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標題:上市銀行不良三點新變化信用卡業務、部分大型企業不良加速生成,區域性風險暴露影響效益變化。某股份行董事長就在該行中期工作會上表示,上半年全行利潤增速和業務、收入增幅很不匹配,主要原因就在於資產質量下行甚至惡化,撥備不得不大幅增加,“這裏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額風險暴露,說明傍大款往往不靠譜,有時候還會被‘坑半死’。

原標題:上市銀行不良三點新變化信用卡業務、部分大型企業不良加速生成,區域性風險暴露影響效益變化

來源:券商中國

2019年中報披露漸進尾聲,上市銀行資產質量變化的現狀與趨勢也愈發顯現。

伴隨着經濟結構調整、增速減緩及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銀行在資產質量方面面臨較大壓力,不良貸款生成也有一些的新變化。

一是,受持卡人收入下降和共債風險暴露影響,信用卡業務不良正加速生成;二是,部分產業能級、管理效率等不具備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的大額風險暴露在當前比較明顯;三是,部分銀行在環渤海地區的區域性風險暴露加速,對區域利潤造成較大影響。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積極通過優化資產投向結構、重構風險監測體系、開展各類風險排查等方式防範控制不良增長,並加大不良貸款覈銷、清收轉讓處置的力度,及時化解風險。其中,多家股份行上半年覈銷及轉出不良規模同比大增。

此外,也有銀行主動強化不良認定,將逾期60天以上不良貸款悉數納入不良,雖然不良生成因此提速,但潛在壓力得到提前消化,奠定了更紮實的資產質量基礎。

  信用卡業務不良加速生成

延續去年以來的趨勢,上半年信用卡業務資產質量壓力持續加大,不良加速生成。

以交行、招行、浦發、平安四家銀行爲例,6月末信用卡貸款不良率分別爲2.49%、1.3%、2.38%和1.37%,分別較年初上升0.97、0.19、0.57和0.05個百分點,信用卡不良貸款餘額則分別較年初增長47%、33%、34%和12%。

浦發銀行零售總監劉顯峯在該行中期業績會上表示,從全行業情況來看,其實各行信用卡領域的風險都在不同程度上升,這一方面與外部環境變化導致持卡人收入下降有關,另一方面也受高槓杆下共債風險暴露影響。

中信銀行在中報裏也解釋稱,去年以來,現金貸、互聯網消費貸、P2P等市場放貸主體日益增多,債務風險不斷聚集,市場共債客羣資產質量波動明顯,此類風險有向信用卡行業傳導的趨勢;同時,隨着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部分地區及行業從業者的就業及收入穩定性受到一定影響,導致部分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降低。兩重因素疊加,致使信用卡業務風險有所上升。

除了行業的共性特徵,還需要注意到信用卡業務收入的當期性和風險暴露的滯後性。“從浦發銀行自身情況來看,我們大概從2015年開始發力信用卡業務,此後幾年收入貢獻不斷提升,而風險暴露的週期是18個月,大概就在2018年左右,所以去年開始風險逐漸暴露。”劉顯峯說。

不良重壓之下,各家銀行開始反思激進發卡、過度授信等行業積弊,通過放低貸款增速,以及深耕高端客戶、低風險客戶等方式經營信用卡業務,並加快信用卡不良覈銷和處置清收,強化貸前、貸中、貸後聯動風險管控體系。

其中,交行信用卡透支餘額上半年減少超過500億元,較年初下降10%;浦發銀行信用卡貸款餘額則自去年初開始,幾無增長。平安銀行上半年信用卡貸款增量也不到400億元,而去年全年爲1700億元。

交行副行長侯維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上半年信用卡業務行業風險整體上升,下階段將加強信用卡業務風險管理。“我們在這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預計下半年信用卡新增不良將逐月下降,並於四季度趨於平穩。”

劉顯峯也指出,要評價信用卡業務的健康經營,更多的還是要看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率,單看不良率的上升只是一個表象,因爲不良率的上升,分子分母都在變化。

  大額風險暴露加快

雖然是銀行業老生常談、要持續考慮的一個問題,但大額風險暴露似乎在上半年尤爲受到重視,並在多家銀行的內部會議、中報上被重點提及。

某股份行董事長就在該行中期工作會上表示,上半年全行利潤增速和業務、收入增幅很不匹配,主要原因就在於資產質量下行甚至惡化,撥備不得不大幅增加,“這裏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額風險暴露,說明傍大款往往不靠譜,有時候還會被‘坑半死’。”

浦發銀行行長劉信義也在該行中期業績說明會上直言,一些產業能級、管理效率等不具備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包括國有企業)的風險暴露在當前比較明顯,而原來的“矮子”(意指“中小企業”)風險基本上已經暴露了。

