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管理”成爲國內管理學界近年來探討研究的重點之一。但正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蘇勇所總結,東方管理的內涵、價值主張、現代意義等基本內容還沒有形成共識。

正因如此,學界與企業共同探索東方管理之道,顯得尤爲迫切。管理學界需要鮮活的企業案例,企業更需要來自學界的洞見。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的方太集團創立於1996年初,是生產高端廚房電器的知名企業。2008年,方太開始全面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核心理念“仁愛”爲出發點,對集團已有的西式管理制度進行本土化改善。歷經數個版本的升級迭代,方太文化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版本。其主要元素包含創新文化、品質文化和儒家文化,用一句話總結即是“以顧客爲中心,以員工爲根本,快樂學習,快樂奮鬥,促進人類社會的真善美”。

傳統文化+西式管理,方太爲東方管理注入實踐活水

“2019•管理學者走進方太”全體與會者合影

2019年初,近20位國內知名的管理學者參與“中西合璧•邁向偉大”方太管理研討論壇,通過實地調研,對方太文化管理模式進行了全景式探討。

與會學者均認爲,在東方管理的視野下,方太案例具有很高的探討價值。通過對會議發言的整理總結,各方探討的關鍵點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以方太爲例,國內企業如何真正實現中西合璧的管理之道;方太文化管理模式對國內企業是否具有普遍的借鑑價值,其自身又應該如何完善。

中西合璧,究竟該怎麼合?

茅忠羣(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向各位老師簡要彙報:創業23年,方太做了兩件事情。第一是要打造家電行業第一個中國人自己的高端品牌。通過10多年的努力,我們的第一個夢想初步實現。

第二件事情就是從2008年全面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的方太文化體系”,成爲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相結合的先行者。2002年,我從中歐商學院EMBA畢業,開始思考下一個班去讀什麼。當時我從日式管理受到啓發:中華有5000年文明,中國將來的企業管理模式肯定會向日式管理借鑑,走本土文化與西式管理的融合之路。2004年初,我先後去清華和北大參加國學班學習。

傳統文化+西式管理,方太爲東方管理注入實踐活水

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茅忠羣向管理學者們介紹方太文化

當時的國學班上,很少有教授談到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經營管理結合起來。起初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我也沒有思考過如何將其與企業管理結合。我的初心很簡單——傳統文化真正使我着迷,這樣的瑰寶應與全體員工分享。

儲小平(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博導):西方有宗教,中國有傳統,但作爲企業家,應該如何重構和認知這些文化資源(包括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存在有毒的部分。比如,一部分中國企業家接受了“厚黑學”。所以,企業家的認知模式和對文化要素的吸納和重構方式是重要問題。

茅忠羣:我比較幸運,在清華、北大接受了正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如何區分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的確非常重要。我認爲,也許任何經典都有精華與糟粕。如果學明白,所有經典都是精華;如果學不明白,即使《論語》也是糟粕。“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智慧不是文字,是良知的當下呈現。只有心靈到了這種境界,才符合不偏不倚的“中道”。對於傳統文化裏的一些內容,當我們還沒到實證階段時,可以先選擇相信,再努力弄明白。相信加上明白就不會迷信。

斯曉夫(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我也讀過不少傳統典籍,但我個人不相信傳統文化。因爲一不小心就被糟粕框住了。我選擇的是西方的清晰定義化路徑,從問題和概念出發,尋找答案。而中國的不確定性和混亂太多。

李平(寧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李達三首席教授):不確定和混亂恰恰是新經濟時代的常態,傳統文化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但我個人不贊同“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提法。中國也有術,西方也有道。只是相對而言,前者的道更多,而後者的術更多。西方管理學說背後也有價值觀,對中國的道也能起到很好的補充。比如,民主、自由、平等,這些也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事實上,中西方各自的道和術都不完整,需要互補。洋務運動的失敗,正是證明了“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模式並不可取。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善於汲取的日本民族在中西合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經驗,值得中國學習。

茅忠羣:我同意您的部分觀點。方太提的“中學明道,西學優術,中西合璧,以道御術”並不是完美的表達。爲什麼這麼寫?我從中國人的角度思考,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基因。中國人要去做管理,首先就要從中華傳統文化去學習悟道;如果從西方的學問去悟道,就會繞遠路。而且,個人認爲,西方文化把很多問題的答案交給上帝;而我們的文化提倡內求,從自己的心靈寶藏找到所有的答案。

