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故宫建院90周年院庆的文物保护修复技艺成果特展上,书画装裱修复的展柜展出一幅很大的贴落画,吸引观众的围观和议论,赞叹声不绝于耳。究竟这幅画为什么这么轰动呢?

董诰《花卉贴落》修复前伤况描述

这幅大贴落画的修复足以用“震撼”两字来形容!从修复前的照片可以看出,它在送修时完全是一堆碎片,无人知晓其具体尺寸是多少,画意又是什么。如此残破的程度,修复难度不言而喻。然而观众所看到的修复后实物,却是一幅完整精美的艺术作品。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无怪乎让人啧啧称奇!

送修时状况

由于该画送修时为残片组合,故无法进行修复前原状摄影和绘制损坏图。画幅仅有绢质画心和画心背面的一层托心纸(宣纸),且局部仅残留画绢。由于没有乾隆高丽纸(桑皮纸)作为背衬,致使画幅极为脆弱易碎。该画为贴落形制,但四周绫边已不存在,仅留有原贴绫子边黏贴痕迹。画绢边沿不整齐,符合贴落绘制时根据需要尺寸大致剪裁画绢、不整齐的边口由蓝色花绫覆盖的特点。在画幅右下角“臣董诰恭画”落款外侧,还有半行只剩半边的残字,推测应也是“臣董诰恭画”字样。可能由于最初落款后发现位置不对,又重新落款钤印。另外在画幅背面发现贴有两张纸条,分别写有“符望阁下层东部南间南墙上大贴落一张”“符望阁东门内明间南墙通景画一张”(注2)字样,应是以前整理符望阁贴落时登记写上的。以上特征均符合贴落画的特点。

画幅横向部位折断伤况

该幅贴落画曾贴于建筑内墙装饰,以致受外界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导致绢本往复膨胀收缩,强度降低。加之背面黏接材料老化失效,致使整幅画作从墙面脱落,摊落于地面,本已酥脆的绢质画心遂呈碎片状。尤其以前清理文物时,该画被纵向卷起包裹,可能因画幅过宽,卷起后又横向折叠,更造成原本即缺少背衬支撑的脆弱画心在折叠处产生更多碎片。

画绢放大200倍

画心颜料放大200倍

修复前的质地检测

在修复前,先使用Keyence牌VHX-600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对画绢本体进行观察分析,一方面保留文物修复前的真实信息,为制订修复方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亦为修复补配材料提供参考数据,如补绢的选择。从无托纸的绢质画心残片放大200倍的显微结构照片,可知该画绢本质地较致密,绢丝光亮饱满、排列整齐,但也可见绢丝之间的微小空隙。而由带有托纸画心残片颜料部分放大200倍的显微照片,可发现绘画处颜料遍布,并未在空隙处透漏出背后托纸,表明涂过颜料的部位也渗透到下面托纸层。清代贴落为便于着色,常在托好纸后的绢上作画写字。以此方法绘制的作品,画面层的墨色、颜料会渗印在下面的托纸层上。对于此类作品,在修复过程中尤要慎重揭去后面的托纸,因为一旦揭去后面的托纸,画面的墨色、颜料也会随之部分脱落,显露出绢丝之间的空隙,使得画面失去灵动而显得生涩。经使用测厚仪测试画绢的厚度(加托纸)为0.23毫米。

修复步骤1

碎片收集

原包裹送来时,基本保持原来的形状;尽管最初在整理收卷时,造成画幅的二次损伤,产生大量碎片,但多年来包裹从未遭人翻开,所有脱落的碎片大都维持破碎时的原始位置附近。正因如此,打开包裹时,一定要尽量保持原来的状态,把折断处附近的碎片集中收集起来,并记录所收集的碎片与原画幅位置,以便日后拼对。

未经加固的碎片

2

细小碎片的加固

碎片是指画幅包裹中散落且相对独立的细小碎片。该画绢本质地已经糟朽,若欲将碎片在画幅上拼对连接起来,尤其是面积小的碎片,需以手持或用镊子拿起。此外,糟朽的碎片亦有再次碎断的危险。因此在拼对前,需提前将这些碎片加固处理。加固时,先将碎片用清水清洗展平(画幅正面朝上),待裂缝处拼对整齐后,将一层棉纸刷平于画幅表面,再将画幅与棉纸一同翻扣过来,此时,画幅背面朝上且置于棉纸之上,然后在碎片背面用稀浆糊水将一层宣纸刷在上面,宣纸要大于碎片。若有碎片背后还残留原托纸,可于此时揭去再托上宣纸。最后,将棉纸、画幅碎片、宣纸三层一起再次翻扣过来,揭去正面加固用的棉纸,并用马蹄刀沿着碎片边口的形状刮掉多余的宣纸,形成和原边口一致的形状。用此方法加固处理后的碎片,画意会显露出来,清晰可辨,清水展平时也会去除掉脏污。背面的宣纸则有临时的加固作用,便于碎片之间的互相筛选比较、核对拼接,找到碎片在画幅上的准确位置。

