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楊樹

化整爲零,打了就跑!

游擊戰,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不對稱戰法。如果實力懸殊,較弱的一方化整爲零,打了就跑,雖不一定能大量殺傷對手,也會令對手疲於奔命,煩惱不堪,還能起到積小勝爲大勝的效果,是一種具有戰略威力的戰法。

▲進入陌生地域,強悍的秦軍也會被游擊隊折騰得夠嗆

曾經橫掃六國的秦朝大軍,在南征百越的戰爭中,就被在叢林裏神出鬼沒的“南蠻”打得非常狼狽,甚至連主帥都被殺死了。從古代一直到現代,從東歐的山區到越南的叢林,以游擊戰“折磨”對手,甚至取勝的例子從來都不少見——這就是游擊戰的威力。

在抗日戰爭中,面對實力遠超自己的日軍,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將游擊戰的威力發揮到極致。日軍雖然佔領了大片土地,但很快就發現,挺進到自己後方的“土八路”,遠比國軍難對付的多。

▲到1945年,山東大部其實已經被根據地光復了

“土八路”編制靈活,化整爲零,融兵於民,出沒無常,而且從不和日軍硬碰,既能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小股日軍,又能在日軍出動大軍“討伐”時跑得無影無蹤……

在華北地區的游擊戰中,被擊斃在太行山上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軍迷們都不陌生。阿部規秀是被迫擊炮炸死的,而在山東的游擊戰中,日軍第53旅團長吉川資少將,則是被八路軍的神槍手爆了頭!

▲這個地形很利於打埋伏

在1945年5月日軍發動的“秀嶺一號作戰”中,魯中軍區的一支部隊埋伏在沂源石橋鎮附近,一舉全殲了吉川資親自率領的幾十名騎兵。在19名特等射手的攢射下,這個好不容易從少尉爬到少將的吉川資,腦袋上中了三槍,幾乎都打爛了……

▲強大的美國讓日本也起了打游擊的心思

少將旅團長都被打死了,日軍很受打擊不說,從太平洋上傳來的消息還一個比一個糟糕——海空力量被消滅殆盡,本土被炸成渣,正在激戰的沖繩島早晚會陷落……而且,美軍的下一步行動,很可能就是登陸山東半島!

爲了對付美軍可能的進攻,日軍居然想到了向八路軍學習,也要打游擊!

▲八路走,我也走!

實際上,駐山東的日軍從1944年以來就有這想法了,但直到1945年才真正下決心開始“學習”。但八路軍肯定不會收下這個“徒弟”,於是鬼子們只好“自學成才”了,他們努力收集八路軍的刊物、資料、文獻,很認真的進行分析……

▲外表裝得像八路容易,學到精髓不容易

但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因爲日本投降的太快,美軍並沒有登陸山東,鬼子的“游擊戰”也沒有施展的機會。當然,鬼子那種沒有羣衆基礎的“遊擊”,只學到了表面,真拿來對付美軍,早晚也是被剿滅的命運。

真正學到中國游擊戰精髓的不是鬼子,而是萬里之外的非洲黑叔叔!

▲烏干達在非洲的位置

位於東非的內陸國家烏干達曾是英國殖民地,氣候不錯,土地肥沃,有“非洲明珠”之稱。但這個國家在近現代卻是動盪不斷,1962年才獲得獨立,9年後陸軍參謀長伊迪·阿明政變奪權,成爲臭名昭著的獨裁者。

阿明統治十分殘暴,他發動了對坦桑尼亞的戰爭,結果卻被坦桑尼亞打敗。烏干達反對派乘機起事,阿明慌忙下臺,逃亡到沙特。

▲穆塞韋尼就像一個被曬黑的山東老漢

在推翻阿明的衆多反對者中,約韋裏·卡古塔·穆塞韋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可算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在坦桑尼亞念過大學,文化水平不低,而且接觸了不少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著作。

▲阿明的軍隊

當年阿明上臺後,他流亡到坦桑尼亞,自己拉起了一支人馬開始打游擊,後來隨與坦桑尼亞軍隊一起殺回老家,推翻了阿明。

但勝利之後,反阿明的陣營分裂了,穆塞韋尼組織的政黨“烏干達愛國運動”在選舉中僅獲得126席中的1席。穆塞韋尼認爲,一定是老戰友,當選總統米爾頓·奧博特作弊了!因爲無法在選舉問題上取得一致,穆塞韋尼乾脆帶着他的支持者離開首都,組成“人民抵抗軍”進行遊擊戰,武裝鬥爭!

▲英文版毛選

打游擊,向誰學最好?當然是中國了!早先就讀過《毛澤東選集》的穆塞韋尼在離開首都前,希望向中方求購200多套的英文版《毛選》。但英文版顯然中方也沒有那麼多,最後只找到了5本,但是穆塞韋尼覺得足夠用了。

然後他拿着5本《毛選》帶領他的追隨者進入叢林展開游擊戰。

穆塞韋尼帶着追隨者進入西北部的叢林(這場戰爭也被稱爲叢林戰爭——The war in the bush),在政府統治薄弱的地方建立根據地。根據《毛選》,他認爲軍隊要“政治化”,提出了覆蓋民主制度、加強國家團結、捍衛國家自主獨立、遏止貪腐等內容的“十大綱領”,相比其它非洲國家的革命,政治目標可謂是十分明確且堅決了。

▲現在的烏干達軍隊

裝備着中國的87式35mm自動榴彈發射器

穆塞韋尼在根據地走村串鄉,訪貧問苦,發動羣衆。設立了“村委會”(village committees)爲基層政權,選拔合格兵員,招募並訓練游擊戰士,這給他組織軍隊打游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983年,游擊隊已有數千軍隊,擁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根據地。這一年,政府軍發動了大規模征剿,頗有點當年日軍圍剿八路軍的意思。政府軍以“三光政策”來剿滅抵抗,結果不僅遭到了國際社會的譴責,還爲穆塞韋尼大大鞏固了羣衆基礎,再加上穆塞韋尼把中國的游擊戰活學活用,政府軍損失不小,收穫甚微,只能草草收兵。

到了1985年,抵抗軍發展到數萬人的規模,成功控制了烏干達最富裕的西部和南部,實力大增。眼看穆塞韋尼日益壯大,政府軍的一些將領“起義投誠”了,將不得人心的總統奧博特趕下臺,1986年攻克首都坎帕拉,穆塞韋尼終於以游擊戰耗垮了對手,成爲烏干達的新總統。

▲2015年穆塞韋尼訪華,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圈

其實,游擊戰是在實力大不如對手時,不得已才用的戰法。零打碎敲,蚊叮蟲咬,總沒有拳拳到肉打翻對手來的痛快。事實上,游擊戰爲的是消耗對手,積累實力,當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後,還是得用運動戰來最終解決問題。比如,在抗戰之後,人民軍隊就基本告別游擊戰了,無論是打老蔣還是打老美,都是大兵團的運動戰和陣地戰。穆塞韋尼最後的勝利,也是集結大軍打正規戰的結果。

總之,實力決定玩法,戰爭如此,人生亦如此,強壯自身,方爲進取之道!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衆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