然而,中國在現代企業管理的術方面是比較欠缺的。近百年,大部分管理之術來自西方。所以我提出以上說法。現在,我們中國的管理之術越來越多。所以這一表述只是一個階段和範圍內的表述;再過若干年,可能就要修改了。

張鋼(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條條大路通羅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中西方的卓越企業追求超越利潤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時,都是有交集的。在真正認同這種價值下,任何思想都可以變成我們的選擇和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方太案例具有普遍的借鑑價值,其價值並不僅僅侷限在“東方管理”上。方太案例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導向的管理(Culture-oriented Management)”,恰是今天被一般管理學理論所忽略的“管理的價值維度”。

但是,在推廣方太案例的時候,建議儘量避免使用“文化管理模式”的表達方式,這樣很容易使人陷入將“文化”看作一種“管理工具”的思維定勢。作爲一種價值觀和行爲規範的文化,體現的是主體價值或“道”,而不能被視爲工具或“術”;既然方太主張“以道御術”,使用“文化導向的管理”等表達方式會更合適。至少在對“文化管理”進行解釋的時候,可能需要特別強調,文化並不是管理的工具,“文化管理”不過是“文化導向的管理”的簡稱。

茅忠羣:感謝總結。我補充一個“以道御術”的實踐案例。在傳統文化啓發下,方太形成了特殊的“末位淘汰制”:對於考覈結果第1次排在最後3%至5%的員工提出警告,對於連續2次排在末位的員工進行換崗、降級或淘汰;如果員工的價值觀考覈不達標,直接考慮勸退。方太不採取將排名最後10%的員工直接淘汰的西式管理制度,更不照搬日本企業的終身僱傭制,在績效管理上符合不偏不倚的“中道”,既給員工安全感與歸屬感,也不影響工作效率。

學習方太,企業應該怎麼學?

魏江(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院長):一流的管理學院一定要與優秀企業家同行,因爲管理學是應用型學科,面向實際問題。但如何去做好這種同行,管理的道和術應該如何承接、落地?今天,我們結合各自的研究背景一起探討方太文化,就是很好的形式。

傳統文化+西式管理,方太爲東方管理注入實踐活水

與會管理學者開展熱烈討論

顏世富:國內不少研究管理學的老師從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並不認同“東方管理”的概念。但這如同“中醫”的提法一樣,早在西醫傳入中國之前,我們也沒有“中醫”的說法。我堅持和與會學者一樣,長期關注東方管理。

周是今(寧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贊同。如今中國的優秀企業越來越多,這也使得我們的聲音能被國際管理學界聽到。建議,方太海外辦事處的企業文化也應該根據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進行相應調整。

茅忠羣:是的,要求同存異。我發現世界上各種文化至少有兩個共同點:提倡愛(仁愛、慈愛、博愛等);求幸福(人類的共同目標),只是表達方式和途徑也許不一樣。這兩點正是方太文化的核心,我們的品牌主張是“因愛偉大”,企業使命是“爲了億萬家庭的幸福”。所以我們在海外談“愛與幸福”,其論據可以是中國的,也可以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

周建(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方太對與家庭幸福的表述有助於凝聚共識,匯聚有利於羣體創造價值的價值觀,進而在家庭基礎上形成民族和國家認同,乃至對“世界大同、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但爲了向其他企業分享方太文化,方太可將現有的獨特文化創造的優勢,複製爲具有一定普適性的管理價值。建議方太向其他企業家充分解釋文化和企業發展的關係(本質上是土壤和果實的關係),有助於企業家形成全景式的思維模式。

韓玉蘭(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方太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西式管理制度結合得很好,因爲找到了“仁愛”這一核心的連接點。方太契合中國的文化語境,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理念提煉總結出來,幫助員工找到認同感,並將其與日常管理相結合。

因此,我認爲方太文化管理模式具有普遍性。但是,其他企業學習方太文化管理模式,如果做不到兩個關鍵點,就會導致邯鄲學步。首先是老闆本人對自己的約束力。如果茅總做不到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行合一,就無法真正關愛員工;比如,推行全員身股制。其二,方太文化也和其業務發展強關聯。文化落地需要成本,如果企業本身的業務受阻,就不足以支撐其文化落地。

竇軍生(浙江大學管理學院MBA中心主任、博導):目前國內不少企業家缺乏信仰,精神境界不高。他們在沒有學好中道的儒家文化的前提下,就去接觸佛學、基督教等宗教理論,收效很差。因爲一個人進行理論吸收的母本如果不夠強,不僅不能有效吸收、消化其他理論,還容易學偏。在我看來,方太案例給中國企業家的主要啓示是,中國企業家應該有文化自信,儒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管理文化。