碎片的加固

3

碎片拼对的依据

由于该画送修时碎裂程度较大,碎片众多,为拼接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因此拼对过程主要依据以下两点:一是遵循原画绢的经纬走向。根据修复前对原画绢的纤维分析并核对原画,确定原画横向折叠(水平宽)方向为纬线方向,与之垂直方向为经线方向;二是根据画意的结构和布局。此幅花卉等主要绘制在画幅底部,中部为山石,上部多是松枝的树体部分,依此确立碎片大致位置。又由于碎片形状不规则,又残缺较多,应尽量拼对碎片附近有关联性的部分。一旦拼对衔接完成的部分愈大,画意显露愈明显,对后续拼接工作的借鉴意义也就愈大。毕竟有些碎片间彼此不连贯,有时需要通过画意的布局结构来延展,或许就会和相隔开的某个点找到拼接关系。

加固后的碎片

4

较大断裂部分的处理

该画原来是从顶部开始向下卷起的,所以修复时应按照舒卷顺序先修复最下面一段。经展开后,确定画幅已断裂为各自独立的五大段。每段上面尽管有缺失和裂缝,但画意仍有关联性。基于此,先对这五段断裂部分个别清洗、临时加固,同时将每段相关的小碎片拼对落位,最后将五段连为完整的画幅。不过,由于这五段大的断裂体间仍有多处需要拼接,且面积大,不易移动,因此在拼接过程中,既要保证段与段之间画意连接拼对之精确,还要确保每段断裂缺失处之位置的正确性。有鉴于此,对大段碎片的临时加固方法,较小碎片之处理又有所不同:

(1)背面的衬料层:用浆水将两层绵纸刷平在案台上为衬料层,也作为画心从案台上揭起时的保护层。最后再刷上一层稀浆水,将较大断裂体正面向上平放在棉纸衬料层上,用水潮透,让其自然伸展涨开,使皱起扭曲的所有茬口和变形部位得以恢复原有平整状态,而后利用水的浮力将断裂处茬口纠正对齐,再用毛巾吸干水分使其定形、定位。当所有缺损轮廓都已清楚显现在趋于平整的画面上,便可再根据缺损轮廓和画意的结构走向,将尚未复位的小碎片归位衔接。

(2)正面的加固层:将画幅正面再衬刷二层绵纸及一层宣纸作为加固层,增加画心与纸层的黏接牢固度。再将所有关系层一起翻面倒扣过来,使用和前述加固小碎片同样的操作程序,揭除衬料层、托刷宣纸、翻扣画幅、揭去正面加固层、沿边口形状刮边口等。此时已完成对这一独立段的加固、拼对处理。待干后,准备与其他几段进行拼接。

5

较大断裂段落部分的拼对

如何才能让这五段较大断裂的部分,既保有段与段之间互相衔接的准确性,又保证画意的连贯和绘画线条的原有状态?其程序是:先将这五段标记为“段A、段B、段C、段D、段E”,作为加固处理后各段间连接顺序的依据。然后,在案台上刷棉纸两层作为衬料层,将段A画幅正面向上放置于衬料层上,衬料层略长于段A预备与段B相连接处的边口。再将段A的连接边口部分潮透刷平于案台上,宽度大约尺余;其余部分喷洒适量的水,保证段A整体的干湿度均匀,画幅均匀放松,防止收缩时画心边口处不平衡。这样接口处便会自然涨开展平。接着在段A上用稀浆水刷两层棉纸和一层宣纸作为加固层。加固层大于段A边口处。完成此操作后,保持段A位置不动。

