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打败强敌项羽登基之后,大学者陆贾向刘邦进言,要求为他讲授《诗》、《书》经义。

刘邦出身庶民阶层,当然缺乏一般应有的学问和修养,但贵为天下至尊,自然就应具备这些。然而刘邦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怒气冲冲地斥责道:“我是在马上号令三军而取得天下的,与诗书何干!”

陆贾回答道:“陛下虽在马上发号施令取得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理天下。要使四海升平,长治久安,必须文武并用,这才是为君之道。”

陆贾一语道出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政治艺术。其实这一思想早在《礼记·杂记下》中就提出过:“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治理国家,必须文武并用,才能长治久安,只张不驰,只武不文;或只驰不张,只文不武,都不是治理国家的良策。

历史上,周武王以武力灭纣,建立周朝。建立政权后,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兴礼作乐,大讲文治。他严格划分社会的等级阶层,把社会划分为君主、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阶层,各阶层间的界限是绝对的,是不可逾越的;又制作礼教,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不安分守己,企图逾越等级的界限,不但违反了法律,要受严厉的惩罚,同时也违反了礼教,是被人所不齿的,因为他违背了社会伦理。

在实行上述政策的同时,武王和周公旦又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分封诸侯。周天子以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为中心,沿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周天子直接统治。而把王畿之外的所有土地和百姓,全部分封给王公贵族,成为封国。封国国君对封地的平民百姓具有绝对的权力,对周天子则每年到首都觐见(入朝),进贡粮食财物。当周天子征兵从事战争时,封国君主有率领部队听候调遣的义务。

在做完这些之后,周武王认为差不多可以长久安定地治理国家了,事实上,周朝也确实兴盛了很长一段时期。但是,这种只讲文治的方针,后来就渐渐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由于中央政府不重视军事统治,周天子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逐渐衰退。各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大,对国王的不敬之心日益增加,到春秋初期,甚至出现了封国反对周王统治的战争。

公元前八世纪,郑国是周朝最大的一个封国。由于强大,郑国国君便不把周王放在眼里,三年都未去朝贡。不仅如此,他还派遣军队进入王畿,把边界麦田里的小麦割去;水稻熟了也割去。

周王大为恼火,便率领直属军队,又征调了几个封国的军队,讨伐郑国。郑国不但不投降认罪,反而出兵应战,两方一经交战,周军大败。周王姬林在逃命中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左肩,眼看就要被俘,幸而郑王有政治头脑,急急鸣金收兵。祝聃抱怨说:“我差一点就要把周王捉住了。”郑国君说:“笨蛋!他是国王,我是诸侯,捉到手怎么发落?”于是撤兵归都。

郑国这一箭,使周王朝的最高权力和威望完全摧毁。周王朝中央政府已降低到跟各封国政府同等的地位。周王朝实际上解体为四分五裂的封国,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傀儡。

周朝政权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重要一点即是过分和过久地实行文治,忽视武治,违背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基本政治统治原则。在和平时期,固然应以文治为主,但不能放弃加强军事力量,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变,这是治国保国的基本原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