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人论画山水谓需写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图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体现了这一要求。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中国好书画 》系列,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做了100期,同时在搜狐号、头条号、大鱼号、网易平台、腾讯平台都发过很多次合辑。朋友们很喜欢,我们也计划在不久,将100期分别呈现给朋友们。

东晋 王献之 《中秋帖》

《中秋帖》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即希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米芾在《书史》中称赞《中秋帖》“运笔如火著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唐 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

我国现存的《八十七神仙图》,是北宋时期白描人物的真迹,画卷上有八十七位“朝元”列队行进的神仙,其中女神尤多。这幅名画传了800多年后不幸流落海外。1936年由徐悲鸿赎回国宝。1953年,徐悲鸿辞世,他夫人遵照他的遗嘱,将《八十七神仙图》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唐 孙过庭 草书《书谱》局部

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指出书法之美是气、韵二者密不可分的。气偏重于直观到的形体之美,韵则偏重于它所包容的意趣、情感、风神、格调等等内在之美。气强调的是形式上的变化的丰富性,韵则强调它的精神内涵的深广度。

北宋 蔡襄 《澄心堂纸》

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人的韵致。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他的《澄心堂纸》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追踪晋唐的代表作。

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 局部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

宋 马远 《举杯玩月图》

马远,南宋画家。擅山水、花鸟、人物,其山水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山石,方硬严整;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奇峭拔,用笔苍劲而简略,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

元 赵孟𫖯 《人骑图》

图画一着唐装之文官执鞭骑马,仪态雍容不凡,着意表现文人含蓄儒雅和沉稳的个性。描法近铁线描,劲健细挺,画风得唐人之富丽,亦不失文人之清雅,将重彩与淡彩有机地合为一体,更多地汲取了北宋李公麟的笔韵。此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明 文征明 《渔梁红叶图》

此幅构思精密、笔墨工稳细腻,沉静自如。溪水北岸远山层次分明,树木稀疏可见,溪边之石或淹没水中,或露出水面,勾勒少皴,十分规整美观。主题为高士归隐山林田园的意境,此中更寄托了文人画的一个核心情结:在脱离世俗繁嚣的环境中,体察自然,感悟精神的力量和乐趣。

明 唐寅 《东篱赏菊图》

此图写赏菊之悠然。图中远山峻峭,溪水泛波,正将文人隐士清闲而超脱的生活勾画得淋漓尽致。两位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小童穿梭期间,动静相宜,观画者从赏菊人之乐便能窥见菊花之美,是一幅难得的“寓景于情”的赏菊佳作。

明 唐寅 《山路松声图》

此图写山石悬岩陡峭,苍松虬曲, 山泉飞下,石道围栏弯曲,伴着松涛阵阵,有高士正携仆观泉听风,悠然自得,不禁令人留恋于此,画面既清润秀雅又浓重雄健。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

东晋 王献之 《洛神赋》

《洛神赋》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李思训(651-716),唐宗室,高宗时为江都令,开元初,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 小李将军”。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宜为真迹。”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荆浩(889—923),字浩然,隐于太行山的洪谷, 因此自号洪谷子。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五代后梁 关仝 《关山行旅图》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宋 佚名 《柳塘呼犊图》

画柳塘边,柳树洒脱,树下一老翁倚锄而立,张嘴呼唤不远处翘首做回应状的耕牛,场景很是动人。画家对牛犊的描绘很是细腻逼肖,特别是牛犊的眼睛,婉转流动,脉脉含情,对主人感激和依恋之情溢于言表。

宋 米芾 《春山瑞松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居士、海岳外史等,40岁后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宋徽宗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性洁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称“米颠”。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此图描绘的是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

宋 法常 《观音猿鹤图》

《观音、猿、鹤图》是三连轴,中轴白衣观音趺坐于深山崖谷间,面相丰腴,神态静穆,头饰描绘工致,衣纹却用粗笔淡墨, 略近梁楷画法。右轴子母猿双双栖踞于高松上,树身斜出,与传统的样式有相当的距离。左轴写白鹤一只在竹林中边鸣边走,竹梢映出溶溶的月色,鹤的轩昂,竹的清逸,表现出十分清幽雅致的意境。