拼接中

接下来便准备拼接画幅段B和段A。先在与段A相对方向的案子上,留出段B所需要的面积。接着比照段A的操作程序,在案台上刷上棉纸作为段B的衬料层,衬料层一定要与段A边口处多出的衬料层相接上,不能有遗漏,使段A和段B的衬料层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之所以要将段A连接边口的宣纸加固层翻起一部分,露出边口,目的是为了在和段B连接拼对时,方便观察画意结构和边口形状,以随时调整位置,增加拼对口沿的准确性。然后将段B整体用水潮透,令画幅自然涨开平展,外沿界面也自然涨开。随即利用水的浮力移动段B与段A,将两段之间的茬口准确对接,再用毛巾将水分吸干,确保对齐的边口不会再移动。之后在段B刷上加固层(两层绵纸,一层宣纸)。此加固层需大于段B边口处至段A加固层翻起之部分,然后放下段A加固层翻起部分,以之覆盖住段B加固层,这样段A和段B上的加固层就连接成一个整体了。以此类推,段B和段C、段C和段D等,均按此方法依次连接,直至五段拼接成为一个整体。拼接的同时,可以再次尝试把尚未找到位置的小碎片归位。

之前在单独加固处理每一段时,事后都需揭掉画幅正面作为加固层的宣纸层,以使每段上的画意显露出来,便于核对拼对每段上的小碎片和画意,进而找到碎片的准确位置。然而,在连接两段时,则需于正面重新刷托上加固层的宣纸,而不再揭去,使每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加固层,目的是为了在完成连接处理后,藉助泡沫筒将过长的画幅卷起,以做后续连接。整体连接完成后,还需将画幅整体再翻扣过来,加以揭背、补缀和托纸,再将其重新转正,并全补颜色等。这是因为该画破损、缺失严重,绢补缀的地方太多,如果没加上加固层衬托,补缀过的画幅会太单薄,卷起时容易在补缀处折断。这层加固层宣纸直到全补颜色前才会被揭去。

6

全色

全色

对于小幅书画,一般是将其绷贴在壁板上全色。但由于该画缺失极为严重,全补颜色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绢质收缩率大,如果和小幅书画一样贴于板壁操作,不只会多出一道绷贴程序,更增加画幅绷裂的危险性。有鉴于此,该画全色时,主要采用局部压平、分段全色的方法,待全色全部完成后,只需要一次最终的贴平,得以有效地保护画幅的安全。全色过程中,应保持控制室内的温湿度。先将需要全色接笔的画幅一段用水潮湿(画心较厚,最好正反面都要潮水,均匀润透),再将全色接笔的区域圈起、压平。具体操作为:

(1)把高丽纸折叠成大约10厘米宽、四层纸厚度的长条,框住需全色的区域;接着在纸条上先压上约20厘米宽的木板条,再落压上铅(铁)块,使其压实,不留空隙。如此一来,画幅在干后就会达到局部挣平的效果,大致可以保证八九分的平整度。此法不仅可以满足全色时对画幅平整度的需求,又在画幅收缩时留有一定的收缩量,保证画幅的安全。

(2)该画缺失最严重的是画幅右侧松树主干至外边部分,超过一半的树干缺失,树干右侧应该还有延伸过去的山石和竹枝,以及向上延伸的梅花枝条,但因没有任何原始信息可以作为原画画意结构之参考,遂根据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原则”,不再进行缺失画意的补笔,只全底色。

结论

董诰《花卉贴落》修复时,虽沿袭传统书画修复之基本流程及手法,但由于该画破损状况严重和尺幅巨大等特点,以往修复的案例中并没有相关经验可供参照。经团队反复讨论及试验后,决定于修复过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压平全色等处理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修复难题。该画的成功修复,不仅在实践中摸索出修复此类文物的可行方法,也为类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状况的书画文物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修复后的董诰《花卉贴落》

修复后的董诰《花卉贴落》,尺寸达280×460厘米,被悬挂在神武门修复技艺特展的展厅内,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展现着精美的艺术。谁能想到在修复前至少几十年,它还只能被卷起、静静地躺在库房角落里。而在与此画展出地点相隔千尺之遥的武英殿《石渠宝笈》展厅中,当时亦展出故宫第一代修复大师修复过、闻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和《五牛图》,参观者更是趋之若鹜。也许是冥冥天意,让数代修复大师们的修复作品,于相隔几十年的光阴后同时展出。此番时空流转间,无疑印证了书画修复技艺在故宫的严谨传承,也印证了故宫对这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重视。

注释:

注1:董诰字雅伦,号蔗林、拓林。北京故宫现藏董诰画作500余件套,《石渠宝笈》著录其书画合计70余件套,其中许多是精美的花卉图册。

注2:贴落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皇帝御笔和传统中国绘画题材者,尺幅一般不大。另一类则是西式绘画风格的通景画贴落,这类贴落一般都是和墙面同大。西式画法的立体感可增加房间的通透感,使狭小房间有无限延伸之趣。这张董诰《花卉贴落》虽是传统中国绘画风格,但尺幅和通景画一样,和墙面同大。

图丨杨泽华

杨泽华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书画装裱科副研究馆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