朱建安(浙江大學企業家學院教授):此前,茅總提出方太要做五百年。現在,方太立志在十年內助力千萬家庭提升幸福感,助力十萬企業家邁向偉大企業。既然要做五百年,可否對目標進行修改:把“十年內影響十萬個企業家”換成“一百年內影響一百萬個企業家”。

茅忠羣:目標爲什麼以十年爲週期?我承認百年的目標更宏大,更激動人心。但有時候我們還要接地氣,十年之期是近在眼前的壓力和動力,讓我們逃不掉;而百年目標也許會讓我們覺得太遙遠,進而懈怠。比如,產生“先準備三年再說”這樣的想法。

任兵:從我的研究方向理解,方太的探索是組織形態中的一類,在自己的路徑中發展成今天內在的機制。我認爲方太是一種信仰型的組織形態,這套體系自成一體;但如果將這種文化體系提煉出來,上升形成普世理論或組織形態,難以判斷是否適用於商業社會的其他羣體。

茅忠羣:方太文化目前比較系統化,可推廣、可複製。我們在設計這個體系時就希望其可複製,而不是針對方太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方案。但企業文化建設也是“法無定法”,每家企業所處的行業和規模不同,方太只是提供啓發和建議,肯定不能照搬。而且,我認爲企業一把手不能懷着功利心學習傳統文化,甚至將其作爲控制的工具。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爲了關愛與教育,讓員工獲得真正幸福圓滿的人生,即“物質精神雙豐收,事業生命雙成長”。

鄔愛其(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經過調研,我發現優秀企業存在一個共同點——文化落地。方太文化有普世性,其他企業可以學習;同時方太也是孤獨的,其他企業也許學不來。所以我認爲方太是理想的務實主義者。其品牌定位從“廚房專家”轉變爲“高端廚電領導者”,此後又提出“因愛偉大”(代表方太脫離業務層面走向價值觀層面)的品牌主張——這種演變過程符合管理學中的定義:定位要立足現實,且一定要超越現實。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的方太將不只是廚電公司,而會進化成品牌文化公司。事實上,今年很多企業都在做這樣的品牌定位調整。

姚小濤(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方太要做一家偉大的企業,就需要有一套非盈利性的目標體系。我發現方太幾乎不談KPI,這就是特色。問題在於,方太是根據員工特點導入這套體系,還是方太自身的發展保證了這套體系發揮作用?如果是前者,獨特的企業文化就是方太的核心競爭力,其他企業就學不會;而後者具有更大的普遍價值。

茅忠羣:個人認爲,就如科學家發現了物質世界的真理真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聖賢發現的人文世界的真理真相,所以適合其他企業甚至全人類。但在實踐中,就需要一把手自己先學明白。同時也需要傳承和學習體系,一定要推己及人,讓大家都明白並且實踐。比如,我們有幹部“三省會議”、每天早晨全體員工讀經分享、部門長的月度學習會等傳承學習手段,效果良好。

謝永珍(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企業是在激活與控制的二元平衡中,實現迭代式創新與可持續成長的。控制有助於維持組織秩序,但組織內部的過度控制可能導致組織熵增。爲了避免熵增有可能導致的高度不確定性,方太需要全面創新。以“愛”爲核心的方太文化需要不斷迭代,而且其組織制度、管理方式以及技術均應實施迭代式創新,以建立更暢通的能量流動模式。適度打開組織邊界,建立用戶與員工的緊密聯繫,利用用戶知識創造價值,是有效管理員工與用戶不確定性的重要手段。

宋澄宇(上海財經大學《外國經濟與管理》編輯部主任):在我看來,文化落地的目標之一就是把顧客的主體性和員工的主體性協調起來。而且,文化建設是動態的過程。儒家文化以仁愛爲價值導向,與狼性文化的取向完全不同,但不能說哪種取向更有效,它們都有各自的實踐土壤。所以企業文化必須有相應的匹配製度,對員工的激勵和約束都不可或缺,如果約束弱化,激勵也不一定持久。比如一些老員工的積極性不高,也是許多大企業的通病。

陳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方太一向特立獨行,跟方太其他幾個在行業內爲人稱道的原則一樣,方太對中西合璧管理之道的探索,也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影響。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講過,21世紀,中國將與世界分享管理的奧祕。而方太,或許有可能成爲帶動中西合璧管理模式在世界佔據重要位置的主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