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12月14日,阿姨去一個國家工信部“兩化融合”示範項目看了看。

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近期的View From The TOP高層沙龍上,提出了這麼一個觀察:目前中國經濟存在着以下七個不確定的風險點,分別是:中國增長的新週期還是舊模式;房地產能否打破屢控屢漲的怪圈;2018通脹是否會成爲隱憂;人民幣漲勢如虹可持續多久;全球復甦下的貿易改善能否持續;貨幣政策是否會緊於預期;中國債務風險是否可控。

這應該是國內企業都在關注的話題。尤其對第一個“不確定”的探討,幾乎已經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從數據來看,投資還是拉動經濟的最主要支柱,但是在去槓桿、環保力度加大的背景下,2017年投資已經出現緩慢下滑態勢。

要知道,信息市場裏,你抄我我抄你,不知道轉了多少手。這也是很多專家的分析資料來源。

阿姨的觀察,是個小切口,從製造業企業的“引擎”——工廠(信息技術的呈現平臺)的變化來看。

2014年10月中國總理訪問德國,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工業4.0”的概念不脛而走。2015年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首次公開披露了《中國製造2025》的制定情況。大家總說二者是有本質的相似之處:比如主攻方向是“智能製造”,比如作爲智能製造基礎的信息物理系統(CPS)。

但是智能製造在非直接接觸製造端的人腦海裏,還是一種概念,給他們以無盡的想象。

新工業革命的推動力主要有三個,技術/數字技術、連接一切的物聯網、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工業系統。

不過智能製造不是無人制造,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智能工廠與智能車間是實現智能製造的手段,其間需要經過各種人機合作的環節。正如從人工駕駛到真正的無人駕駛中間,還要有一個人機互動的智能駕駛階段。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阿姨也在初步學習階段,回頭看看能否請一位從業者來寫一篇。

從製造業企業端去理解更直接一些——所謂製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升級,也是一步一步的,是爲了適應未來製造業向小批量、多品種、用戶訂製、高附加值生產等等不同階段模式逐漸轉型的需求。

那麼,現在國內的製造業工廠,智能化是不是趨勢?智能化程度又如何呢?

1

2015年,並沒有多少家企業敢站出來聲稱自己已經建成了真正智能化的工廠,實現了信息流、物資流和管理流合一。

所以,2015年8月11日上午10點,海爾面向全球發佈“透明工廠”時,才讓本地媒體們感到如此驚奇。

2017年的年底,阿姨在阿里巴巴園區的等候大廳裏,看着阿里巴巴的宣傳片,智能工廠的片段閃現。很多大公司都有了這部分宣傳資料。

2017年,中國市場新增工業機器人13.6萬臺,同比增長達到60%;自2013年中國成爲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需求市場以來,截至2017年年底,已連續五年蟬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這是來自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的數據。

只看廣東。2018年1月25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省長馬興瑞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促全年新增應用機器人2萬臺左右,要推動30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

大勢之下,具體到一家工廠,如何智能化?

2017年12月份,阿姨去了美的蘇州改造過後的智能車間項目小考察,這是家電業第一家實現“成品智能匯流、分揀、堆碼、倉儲和出貨”的一體化智能解決方案的智能立庫。

比較難約。不允許拍照。

廠區佔地165畝,改造後的智能程度可概括爲:在倉儲領域實現無人爲干預而無賬務問題;可瞬時轉產,無需人工處理尾數賬務;出庫時可一鍵操作,瞬時尋貨,1分鐘取貨。

用工人的話來說,此處參照蘇州產業升級退二進三的標準,同等作業面積提升了四倍效率,22道工序只需要2個人。在這個地方,改造後用保有的員工把產能翻了一番。

因爲工廠不允許拍照,阿姨站在二樓狹窄的通道上看着樓下流水線上的各類長方形箱體被自動分揀,一字排開數十個庫卡機器人自動堆碼,有點目瞪口呆。這裏採用的是單向流的物流配送方式分層分級,21條線一天可產出2400臺產品,涉及型號批次500種。

(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在注塑區,129臺注塑機有次序地工作,看不到人。而且車間機器產生的聲音只有64分貝,遠低於一般工廠的噪聲標準(如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規定:工業企業的生產車間和作業場所的工作地點的噪聲標準爲85分貝)。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深88米高24米(是蘇州最高廠房高度要求極限)的智能立體庫,5000平方米使用面積相當於40000平方米。從成品複檢、下線、輸送、分流、堆碼、搬運、記錄、入庫、存儲和出庫的環節,鮮少看到工人,所有動作和管理實現自動化。

阿姨向負責改造的工程師請教,他說,這個智能車間入庫能力一天可以達到4.5萬臺,出庫能力一天可以出60櫃,目前只用4個月臺,已經相當於30個月臺的裝貨能力。一秒鐘查貨,一分鐘出櫃,不會出錯。

走在這堪稱平靜的車間裏,看機器人富有節奏感的勞作,耳聞機器聲響,如果身邊沒有人在做介紹,走上幾分鐘,可以說得上“寂寞”二字。

同行中有人問,自動化是不是就是智能製造?其實不是的,自動化是製造領域裏解決一次性和質量偏差的手段,不是一個最終目標。

正如同,機器人也是一個解決方案,而非目標。上個世紀90年代,當ABB的員工在中國的工廠推薦機器人的時候,低廉的人力讓本地工廠將其拒之門外。誰也沒想到,互聯互通會來得這麼快。