北宋 李成 《读碑窠石图》

宋初有所谓“三家山水”,这三家是山东营丘人李成、陕西长安人关仝和陕西华原人范宽。从画面碑侧有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可以看出,《读碑窠石图》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此图置境幽凄,气象萧瑟,古树枝桠奇劲参差,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另外,此画画树石时先勾后染,清淡明润,饶有韵致。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北宋 王诜 《溪山秋霁图》

本图以长卷形式表现秋日雨过天晴后郊野的清丽风光。卷中忽而两山夹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叠嶂连绵而起,忽而江水横陈浩淼空阔,其中点缀高人逸士渔夫钓者,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宋人论画山水谓需写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图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体现了这一要求。画上无作者款识,元时曾经倪瓒、柯九思等人收藏,定为郭熙之作,但此画画风清润素雅,用笔尖利,与传世的郭熙雄健浑厚之画风颇不相同,谢稚柳更定为王诜之作。

北宋 王诜 《赢山图》

此卷用勾勒青绿填染画山,古朴清雅,元代钱选小青绿山水即似此画风,卷末山石上有小楷题识,云:“保宁赐第王晋卿赢山既觉,因图梦中所见,甲辰春正月梦游者。”但此图是否为王诜手笔,鉴赏家中尚有不同意见。

北宋 燕文贵 《江山楼观图》

燕文贵(967-1044),北宋山水画家,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宗时至汴梁于街头卖画,被画院待诏高益发现并加以举荐,后进入翰林图画院,甚得太宗赏识。作画时常自出机杼,落笔命意不因袭古人,所画景物清润秀雅,又善于把山水与界画相结合,将巍峨壮丽的楼观阁榭穿插于溪山之间,点缀以人物活动,刻画精微。《江山楼观图》描写江景,气势开阔旷远。卷首写江边丘陵起伏,近处碎石散布,杂树迎风摇曳,远处江水浩瀚。画中溪山重叠,景物繁密,山间山滨布置台榭楼观,笔法细致严谨,是典型的“燕家景致”。

雪图

此图无款,宋明时曾为宫廷收藏,画上钤有“缉熙殿宝”大印、明纪察司半印及乾隆诸收藏印。诗堂上董其昌题:“巨然雪图,董其昌鉴定。”明末为王时敏,后归昆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内府。表现奇峰积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冈阜松杉萧疏,山脚寒车马行旅,峰峦从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树欹屈多之势,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画派风貌,故此图绘制时代已在巨然之后。

宋 赵孟坚 《墨兰图》

赵孟坚擅画水墨梅、兰、竹石等, 画法上学扬无咎、汤正仲一派, 用笔劲利流畅, 微染淡墨, 风格秀雅。《墨兰图》画兰两丛, 叶、花淡墨一笔点划, 有柔脆婀娜的姿态, 流利俊爽。属文人画笔墨淡墨一路, 开后世墨兰法门。款字行书少嫩, 应是早年之笔, 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 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 一岁才华一两茎。彝斋赵子固仍赋。”

雍正 草书 《王维五言律诗》

雍正的书法在经历了漫长的临写摹仿的初学阶段,即位时已进入成熟阶段,书法总体表现畅朗娴熟、宽辍自然、文雅遒劲、谋略深邃、格调非凡、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派。

清 郎世宁 《平安春信图》

明 周文靖 《古木寒鸦图》

此幅是别开生面的作品,用笔遒劲,墨色浑厚,古木参天,寒鸦数点,写出秋林清旷的意境,颇有元人遗韵。

清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画对后世绘画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就是不落常套,自有创造。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严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杨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清 郑板桥 《兰菊四屏》

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他的画以竹、石、兰、菊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浓墨画花,浓淡疏密,神理俱足。

清 居巢 《五福图》

此图为作者中年之作。构图新颖,小石头旁放着一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竹笼,笼中有五只小蝙蝠。以“石寿”、“五福”来“祝君”。画面活泼,寓意深长,有民间特点。

清 郎世宁 《仙萼长春图册 --- 牡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