造建設,總建築面積3682平方米。展館共分爲戰役經過、擁軍支前、情景體驗、多媒體放映等四個展廳。

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經過浴血奮戰於孟良崮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及援軍一部,共32000餘人,擊斃該師師長張靈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揚海內外。

無名烈士墓

巍巍青山埋忠骨,英烈長存天地間。一座座石碑,如一本本無言的教科書,時刻震撼着參觀者的靈魂。

新華網、中國搜索、大衆日報、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網、魯網、中國山東網、舜網、青島新聞網等新聞媒體單位的40餘名記者來到沂蒙大地,挖掘新時代沂蒙精神歷史淵源和豐富內涵,感受70年沂蒙革命老區發展變化。

採訪團成員懷着崇敬心情走進館區的烈士墓區,集體向革命先烈們三鞠躬緬懷致敬。據瞭解,此地共埋葬着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2865名烈士的忠骨。其中,有名字的只有103座,其它2700多座都是無名烈士墓。

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勤勞樸實的沂蒙人民在共產黨和人民軍隊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實際行動像種子一樣紮根在沂蒙大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水乳交融,生死與共贏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愛戴,擁護和支持。

其中,有一羣柔弱的婦女同志因黨的教育而覺醒進步,因翻身解放而光彩照人,因戰爭洗禮而忠貞堅韌。

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擁軍模範王步榮、舍子擁軍方蘭亭、寧死不屈的呂寶蘭、永遠的新娘李鳳蘭……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 背後是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寫就的一曲軍民魚水讚歌。

羣衆搭人橋支前雕塑

“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沂蒙人民用最淳樸的行動方式踊躍支前、無私奉獻,用小米餵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陳毅元帥曾經發自肺腑地說:“我陳毅就是死在棺材裏,也忘不了山東人民對革命的支援”。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紅嫂幾乎承擔了作戰部隊所有的後勤工作,共做了315萬雙軍鞋、122萬件軍衣,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 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近10萬人。

“你是燈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歌曲唱出了沂蒙根據地人民永遠跟黨走的決心,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

偉大的沂蒙精神是在抗戰救亡的歌聲當中,是在抗日對敵戰爭的硝煙烽火當中,廣大共產黨人和人民羣衆用鮮血和生命形成的一種優秀羣體精神,它凝聚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它傳承着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

蒙山大義,沂水情長。八百里沂蒙烽火硝煙當年多少英雄事,七十度春秋繼往開來如今一片豔陽天。

銘記歷史,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用實際行動將紅色沂蒙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這是落在當今每個共產黨人肩頭應盡的責任和使命。(作者:張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