2

參觀過亞馬遜、京東等公司智能倉儲廠房的人,或許都意識到,現在國內的工廠車間都興起了改造之風。

這是中國製造業轉型明面上的壓力之一。

不改不行。勞動力在明顯減少,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工業自動化時代發展進入新階段,物聯網、協作機器人、增材製造、預測性維護、機器視覺等新興技術迅速興起,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種種因素都在推動着大中型製造企業踏上智能工廠建設的征程。

阿姨並沒有去上述智能倉儲廠房一一探訪,公開資料可見的,對不同智能工廠的描述中,較常提及的關鍵詞是,人機互聯、個性定製、車間聯網……

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傳統工廠,變身爲智能工廠?不如以阿姨參觀過的美的蘇州清潔電器智能立體庫項目來看其改造之路上的變化。

美的在智能工廠改造領域,做得不是最早的。

2013年開始規劃,2014年建設,2015年投入使用,在廣州、武漢還有更自動化的工廠。目前這間工廠,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利用自動化立體倉庫在車間內的各個智能製造單元之間傳遞信息/物料。

雖然美的不是最早啓動智能工廠改造的企業,但是從美的收購庫卡等工業機器人的動作來看,鏈條上的佈局是較爲全面的。

爲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美的現在生產的不僅僅是美的產品,不僅僅是家電製造所需的各個零部件,還包括了工業自動化的關鍵零部件,並且,向全球供應。

其二、工業機器人也好,伺服電機也好,各個智能製造單元都已經拆解完畢,他們已經可以輸出整套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了。

美的的野心是什麼?阿姨和美的中央研究院的院長鬍自強博士聊過,他解釋說,美的可以從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減速器、伺服電機、驅動、控制器到中游本體生產的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再到下游系統集成商的生產領域,再到終端用戶;從雲、到平臺、到端,它都想打通。然後,對外輸出解決方案。

現在,庫卡就在提供可量身定製的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美的也可以輸出對智能工廠改造的解決方案了。工業機器人只是智能工廠的一部分。

這是美的在轉型往工業自動化企業方向過程中在覈心領域的佈局。

2012年美的開始佈局機器人產業;2016年完成對庫卡集團等戰略收購;2017年美的集團任命張小懿爲CIO,在全球市場全面推行數字化2.0。通俗地說,數字化2.0就是把所有業務和流程全部數字化,24小時在線,全部接口由軟件推動,從銷售到服務都可以通過手機APP在線搞定。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在2017年10月中旬,接受新華社採訪時這樣說:

“中國工業智能化和機器人領域真正爆發性的增長還遠遠沒有到來,現在只是開始,未來空間是無法想象的大。”

製造業企業不可能看不到這樣的前景。所以,2016年收購庫卡後,美的不惜以高價拿下有着30年曆史的以色列運動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Servotronix,持續加大在自動化和智能製造技術方面的投入。

所以,2016年長虹牽手國際工業四巨頭ABB,在四川成都設立了中國西部首個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

所以,2016年格蘭仕與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全球四大機器人巨頭之一——日本發那科在順德簽訂戰略合作。

所以,2017年,格力豪擲150億在河南洛陽建設自主創新智能製造產業基地,自主研發製造工業機器人。

2017年,美的集團以3630億市值在中國製造業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2018年年初,美的市值從3600億迅速躍上4000億。

西門子安貝格電子工廠、FANUC公司、施耐德電氣、美國哈雷戴維森公司、三菱電機名古屋、全球重卡巨頭MAN公司……全都是做智能工廠的案例。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工廠都有必要做智能化改造?

阿姨希望不是衝動之下的改造。不好高騖遠,踏踏實實地吸納和改良最先進的技術,根據實際情況來提高產品質量、產量,纔是正道。

什麼是智能製造?是讓關聯的數據能形成大腦思維的價值,實現上下游互通的柔性生產鏈條。

服裝界很多人想效仿的ZARA快反柔性供應鏈,從鏈條的末端到原料供應環節都被重新架構了。但其大規模定製是建立在對需求的快速反應上的。設計中心的架構,物流中心的架構,和零售網絡的架構絲絲契合,從而製造出一種合力。不要忽略了生產中心在歐洲的佈局,物流上空運的比例,一環扣一環,絕非僅僅是工廠的事情。

供應鏈結構下一般包括採購、質量、製造、倉儲、物流、售後這幾個環節,製造下一般有技術、IE、生產。還有產品研發。由此會產生幾乎無窮無盡的參數指標以及難以處理的複雜供應鏈。

如果只是單獨談及工廠是否有必要做智能化改造,就狹窄了。

不要盲目地購買自動化設備和自動化產線,不能只注重購買高端數控設備,而沒有配備相應的軟件系統。阿姨問過蘇州智能車間的改造專家,他們很肯定地說,整廠物流自動化系統的核心軟件是自主開發的。

不要忽略實時洞察的重要性,生產過程如果不能實現全程追溯,生產管理息息相關的製造BOM數據、工時數據也難以準確,那麼說不上有效管理。

不要忽略了信息化孤島和自動化孤島。智能工廠建設涉及到智能裝備、自動化控制、傳感器、工業軟件等領域的供應商,集成難度很大。

從工信部對智能製造的引導,再到地方政府對智造產業的扶持,無一不透露出中國實現製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決心。

怕就怕,又來一堆盲目快進的跟風。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