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12月14日,阿姨去一个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看了看。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近期的View From The TOP高层沙龙上,提出了这么一个观察: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着以下七个不确定的风险点,分别是:中国增长的新周期还是旧模式;房地产能否打破屡控屡涨的怪圈;2018通胀是否会成为隐忧;人民币涨势如虹可持续多久;全球复苏下的贸易改善能否持续;货币政策是否会紧于预期;中国债务风险是否可控。

这应该是国内企业都在关注的话题。尤其对第一个“不确定”的探讨,几乎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从数据来看,投资还是拉动经济的最主要支柱,但是在去杠杆、环保力度加大的背景下,2017年投资已经出现缓慢下滑态势。

要知道,信息市场里,你抄我我抄你,不知道转了多少手。这也是很多专家的分析资料来源。

阿姨的观察,是个小切口,从制造业企业的“引擎”——工厂(信息技术的呈现平台)的变化来看。

2014年10月中国总理访问德国,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工业4.0”的概念不胫而走。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首次公开披露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情况。大家总说二者是有本质的相似之处:比如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比如作为智能制造基础的信息物理系统(CPS)。

但是智能制造在非直接接触制造端的人脑海里,还是一种概念,给他们以无尽的想象。

新工业革命的推动力主要有三个,技术/数字技术、连接一切的物联网、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工业系统。

不过智能制造不是无人制造,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智能工厂与智能车间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手段,其间需要经过各种人机合作的环节。正如从人工驾驶到真正的无人驾驶中间,还要有一个人机互动的智能驾驶阶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阿姨也在初步学习阶段,回头看看能否请一位从业者来写一篇。

从制造业企业端去理解更直接一些——所谓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也是一步一步的,是为了适应未来制造业向小批量、多品种、用户订制、高附加值生产等等不同阶段模式逐渐转型的需求。

那么,现在国内的制造业工厂,智能化是不是趋势?智能化程度又如何呢?

1

2015年,并没有多少家企业敢站出来声称自己已经建成了真正智能化的工厂,实现了信息流、物资流和管理流合一。

所以,2015年8月11日上午10点,海尔面向全球发布“透明工厂”时,才让本地媒体们感到如此惊奇。

2017年的年底,阿姨在阿里巴巴园区的等候大厅里,看着阿里巴巴的宣传片,智能工厂的片段闪现。很多大公司都有了这部分宣传资料。

2017年,中国市场新增工业机器人13.6万台,同比增长达到60%;自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市场以来,截至2017年年底,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这是来自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的数据。

只看广东。2018年1月25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马兴瑞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促全年新增应用机器人2万台左右,要推动30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大势之下,具体到一家工厂,如何智能化?

2017年12月份,阿姨去了美的苏州改造过后的智能车间项目小考察,这是家电业第一家实现“成品智能汇流、分拣、堆码、仓储和出货”的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的智能立库。

比较难约。不允许拍照。

厂区占地165亩,改造后的智能程度可概括为:在仓储领域实现无人为干预而无账务问题;可瞬时转产,无需人工处理尾数账务;出库时可一键操作,瞬时寻货,1分钟取货。

用工人的话来说,此处参照苏州产业升级退二进三的标准,同等作业面积提升了四倍效率,22道工序只需要2个人。在这个地方,改造后用保有的员工把产能翻了一番。

因为工厂不允许拍照,阿姨站在二楼狭窄的通道上看着楼下流水线上的各类长方形箱体被自动分拣,一字排开数十个库卡机器人自动堆码,有点目瞪口呆。这里采用的是单向流的物流配送方式分层分级,21条线一天可产出2400台产品,涉及型号批次500种。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在注塑区,129台注塑机有次序地工作,看不到人。而且车间机器产生的声音只有64分贝,远低于一般工厂的噪声标准(如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规定: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5分贝)。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深88米高24米(是苏州最高厂房高度要求极限)的智能立体库,5000平方米使用面积相当于40000平方米。从成品复检、下线、输送、分流、堆码、搬运、记录、入库、存储和出库的环节,鲜少看到工人,所有动作和管理实现自动化。

阿姨向负责改造的工程师请教,他说,这个智能车间入库能力一天可以达到4.5万台,出库能力一天可以出60柜,目前只用4个月台,已经相当于30个月台的装货能力。一秒钟查货,一分钟出柜,不会出错。

走在这堪称平静的车间里,看机器人富有节奏感的劳作,耳闻机器声响,如果身边没有人在做介绍,走上几分钟,可以说得上“寂寞”二字。

同行中有人问,自动化是不是就是智能制造?其实不是的,自动化是制造领域里解决一次性和质量偏差的手段,不是一个最终目标。

正如同,机器人也是一个解决方案,而非目标。上个世纪90年代,当ABB的员工在中国的工厂推荐机器人的时候,低廉的人力让本地工厂将其拒之门外。谁也没想到,互联互通会来得这么快。

