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打敗強敵項羽登基之後,大學者陸賈向劉邦進言,要求爲他講授《詩》、《書》經義。

劉邦出身庶民階層,當然缺乏一般應有的學問和修養,但貴爲天下至尊,自然就應具備這些。然而劉邦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怒氣衝衝地斥責道:“我是在馬上號令三軍而取得天下的,與詩書何干!”

陸賈回答道:“陛下雖在馬上發號施令取得天下,卻不能在馬上治理天下。要使四海昇平,長治久安,必須文武並用,這纔是爲君之道。”

陸賈一語道出了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政治藝術。其實這一思想早在《禮記·雜記下》中就提出過:“張而不馳,文武弗能也;馳而不張,文武弗爲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治理國家,必須文武並用,才能長治久安,只張不馳,只武不文;或只馳不張,只文不武,都不是治理國家的良策。

歷史上,周武王以武力滅紂,建立周朝。建立政權後,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興禮作樂,大講文治。他嚴格劃分社會的等級階層,把社會劃分爲君主、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階層,各階層間的界限是絕對的,是不可逾越的;又製作禮教,用教育的方法,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不安分守己,企圖逾越等級的界限,不但違反了法律,要受嚴厲的懲罰,同時也違反了禮教,是被人所不齒的,因爲他違背了社會倫理。

在實行上述政策的同時,武王和周公旦又採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分封諸侯。周天子以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爲中心,沿渭水下游和黃河中游,劃出一塊廣大的土地,稱爲“王畿”,由周天子直接統治。而把王畿之外的所有土地和百姓,全部分封給王公貴族,成爲封國。封國國君對封地的平民百姓具有絕對的權力,對周天子則每年到首都覲見(入朝),進貢糧食財物。當週天子徵兵從事戰爭時,封國君主有率領部隊聽候調遣的義務。

在做完這些之後,周武王認爲差不多可以長久安定地治理國家了,事實上,周朝也確實興盛了很長一段時期。但是,這種只講文治的方針,後來就漸漸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由於中央政府不重視軍事統治,周天子的尊嚴和政府的權威逐漸衰退。各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大,對國王的不敬之心日益增加,到春秋初期,甚至出現了封國反對周王統治的戰爭。

公元前八世紀,鄭國是周朝最大的一個封國。由於強大,鄭國國君便不把周王放在眼裏,三年都未去朝貢。不僅如此,他還派遣軍隊進入王畿,把邊界麥田裏的小麥割去;水稻熟了也割去。

周王大爲惱火,便率領直屬軍隊,又徵調了幾個封國的軍隊,討伐鄭國。鄭國不但不投降認罪,反而出兵應戰,兩方一經交戰,周軍大敗。周王姬林在逃命中被鄭國大將祝聃一箭射中左肩,眼看就要被俘,幸而鄭王有政治頭腦,急急鳴金收兵。祝聃抱怨說:“我差一點就要把周王捉住了。”鄭國君說:“笨蛋!他是國王,我是諸侯,捉到手怎麼發落?”於是撤兵歸都。

鄭國這一箭,使周王朝的最高權力和威望完全摧毀。周王朝中央政府已降低到跟各封國政府同等的地位。周王朝實際上解體爲四分五裂的封國,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傀儡。

周朝政權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當然有許多原因,其中重要一點即是過分和過久地實行文治,忽視武治,違背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基本政治統治原則。在和平時期,固然應以文治爲主,但不能放棄加強軍事力量,以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事變,這是治國保國的基本原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