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元璋承袭元制设中书省,又鉴于元代“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明太祖实录》卷十四,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正月戊辰),处心积虑地处死胡惟庸,彻底废除了在帝制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将中书省政务分解至六部,由皇帝直辖,并几次明确规定:嗣君“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九,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己丑。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彻底解决他与李善长、胡惟庸之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却没料到自己的子孙皇帝中绝大多数是慵懒怠政的主,心甘情愿地把权杖递给了形形色色的大学士和太监。

向敬之

1

刘伯温曾经直言,胡惟庸会坏了朱元璋的江山。

然而,朱元璋不但没有干掉胡惟庸,而是诛杀了杨宪,贬黜了汪广洋,让胡惟庸“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明史·胡惟庸传》)。

继李善长之后,胡惟庸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首相。

胡惟庸不但做了首相,而且独立拜相多年,“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胡惟庸传》)。

《朱元璋》中的朱元璋与胡惟庸剧照

这是后人总结胡惟庸独相权势滔天的诸多事实。

在权力行使上,胡惟庸掌控了生杀予夺的刑罚权,和升迁贬谪的人事权。他可以不报告朱皇上,径直做主。相权膨胀到这个程度,已明显替代了主宰一切的皇权。也就是说,他把持了用人行政的国家要务。名副其实的丞相权限巨丰,严重地影响了后代殿阁大学士,主持内阁工作,不实现“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明史·职官一》)的权力之所在,也是对不起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的事实。

在联系皇帝上,他把控奏疏上达天听的路径。中书省是联系皇帝与六部的中转站,丞相则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帮手。而今,胡惟庸利用进本奏事、联系皇帝的便利与特权,提前阅读,于己有利者则报告皇帝,于己不利者则隐匿不报,把整个朝堂弄成了他与朱皇上的对话。

权势煊赫,把持朝政,威福自专,而且文臣武将京官地方官竞走奔赴其门下。胡惟庸成为一人之下的二号首长,成为了朱皇帝强化皇权的最大阻力。

2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胡惟庸被杀,朱元璋高兴地祭天祀地。

胡惟庸死了,但他是权倾朝野的的首相,须向天下公示一个“不可不诛”的理由。

胡惟庸再优秀,再能干,再有阴谋智术,也在最后一役,被朱元璋族灭得干干净净。那些被精心挖出的证据,让“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正式“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

朱元璋

丞相大权,收归了皇帝手中。

丞相一职,成为了中国历史。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末任丞相。朱皇帝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帝权与相权之争最后的胜利者。

即便明朝后来推出内阁制度,因循千年以降的宰辅观念,殿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实,就连慵政懒政怠政倦政的朱皇帝们,如躲在深宫三十多年建醮修炼长生术的嘉靖帝,都把大学士当成了丞相。一些阁臣也欣然把自己当成了足以权倾朝野的宰辅。

在嘉靖朝靠写得一手好青词而平步青云的严嵩,做了二十多年首辅,于上百般欺瞒皇帝,驭下欺压群僚。《明史·严嵩传》称他“独承顾问,御札一日或数下,虽同列不获闻”,同为阁老、作为次辅的徐阶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师,竟然对皇帝的最高指示,许多不知情。

首辅专主票拟,严嵩宁愿把相权寻租给儿子、时任尚宝司少卿兼工部左侍郎严世蕃。京城盛传“大丞相、小丞相”,指的就是严嵩、严世蕃父子。这都是严嵩作为首辅,独揽阁权,权倾朝野所致。

徐阶有一个好学生,即张居正,成为了万历首辅。他虽然没有严嵩的贪黩,也没有徐阶的耐心,却有擅权的行动。《明史·张居正等传赞》既充分肯定了“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但也强调这位明朝唯一的生前获得太傅、太师双重顶级殊荣的改革大人物“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让李太后教训年轻的万历帝时,也不忘祭起“张先生”这副法器。

3

朱元璋承袭元制设中书省,又鉴于元代“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明太祖实录》卷十四,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正月戊辰),处心积虑地处死胡惟庸,彻底废除了在帝制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将中书省政务分解至六部,由皇帝直辖,并几次明确规定:嗣君“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九,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己丑;卷二百四十一,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庚戌)。

然而,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不久,于洪武十五年十一月“特仿宋制,以诸殿阁之名,礼今之儒,必欲近侍之有补,民同宋乐,文同欧苏”(《明太祖御制文集》卷三《华盖殿大学士刘仲质诰文》),设置殿阁大学士,随侍左右,备作顾问。

他似乎料到了他最喜欢的皇四子朱棣会造反,却没料到篡位的朱棣做了皇帝不久,即建文四年九月,“特简讲、读、编、检等官参预机务,谓之内阁。然解缙、胡广等既直文渊阁,犹相继署院事。至洪熙以后,杨士奇等加至师保,礼绝百僚,始不复署”(《明史·职官志二》)

朱棣

解缙、胡广和杨士奇,都是朱棣创制内阁的第一批阁臣。

阁臣参预机务,参决大政,始于此也。

朱棣变着法子,背叛了朱元璋的祖训。

虽然朱元璋给大学士限制的品秩,为正五品,终有明一代未改,但朱棣为首的朱皇帝们给他们的兼职加衔,使之位高权重,阁权膨胀,愈演愈烈,发展到明朝中后期不乏严嵩、张居正之辈擅权者,甚至出现了陈演、魏德藻等误主祸国的内阁首辅。

孟森在《明史讲义》之《开国》中说:“废相以后,嗣君能稍勤政,必无奸雄专弄之权,此太祖之特识也。然勤政正未易言,太阿倒持,终不可免,权相之外,又有权阉,事固有出于所防之外者也。”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彻底解决他与李善长、胡惟庸之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却没料到自己的子孙皇帝中绝大多数是慵懒怠政的主,心甘情愿地把权杖递给了形形色色的大学士和太监。

朱元璋冷酷地杀了“谋反”的胡惟庸,为废除丞相制找到了堂皇的借口,但是,他的废相改制却不是成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