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南宋大詩人,吉水縣黃橋湴塘村人。如今的湴塘村東西長四五里,縱深有一二里,佔地面積近2平方公里。依據湴塘村《忠節楊氏總譜》的記載,考察村內地形以及古代建築,楊萬里故居是村中央的父子侯第。緣由有:

早在南宋初,楊芾、楊萬里父子爲棲身,曾在家鄉新建普通茅屋三間,因沒有門榧,楊芾向族叔楊杞借一門榧,楊杞隨即吟作一首《絕句》述說此事,詩曰:

三間茅屋獨家村,風雨蕭蕭可斷魂。

舊日相如猶有壁,如今無壁更無門。

該詩因被楊萬里《誠齋詩話》收錄才得以傳世,此後楊萬里祖孫“三世不修葺”,一直住在這三間茅屋裏。

1236年,楊長孺去世,因他與父親楊萬里均被朝廷封侯,宋理宗御賜其子孫在故居東面建父子侯第紀念。若干年後,湴塘村民以此兼用於祭祀。父子侯第坐北朝南,北倚仙人仙掌山麓,南面50米處是三口大水塘並排相連,再前方100米處有南溪水蜿蜒流過,東西兩側均爲民居。古代,它的東南、西北80米處各有一口大水塘,20世紀80年代因村民建房需要被填沒。

父子候第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兩部分組成,正南面是一座高6米的牌樓,上方懸掛着御賜的“父子候第”橫匾,匾額左端書有“宋理宗端平三年御賜”字樣。牌樓的前後方各有一塊寬闊的空地,牌樓北面是聖廳廈。衆所周知,歷代湴塘村人能夠被稱爲“聖”的,自然是楊萬里纔有資格。村民口語中,“廈”與“下”字諧音,故又稱爲聖廳下,兼指屋內、屋裏之意,如祭祀楊存的中奉第之集慶堂俗稱爲房下,祭祀楊必進的益謙堂俗稱爲官廳下。聖廳廈是由前宇、正廳和後宇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近600平方米,今天的父子候第牌樓是2010年重建,聖廳廈的前宇和正廳是清代時留下的建築,後宇則是明末時留下的建築。

古代的侯並不是官位,而是爵位,是一種榮譽。封侯對象一般是對功勞很大,但又不是皇室血統,不能封爲王的官員。如果被封爲侯爵,政治上享有與王一樣的地位。考察宋代的封爵制度,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級,侯爵爲三品官。那麼,楊萬里父子是何時被封侯的?

1204年正月,退休家居的楊萬里被朝廷封爲廬陵郡開國侯,李大異爲此作《廬陵郡侯告詞》,說:“楊萬里地負海涵之學,日光玉潔之文,皋陶陳謨底三朝之偉績,祁告老,垂百世之清規……可進封廬陵郡開國侯,加食邑三百戶。”1206年五月初八,楊萬里去世前曾寫下遺文:“吾年八秩,吾官三品,吾爵通侯,子孫滿前,吾復何憾?老而不死,惡況難堪。韓侂冑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狼子野心,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不免逃逸,今日遂行,書此爲別。”從這段文字中得知,楊萬里去世前確實被朝廷封侯。楊長孺撰寫的《誠齋楊公墓誌》也說:“上聞,詔贈四官,且詔曰定諡。太常議以剛大之氣,始終一節,諡法‘道德博聞曰文,能固所守曰節’,故諡公曰‘文節’。贈光祿大夫,特奉廬陵郡開國侯。”

楊長孺是否也被封侯呢?據《宋元學案》卷44載:“楊長孺,字伯大,誠齋長子,號東山。以父蔭守湖州,彈壓豪貴,治聲赫然,郡之士相與肖像,祠於學宮。擢經略廣東,以己俸代下戶輸租,遷福建安撫使。真西山入相,寧宗問當今廉吏,以先生對。端平間,加集英殿修撰。”文中對楊長孺的品德操守、爲人爲官等給予了充分肯定。又據《宋史翼》卷22說:楊長孺“尋以敷文閣學士致仕,年八十封廬陵侯,贈大中大夫,諡文惠”。此外,湴塘村《忠節楊氏總譜》之《延宗公派總圖》載:楊長孺“官至敷文閣學士,加集英殿修撰、尚書,守中大夫、廬陵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諡‘文惠’”。閱讀這些史料可知,1236年,楊長孺去世後也被朝廷賜封爲廬陵侯。

明代,狀元羅洪先曾到湴塘村父子侯第、楊氏忠節總祠內拜謁楊萬里父子牌位,感於父子倆的感人事蹟,又見到忠節祠前東南方楊萬里親手栽種的羅漢松已長得挺拔蔥鬱,睹物思人,特意吟作《忠節祠前,誠齋先生手植羅漢松》一詩,曰:

移根自祗苑,遺愛爲誠齋。

曾借琴書潤,猶當俎豆階。

地靈人自美,風古色逾佳。

剪伐寧須戒,伊人衆所懷。

注:作者爲楊巴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