“雖然宏觀經濟還沒有徹底好轉,但風險暴露和經濟好轉是兩回事。應該說,中小企業等末端客戶的風險暴露高峯期已經過去了,現在反而是一些相對大的企業,抗風險能力看上去很強,但最後當口頂不住了。”劉信義說。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招行。該行中報提到,資產質量方面,從客羣看,上半年大型、中型企業不良生成額、不良生成率同比上升,小企業同比雙降。

針對大額風險的管控,劉信義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還是要有“限額”的概念,“單一客戶、單一區域、單一行業要有限額,要有合理的資產擺佈和控制,防止集中度過高。”

但他也認爲,集中度過低也可能會影響到一家銀行在某個客戶、區域、行業的影響力。“其實是一個‘度’的把握,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據自身風險承受力獲取最好的風險回報率,我們的風險管理理念是慎行知止,內部還有個提法叫‘止盈’和‘止虧’,賺的那些錢並不是你的錢,虧出去的錢纔是你的錢。”

該行風險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補充表示,一是要做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客戶,二是要強化風險管理的信息化、集約化,對潛在風險要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早退出,三是對已經出現的大額風險要早化解、早處置。

某大型城商行的半年度工作會議上,該行董事長也在談及下半年重點工作安排時表示,要強化大額授信風險管理,全面推行降低集中度、提高分散度的策略實施,嚴格防範大額風險的發生,同時實施問題資產處置分層管理,加大大額問題資產處置力度。

環渤海地區風險暴露影響區域利潤

上半年,也有少數上市銀行實現不良貸款餘額和佔比“雙降”,資產質量趨勢向好,譬如招行、浦發銀行。

但一些新的區域性資產質量風險狀況也已經出現,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區域經營效益的顯著下滑。

以浦發銀行爲例,該行包括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在內的環渤海地區出現了近年來首次營業利潤爲負的情況,同比下滑354%至-31億元;此外東北地區營業利潤繼續爲負(-11億元),西部地區則扭虧爲盈。

行長劉信義表示,浦發銀行資產質量的區域性風險,最早是在2011年到2014年,出現在長三角的杭州、溫州地區,也包括江蘇地區,此後西北、西部地區風險也逐漸暴露,現在主要是環渤海地區的濟南、天津,以及東北地區的大連、瀋陽。

“天津和大連目前暴露的都是一些比較大的企業,包括一些國有企業,一些產業能級、管理效率等相對不具備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的風險暴露在當前比較明顯。我們現在主要的風險,其實還是在濟南。”劉信義說。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信、平安、華夏等股份行身上。其中,中信銀行東北地區稅前利潤繼續虧損,環渤海地區稅前利潤大幅下降75%;華夏銀行華北及東北地區營業利潤同比下滑53%。

平安銀行北區(包括東北、環渤海、河南、山西)去年以來不良迅速爆發,6月末不良率已經達到3.34%,而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上半年不良雙降。

中信銀行中報表示,環渤海等地區不良貸款經過積極處置,存量不良逐步化解,但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壓力仍存,個別地區風險集中爆發,如天津、山東地區頻發債務風險,致使該地區不良貸款增加較多。

此外,也有部分銀行珠三角及海西地區不良生成額、不良生成率同比有所增加,這主要在於地區民營中小企業積聚,產業轉型升級困難,加之外貿出口受限,企業壓力較大,對銀行資產質量形成壓力。

加大核銷處置力度

伴隨着不良貸款生成壓力加大,上半年不少上市銀行也持續加大不良貸款的核銷處置力度。

譬如,招行上半年常規覈銷規模超過140億元,同比增長65%;華夏銀行上半年覈銷不良227億元,是去年全年的2.06倍;上海銀行、南京銀行上半年分別覈銷及轉出不良42.1億元、25.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4%、100%。

“我們今年一季度就覈銷了十多億不良貸款,接近去年全年規模的一半。”一位大型城商行相關負責人透露。

據瞭解,加快不良覈銷和處置力度的背後包含兩方面原因:

一是近年呆賬覈銷認定標準不斷放鬆,銀行不良覈銷自主權不斷擴大,爲銀行“應核盡核”奠定了基礎,確保資產質量真實;二是在不良資產轉讓市場價格繼續低迷的局面下,銀行在減少轉讓的同時,加大不良賬銷案存的清收,以時間換空間,實現特殊資產資產經營效益最大化。

今年4月底,興業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鄒積敏就在該行年度業績說明會現場算了一筆賬:去年該行賬銷案存貸款現金清收共57億元,對應的核銷後債權規模約71億元,這意味着覈銷後賬銷案存的現金清收率高達80%,且這還不包括再清收的收益;與此同時,去年該行不良貸款轉讓的回收率只有40%。

不過,也有上市城商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也提醒稱,與轉讓相比,不良貸款覈銷後轉賬銷案存耗用的核銷額度要更多。“這就需要用利潤支持,對銀行當期的利潤影響比較大,好在今年一季度銀行業績普遍不錯,留出了處置空間。”

責任編輯:賈振飛 20318643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