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營造良好氛圍 讓孩子在自學中成長

■ 吳毓桐

很多家長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會讀書,都想把孩子送到名校就讀。其實,他們沒有意識到家長是孩子的首任教師,家庭就是“重點學校”。學習並運用兒童“認知心理學”,營造有利於孩子學習成長的家庭環境,培養讓其受益終身的興趣愛好至關重要。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創立的“發生認識論”認爲,人的認識發展,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增長上,更表現在認知結構的完善和發展上,即“圖式”的發展水平。所謂“圖式”是指人的一種心理機能結構,通俗地講就是個體過濾加工外部信息的“框架”。

如果說嬰幼兒時期的心理活動大多是簡單的本能刺激反應,到了兒童階段就進入了在模仿學習中不斷調整“建構”自己認識外部事物的“圖式”階段。

這方面我有切身體會。小時候,家裏兩位兄長都愛好美術,農閒時他倆不時畫畫寫寫,我開始在一旁饒有興趣觀賞,後來也開始學着他們的樣子塗鴉起來。我對他們那幾本美術書籍愛不釋手,逐漸養成了濃厚興趣並保持至今。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兄長的言傳身教和那幾本讓人開闊視野的書,我也許不會養成畫畫的愛好,也少了一份審美的眼光。這也契合了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觀點:孩子的興趣愛好、審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後天的模仿學習中構建的。

更深的體會是我爲人父之後,親歷了家庭環境對兒子學習成長的影響。我是一名高校中文系教師,妻子是一名醫生,家裏有一個大書櫃,裏面佈滿了連環畫、童話故事、古今中外小說等文學藝術類書籍。兒子小學時就開始在書櫃翻找自己喜歡的少兒圖書。那套根據古今中外上百部文學名著改編的《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叢書》,他在小學時已經通讀並在作文中引用了。

一次,我到學校開家長會,兒子的同學跑過來對我說:“業濤成績好,老師經常在班上念他的作文。”回家後,我拿出孩子的作文查看,裏面有篇文章描述了母親騎單車冒着風雨送他上學的情景,生動的景物和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躍然紙上。我既高興又納悶,便問兒子:“你的觀察爲何如此細緻?”兒子回答道:“經常閱讀連環畫等課外書練成的。”說實在的,我平時很少看兒子的作業,更沒有幫他改過作業。通過耳濡目染的薰陶和大量閱讀(新知識的刺激),兒子逐漸構建了自己認識外部世界的“圖式”。較強的自學能力是他能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的學習“祕籍”。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學習不僅僅是背書或灌輸。發生認識論指出,兒童在學習模仿過程中,也會逐漸構建自己認識外部世界的“圖式”,大人或書本提供的信息要經過他們頭腦中的“圖式”處理後才能接納,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的簡單反應。

古今中外的名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這是網絡時代的“快餐式讀物”所無法替代的。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讓孩子形成學習興趣,逐漸構建自學的“圖式”至關重要。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兩方面,爲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一是家裏要有書櫃。書櫃中,要擺放古今中外名著等書籍,特別是孩子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科普科幻連環畫等圖文並茂的書籍,讓他們置身於新知識刺激中,讓求知若渴的孩子在翻看中開闊視野,對他們的啓蒙大有裨益。

二是家長也要養成閱讀習慣。兒童時期是自我構建“圖式”的關鍵階段,孩子們在模仿動作中學習。閒暇時,經常看見家長沉醉於閱讀中的情景,能引發孩子對書本的好奇與興趣,進而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兒童學習認識“圖式”處於“動態平衡”中。當已有的“圖式”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就會產生不平衡,孩子就會調整自己以重新達到平衡。家裏書櫃裏的書、家長讀書看報的“動作”,都會引發孩子好奇的模仿。大人津津有味閱讀書刊,讓孩子置身於心理“不平衡”狀態,從而激發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圖式”,進入自我激勵的良性循環狀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