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文艺报1949”,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

文艺报微播报2018.10.23 来自文艺报1949 00:00 11:12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是10月23日

星期二

农历九月十五

本期微播报里,作家龙一将同大家分享其随笔《海岛食珍》。

海岛食珍(节选)

文 | 龙一

在下今年的中华美食行,选择了一处美丽的海岛。春秋时期这座海岛位于越国的东南角,乃断发纹身之地。即使到了唐朝,经济文化与中原、江左一带的差距仍然很大,于是才有了张籍“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的诗句。如今不同了,跨海高速公路大桥即将通车,我上岛乘坐的客滚船,不久便将停航。

自古至今,渡口和渡船都是情感充溢之地,不论别离还是共渡,总不免浪漫感伤意味。为此,白居易平铺直叙曰:“知在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或者司空图隐喻云:“南村寂寞时回望,一只鸳鸯下渡船。”还有岑参的铿锵音韵与家国胸怀:“山雨醒别酒,关云迎渡船。”话说远了,其实,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客滚船,站在船上,望着这艘巨大的内燃机时代的“摆渡”,想到下次若还有机缘上岛,“她”却不在了,这也应该算是一份离情吧。

这时,我的手机上跳出消息,今年的禁渔期突然提前,渔船禁止出海。天哪,我只是一个千里迢迢赶来吃海鲜的馋人,不必这么喜剧吧!

糕与馄饨

馋人的东南海岛之行,虽然赶上禁渔期,但可记述的内容仍然很多,内中惊奇,不可或忘。

说到糕,记得《西游记》女儿国那一回里写道:“那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甚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山药、黄精、一骨辣噇了个罄尽。”吴承恩老先生是用写实手法创作浪漫主义故事,他说的“糖糕”,在华夏饮馔史上怕是得有数百种,此处海岛的九层糕,便可算是其中一种吧。

九层糕乃此地中元节祭祖的供品,民间日常也会食用,只是制作工艺颇为烦琐。通常是浸泡粳米磨浆,分作两份,掺以红白二糖,然后取用模具,倾一层米浆,蒸熟一回,九层糕需蒸九回,大约得一个下午的时间。成品出笼装盘,红白九重,色泽莹然,口感软糯,真真的入口即化,即使没有牙齿也很方便进食,难怪用它来祭祖,可见发明此物的古人既孝顺,又体贴。

此地还有一种咸糕,名叫“糕头”,说起来很好口彩,吃起来温柔熨帖。它是岛上最常见的早餐,将温热的粳米粘糕捏作半尺直径圆饼,在里边嵌入荤素馅料,最后浇上一勺卤肉汁,然后将圆饼捏合为半月形。因为这镶嵌馅料的动手过程,岛上居民也称其为“嵌糕”。怎样描摩品尝感受呢?美味自不必说了,本人只一口下去,便知此物深得中庸之道,不单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这让我不由得联想起贵州湄潭县的一种名称时尚的早餐“丝娃娃”,是用米浆烙成薄饼,纳入多种馅料,包裹成“襁褓”形状。对于外地食客来讲,此物有两大特点,其一味道极酸辣,其二馅中必有“折耳根”。只要你能吃得下鱼腥草的根,此物也很好吃,然其味道绝不似糕头这般庸和中正,而是带有杀伐之气的强烈刺激。

嵌糕

游海岛必游渔村,东沙渔村在民居装饰上用心甚多,蓝白红各色纷呈,似与南欧爱琴海沿岸渔村颇多神似。穿村拾阶而上,能够走到海岛岬头,那里有一座旧灯塔,一座旧要塞,还有一座花粉宫。花粉宫不大,里边供奉的花粉娘娘凤冠霞帔,是新嫁娘的装束,据村民讲,花粉娘娘专事调护婚姻家庭,庇佑妇女儿童,深受岛民尊敬。

日影近午,尚不敢称饿,只是微微有些食欲耳。拜罢花粉娘娘,我一边往山下走,一边默念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转过两道石阶,齐胸高的石墙后露出一户人家,转角处钉块小小木牌,上书黑漆小字:陈阿嬷餐饮店。

陈阿嬷笑声爽朗,满面天然,正在包鱼皮馄饨。远寻不如巧遇,在下这是怎样的口福啊!敲鱼面乃本岛声名远播的美食,可存放半年以上,因邮寄方便,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亦可得食。然而,鱼皮馄饨便大不相同了,是即包即食,非亲临海岛,不能得尝此味。

鱼皮馄饨

作为北方人,冬至食馄饨已成节令。在下东南西北乱走,各地五花八门的馄饨食过无数,品种不下数十,今日得见鱼皮馄饨,绝不能视为偶然。陆游《对食戏作》曰:“春前腊后物华催,时伴儿曹把酒杯。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他说的“五般馄饨”,是个不常用的典故。《太平广记》讲“定数”的章节中有个小故事,说是有个叫李宗回的举子自洛阳西行,遇一同行客人自称有预见力,能“先知人饮馔”。春节将至,二人途经华阴县,县令为李宗回旧友。李宗回问客人:岁末人家备物丰盛,你看看明天在华阴县我们能吃到些什么好东西?客人抚掌深思:“大奇!与公各饮一盏椒葱酒,食五般馄饨,不得饭吃。”后边的故事很热闹也很喜剧,果如客人所言。

在下不敢枉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但这是鱼皮馄饨啊!若不是本人慎独谨行,常怀善念,作为一个北方馋人,怎能让我在这海角之地,恰逢陈阿嬷正在敲打馄饨皮!这馄饨皮是剐取海鳗鱼肉,掺以少许番薯粉,敲打而成,然后包上鲜肉馅,一只只宛若白玉珥。煮熟的鱼皮馄饨,面皮半透明,内中隐约透出一抹辰砂红色。让我感觉好奇的是,禁渔时期,用来制作馄饨皮的海鳗从何处得来?陈阿嬷说,禁渔期间,只有本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绳钓船”可以出海。在下若迷信,这便又是异数了。

顺便说一句,此次令在下大快朵颐的海岛,有个美丽的名字,叫“玉环”。

今日主播:龙一(作家)

龙一, 1961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省盐山县。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地球省》《烹调爱情》《借枪》《接头》等,小说集《潜伏》《刺客》《恭贺新禧》《藤花香》《美食小说家》和小说理论专著《小说技术》等。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专业作家。小说《潜伏》《借枪》《代号》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播出。

文字编辑 | 许莹

网络编辑 | 丛子钰

文艺报1949

展示名家风采

纵览文学艺术新潮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

微信号:wyb19490925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