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与刘少奇夫妇的交往中,一直以来有着许多值得人们去思考的东西。这些东西,至今仍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伟人们的胸怀境界,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慢慢去琢磨、体会……

“文化大革命”之始,毛泽东亲自写出《炮打司令部》大字报,向刘少奇开火。于是,刘少奇被打倒。

但是,对于刘少奇,毛泽东和他只有主义之争(两人先后在分田单干、“四清”运动等问题上分歧巨大),没有私怨。毛泽东没有没有把刘少奇“消灭”的思想。11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大会时,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动找刘少奇谈话。王光美后来说:

“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主席很长时间侧着脸同一个人谈话,那就是少奇。主席向少奇问候了我和孩子们的情况。少奇作了回答,并向主席表示:‘现在文化大革命起来了,我也要到群众中去锻炼锻炼。’主席说:‘你年纪大了,就不要下去了。’”(《王光美访谈录》)

12月,毛泽东又阻止了《红旗》杂志副总编辑关锋在《红旗》元旦社论稿引用《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的内容的做法,不把大字报向外公开,显然是出于对刘少奇保护的目的。

1967年1月6日,刘少奇提出辞职报告,毛泽东未予以批准,还要求他多读几本哲学方面的书籍,包括《淮南子》。周恩来也打电话给王光美说:“〔你们〕要经得起考验。”

但是1967年夏风云急转直下。在中央文革小组策动下,中央成立专案组对刘少奇进行审查。作为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也被审查。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批准关于刘少奇的“审查报告”,通过决议开除他的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公民身份与政治权力,不予诉讼法律。但是,由于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造反派的人身摧残,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病逝,终年71岁。

刘少奇去世了,但对王光美的审查并没结束。

1970年7月7日,毛泽东收到王光美专案组呈报的《关于王光美处理意见的报告》。王光美就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打倒的“最大的走资派刘少奇”的夫人。这次王光美专案组的审查报告,是由下而上,经过群众评议的,最终的一致意见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中央文革小组报请林彪时,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同意”,仍圈定了“死刑”。然后,有关部门呈报毛泽东做最终裁定。

然而,毛泽东却没有同意判处王光美的死刑,他在经过层层上报、签署死刑意见的审查报告上批示:

“暂时还不宜判刑。一切这类专案,对罪犯都宜调研从严,处理从宽,保护犯人,使他们感觉有出路,以便保存活证据,对将来有利,此事请中央一议。”

他的意见是不仅不判死刑,甚至“暂时还不宜判刑”,这个决定应该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许多人都会想不到。

对于王光美,他不仅不主张杀,并且还认为不宜判刑,这个意见立即使得王光美在狱中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王光美后来追忆此事时说:

“报告送到毛主席手里,他老人家批了四个字‘刀下留人’。多亏了毛主席的这句话,我才能活下来,监狱也稍微改变了一点态度。从那时起,支撑我活下去的只有一个最简单最朴实的念头,毛主席说刀下留人,就会关心和‘处理’我和少奇的问题。”

随后,王光美在监狱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不少。

第二年夏天,她的孩子们获准到监狱看望母亲。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去世后,王光美被释放出狱时,而江青倒被抓了起来,他们的女儿李讷无依无靠,生活艰难。王光美知道后,特地把她和李敏等人请过家里来,谈了一次话,进行安慰。

不久,李讷新婚,她的爱人王景清就是当年刘少奇在延安时的警卫员。结婚时,王光美带着孩子去祝贺。

时光流逝。1983年,对于那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来说,又是一个很特别的一年。这一年冬,王光美特地去了韶山,深情参观毛泽东纪念馆,亦步亦趋,仔细观看毛泽东当年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在离来韶山时,她题词留念,一字一字写下了出自肺腑的一个声音:

深切缅怀毛主席

学生王光美

1983年11月28日

王光美死里逃生,却不计前嫌,如果说她有着大度的胸怀,不如说她和毛泽东等人一样,有着共产党人不计私仇、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毛泽东刀下留人,王光美不计前嫌,说明他们光明磊落,只有主义之争而无个人私怨。如果说共产党人是一群无畏无私的人,毛泽东、王光美都是这样的典范。

值得一说的是,1983年正是毛泽东诞辰90周年。王光美来到韶山的时间是11月28日,正是毛泽东诞辰90周年前一个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她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庆祝方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