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都說理科容易拉開分數,可近年來語文學科的難度逐漸加大,也愈發重視批判思維,並增加了許多思辨性題目,成爲同學之間的拉分利器。那既然語文變得如此重要,同學們該如何掌握語文的核心素養呢?黑板君在學習家講壇中總結了語文特級教師的經驗,這就分享給大家。

一路走來

大家好,作爲高中語文特級教師,也常有機會給初中生出語文試卷,並發現了許多初、高中語文之間的差別。同學們在銜接初升高的同時,也要領會語文教學大綱的目標,這裏首先告訴大家中考和高考的語文試卷出題方針。

一 語文考試的目標

中考語文

上海市初中畢業語文統一學業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評價。它的指導思想是有利於落實“教考一致”的要求,既要減輕學業負擔,又要引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可見中考語文不是選拔性考試,簡而言之就是教什麼,考什麼。比方說試卷出兩篇文言文,一篇就是選自教材。

高考語文

依據《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結合中學教學實際,從識記、理解、運用、綜合四個方面考查考生語文素養。

這就很明確是選拔性考試,而且在不斷加大難度,像過去試卷默寫佔18分,如今默寫只佔15分。另外高考中的默寫題可不是讓同學直接默寫,而是帶有理解性的。如:

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兩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陸游《書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聯是:“ , ”。(答案: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二 理解能力的培養

雖然我們能發現初中語文題目中許多都是默寫的客觀題,但隨着年級上升,高中語文會注重理解性默寫。所以從初中起,同學們就不能背完了事,而是要讀懂、喫透,甚至化爲己用,比如引用在自己的寫作上。大家請看這首詩,我來問問同學們。

子夜吳歌·秋歌

唐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其中“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的“搗衣”是洗衣服的意思嗎?爲什麼要在月亮出來了“搗衣”呢?

在當時,“搗衣”是一種製作寒衣的工序,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製衣服,這稱爲“搗衣”。並多於秋夜進行,爲了省點燈油,要等要到月亮出來纔開工。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寒衣不僅給家裏人穿,更要寄給征戍在外的夫君,因爲唐代府兵制規定徵人需自帶衣服和武器。安史之亂後烽火遍地,被迫當兵遠征的人很多,所以秋風秋月裏滿城的搗杵聲是那樣的響亮和急迫。由此,看似簡單的“搗衣”一詞被賦予了豐富的情感,表現出徵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

三 書寫能力的訓練

同學們在寫作上往往難以一氣呵成,但切記要保持工整。在老師們的閱卷過程中,倘若字寫得不好,很難打高分,或許在一團亂麻中有出色的文采,但字寫得好,且不說寫得怎麼樣,作文的整潔分、印象分肯定會高。

在寫作的題材中,中學生還是以記敘文爲主。如果是寫一個人,如何把這個人的特徵突顯;如果是兩個人或多個人發生的事件,又如何通過對比、襯托等手法,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關係中,來突出作者想表達的主要人物。

同學們平時肯定做了不少閱讀,要記住閱讀理解的套路跟自己寫作的套路是一致的,千萬不要搬弄幾套寫作模板,這樣的學生在考場中只會亂了套。我們在閱讀題中,總會去理解文章詞句中主語和賓語的關係,一定要分清誰是主、誰是賓。

現在我給同學們溫故一下《捕蛇者說》,這是一篇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文中作者以“我”的視角去觀察捕蛇者的情況,對話中“我”的心態轉變非常有意思,比如從開始的“專其利三世矣”至“餘悲之”,再到“餘聞而愈悲”,最後總結“苛政猛於虎也”,“我”在文中處於賓的位置,心態的變化也是爲了襯托社會黑暗、賦稅之毒。還有許多文章都有不錯的表現手法,同學們可以學習和借鑑,但要注意詳略得當,以免文筆功底還沒到位時,主次顛倒。

四 語文自招真題類型

這些雖然是客觀題,但對於初三學生肯定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這是我們語文學習中容易忽略的一方面。

1.下劃線的字讀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

A.差別 參差不齊 差事 差不多

B.供給 配給 給養 補給

C.暴烈 暴飲暴食 自暴自棄 一暴十寒

D.屏風 屏障 屏蔽 屏除

2. 下面文段中畫橫線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B )

大熊貓那憨態可掬、惟妙惟肖的樣子,總是讓人忍俊不禁,大熊貓無論走到哪裏,總會給人們以如坐春風之感。作爲國寶,大熊貓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對於熊貓來臺,不少臺灣同胞早就翹首以盼。兩岸有識之士和有關部門通力合作,排除各種阻撓,終於不孚衆望,使大熊貓“團團”“圓圓”順利赴臺。

A.惟妙惟肖

B.忍俊不禁

C.如坐春風

D.不孚衆望

語文教學在“讀”這一版塊有所忽視,同學們也容易把“讀懂”和“理解”混淆,但很多時候理解了不代表能讀正確,建議同學們一步一步來,先“讀懂”再“理解”,這樣對詞句的理解也能更深。

文 coffee | 編輯 coffee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