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夥伴們都好奇,爲何我國要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要是敵人對我們率先發動和襲擊,那我們不就沒有還手之力了嗎。但情況真的是咋樣的嗎,答案當然是不對。

首先基本上核大國都有大型預警系統,這種巨型雷達能提供數千公里的遠程預警,因爲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不同,並不能隱蔽到地平線之下所以發現它其實問題不大,除了大型雷達之外我國還擁有有更加複雜的預警體系,比如早期衛星預警,地方洲際導彈發射的時候會釋放大量的能量,所以基本上你一發射就馬上會被敵人的廣域光譜衛星捕捉到。在捕捉到你的發射之後,衛星會很快將你導彈的飛行位置轉送到前沿測量平臺,可能是航天測量船也可能是海外基地。我們就以我國的防禦方式展開介紹,我國由於沒有前沿基地,前沿測量主要依賴航天測量船,我們平時在發射衛星是聽到的紅外跟蹤正常,雷達跟蹤正常除了陸上觀測站就是她們在起作用,這種船通常而言長這樣。

在接到衛星發送的敵軍導彈大體位置之後,這種船馬上就會對敵軍導彈的飛行軌跡和飛行速度展開測量,由於彈道導彈的中段飛行軌跡基本上是一個固定的拋物線(中國的水漂彈除外),所以你能快速預測出對方接下來要走的路線。而且由於洲際導彈飛行時間很長高達幾十分鐘,所以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首先考慮的就是防禦,由於之前的前沿預警已經完成了敵軍導彈飛行路線的測量,所以這時你需要做的就是將防禦武器拉到有利陣地進行佈置,準備對敵軍導彈展開攔截。在這之後我前面提到的大型雷達將接手對敵軍導彈的跟蹤測量任務,由於這種雷達體型巨大提供的照射能量非常充足,所以能對前線測量船的跟蹤誤差進行修正,在數據修正完成之後,將具體軌道信息裝訂到中段反導系統的火控之中,最後中段反導系統的高精度測量雷達啓動,完成最後一輪數據修正並指導中段攔截彈發射,比如中國的動能2號和紅旗26型導彈,由於這時導彈沒有再入大氣層,分導彈頭並沒有分開速度也不快所以攔截成功率較高。具體實現方式就是將一個物體發射到敵方洲際導彈需要經過的軌道上等着他撞過來從而擊毀對方 。

如果這中段攔截沒有完全成功,敵方導彈有漏網之魚成功突入了大氣層,那就該末端攔截系統上場了,這時主要角色是S400和紅旗9B,但由於進入大氣層之後敵軍分導彈頭已經分散,一個目標變成了大幾十個上百個目標(導彈通常會攜帶大量假目標混淆對方攔截系統視聽,真目標最多十個左右),加上速度極快(有些甚至超越了20馬赫),所以末端攔截的成功率非常難看基本上就是個心理安慰。但經過了幾輪攔截敵軍實際的毀傷能力還是會下降了不少的,所以很難達到他們預測的毀傷效果,這意味着戰爭還有的打。

除了被動防禦之外,你還能主動出擊。之前我們說了洲際導彈由於路途遙遠,所以需要飛行好幾十分鐘,即使沒有中美俄這種複雜的預警能力,只要有大型雷達的國家至少也能獲得10到20分鐘的預警時間,這段時間足夠你將發射井中備班的己方大型洲際導彈全部向對面傾瀉過去,這也被稱之爲第一輪核反擊。在備班的核彈全部傾瀉完成之後,核大國通常還會有躲在海底執勤的核潛艇和躲在山區堅固機庫之中的戰略轟炸機以及隱蔽在荒郊野嶺中的機動發射車,這些核武裝將擔任起第二輪核反擊任務,這輪核反擊通常是衛星觀測到敵軍在第一輪核轟炸之後,出現了沒有被摧毀掉的重要目標而上去補槍的。

所以說到這裏樓主應該明白了爲啥即使一方先發射核武器,也並不能完全勝利了吧。而且核彈並沒有大家想的殺傷力那麼大,它並不能摧毀地球也不能摧毀人類,甚至連讓人類文明倒退都做不到。很多大城市都有地下人防工事,即使被核彈轟炸工業生產能力也能轉移到地下,甚至能在地下繼續生產核彈,繼而發動第3輪、第4輪、第……N輪核打擊。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核彈也不過是人類戰爭史中出現的一個威力比較大的武器而已,它的地位既不是前無古人也不會後無來者,及時進入了核戰爭的時代,依舊考驗的是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