2

参观过亚马逊、京东等公司智能仓储厂房的人,或许都意识到,现在国内的工厂车间都兴起了改造之风。

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明面上的压力之一。

不改不行。劳动力在明显减少,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工业自动化时代发展进入新阶段,物联网、协作机器人、增材制造、预测性维护、机器视觉等新兴技术迅速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种种因素都在推动着大中型制造企业踏上智能工厂建设的征程。

阿姨并没有去上述智能仓储厂房一一探访,公开资料可见的,对不同智能工厂的描述中,较常提及的关键词是,人机互联、个性定制、车间联网……

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传统工厂,变身为智能工厂?不如以阿姨参观过的美的苏州清洁电器智能立体库项目来看其改造之路上的变化。

美的在智能工厂改造领域,做得不是最早的。

2013年开始规划,2014年建设,2015年投入使用,在广州、武汉还有更自动化的工厂。目前这间工厂,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利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在车间内的各个智能制造单元之间传递信息/物料。

虽然美的不是最早启动智能工厂改造的企业,但是从美的收购库卡等工业机器人的动作来看,链条上的布局是较为全面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美的现在生产的不仅仅是美的产品,不仅仅是家电制造所需的各个零部件,还包括了工业自动化的关键零部件,并且,向全球供应。

其二、工业机器人也好,伺服电机也好,各个智能制造单元都已经拆解完毕,他们已经可以输出整套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了。

美的的野心是什么?阿姨和美的中央研究院的院长胡自强博士聊过,他解释说,美的可以从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控制器到中游本体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再到下游系统集成商的生产领域,再到终端用户;从云、到平台、到端,它都想打通。然后,对外输出解决方案。

现在,库卡就在提供可量身定制的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美的也可以输出对智能工厂改造的解决方案了。工业机器人只是智能工厂的一部分。

这是美的在转型往工业自动化企业方向过程中在核心领域的布局。

2012年美的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2016年完成对库卡集团等战略收购;2017年美的集团任命张小懿为CIO,在全球市场全面推行数字化2.0。通俗地说,数字化2.0就是把所有业务和流程全部数字化,24小时在线,全部接口由软件推动,从销售到服务都可以通过手机APP在线搞定。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在2017年10月中旬,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这样说:

“中国工业智能化和机器人领域真正爆发性的增长还远远没有到来,现在只是开始,未来空间是无法想象的大。”

制造业企业不可能看不到这样的前景。所以,2016年收购库卡后,美的不惜以高价拿下有着30年历史的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Servotronix,持续加大在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投入。

所以,2016年长虹牵手国际工业四巨头ABB,在四川成都设立了中国西部首个机器人应用联合实验室。

所以,2016年格兰仕与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全球四大机器人巨头之一——日本发那科在顺德签订战略合作。

所以,2017年,格力豪掷150亿在河南洛阳建设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自主研发制造工业机器人。

2017年,美的集团以3630亿市值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2018年年初,美的市值从3600亿迅速跃上4000亿。

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工厂、FANUC公司、施耐德电气、美国哈雷戴维森公司、三菱电机名古屋、全球重卡巨头MAN公司……全都是做智能工厂的案例。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工厂都有必要做智能化改造?

阿姨希望不是冲动之下的改造。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地吸纳和改良最先进的技术,根据实际情况来提高产品质量、产量,才是正道。

什么是智能制造?是让关联的数据能形成大脑思维的价值,实现上下游互通的柔性生产链条。

服装界很多人想效仿的ZARA快反柔性供应链,从链条的末端到原料供应环节都被重新架构了。但其大规模定制是建立在对需求的快速反应上的。设计中心的架构,物流中心的架构,和零售网络的架构丝丝契合,从而制造出一种合力。不要忽略了生产中心在欧洲的布局,物流上空运的比例,一环扣一环,绝非仅仅是工厂的事情。

供应链结构下一般包括采购、质量、制造、仓储、物流、售后这几个环节,制造下一般有技术、IE、生产。还有产品研发。由此会产生几乎无穷无尽的参数指标以及难以处理的复杂供应链。

如果只是单独谈及工厂是否有必要做智能化改造,就狭窄了。

不要盲目地购买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产线,不能只注重购买高端数控设备,而没有配备相应的软件系统。阿姨问过苏州智能车间的改造专家,他们很肯定地说,整厂物流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软件是自主开发的。

不要忽略实时洞察的重要性,生产过程如果不能实现全程追溯,生产管理息息相关的制造BOM数据、工时数据也难以准确,那么说不上有效管理。

不要忽略了信息化孤岛和自动化孤岛。智能工厂建设涉及到智能装备、自动化控制、传感器、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供应商,集成难度很大。

从工信部对智能制造的引导,再到地方政府对智造产业的扶持,无一不透露出中国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决心。

怕就怕,又来一堆盲目快进的跟风。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