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从外在的形式,到内在的情感表达,都很能代表中国古典诗歌,李商隐其人又满足中国古代诗人的主要特性,所以说李商隐有资格代表中国古代诗人,并不是夸大其词。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绝大多数都是要与这种内在的情绪结合起来,才能让读者感受到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不了解古诗的艺术手法,不看懂诗人的情绪表达与诗句的内在联系,就无法理解古典诗歌之美。

中国古代诗人可谓是数不胜数,他们留下的经典作品更是浩如烟海,要想选出一人来代表中国古代诗人这一庞大的群体,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自古文人相轻,若是以才情和秉性而论,一个诗人想要完全“服众”,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直接从作品入手,先看看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诗的,究竟是哪一首?

中国古典诗歌的最佳代表

提起古诗就不得不提《诗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滥觞,《诗经》中的作品,虽然在形式上与后来最流行的五言七言体相差甚远,但其核心的艺术手法,却始终是古典诗歌创作的基础,不管诗词如何发展,赋比兴三大表现手法都没有改变过。

其中“比”和“兴”是有一些区别的,“比”是由心及物,就是说你的内心先有一种情绪,你就想借外物来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如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而“兴”则是由物及心,是说当你看到一种景物时,你的内心生发出一种感慨,外物在你的内心激发出一种情绪,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正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善用比兴,所以诗中的意象,绝大部分都是有隐含意义的,现在欣赏古人作品,讲究的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们要欣赏一首诗,就要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然后一层一层剥掉诗中意象的外衣,理解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绝大多数都是要与这种内在的情绪结合起来,才能让读者感受到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不了解古诗的艺术手法,不看懂诗人的情绪表达与诗句的内在联系,就无法理解古典诗歌之美。

但有一首诗却是个例外——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要选一首诗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那一定是这首《锦瑟》。清朝著名诗论家王士禛说“一篇《锦瑟》解人难”,千百年来这一首《锦瑟》,引起无数读者的慨叹赞美,但从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这首诗到底在表达些什么。

可是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读者并不需要准确了解这首诗的内蕴和隐含意义,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诗中哀婉缠绵的凄美,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再进一步将,只要稍有文化底蕴,抛开古诗的格律形式,仅从内容上欣赏,它也能让读者一看就明白,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

所以称这首诗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实在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从《锦瑟》看古代诗人的特性

《锦瑟》一诗在内容上,能给人直观的美的感受,主要是因为其所使用的意象群,都是凄美迷离的,所以整诗产生了一种朦胧美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意象来构筑意境的手法是非常普遍的,这对诗人的文采自然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诗人自身的秉性和追求。

中国古代诗人的特性之一,是家国天下、社稷江山的政治概念。古代读书人一开始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考取功名、建功立业,这是儒家学说“学而优则仕”的深远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但是官场是非常复杂的,充满各种尔虞我诈,并非有才学就能走得好这条路,所以出现了无数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即使如李白这样的豁达之人,也有《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仕宦之忧,杜甫更是至死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信仰,一生追求政治抱负。

古代诗人的特性之二,是情感的张驰力和敏锐度。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之分。

但实际上不论是由物及心还是由心及物,都要求诗人自身是对情感变化的察觉非常敏锐的人,而感情不够丰富、没有张驰力的人,更不会是一个好的诗人。

叶嘉莹先生说过,古典诗歌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对生命的感动和生发,我们今天可以从古代诗歌中获得感动,是因为其中确实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锦瑟》诗中,作者慨叹岁月流逝,追忆往昔,钱钟书先生说是“前尘回首,怅触万端,顾当年行乐之时,即已觉世事无常,持沙转烛,黯然于好梦易醒,盛筵必散。 ”

这万端的怅触之中,是否有功名未立之慨呢?在快乐的事情发生时,就已然在担心好梦易醒,情感之敏锐也自是不消多说的。

所以《锦瑟》诗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写出来的,但其中蕴含的种种情感,却是古代诗人大都拥有过或者感受过的。

李商隐究竟能否代表中国古代诗人?

李商隐一生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他虽然无心参与朝廷官员的派别之争,却一生都深陷牛、李党朋之争,一边是自己爱妻(也是亡妻)的父亲,一边是提拔自己的恩人。

李商隐无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所以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一直挣扎不得解脱。

李商隐虽然没做过什么大官,但是他其实是有很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其名篇《安定城楼》中“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二句,将这种政治抱负展现地淋漓尽致。

从这里来看,李商隐满足了古代诗人的第一个特性,即家国天下的政治概念。

李商隐的诗,一向有一种近乎绝望的悲观,个人身世背景的可怜,造成他异于常人的敏感,从这首《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我们可以简略分析其性格和诗作的关系。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首联写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不论是“东风”、“细雨”还是“芙蓉塘”和“轻雷”,都给人一种很美好的生发之情。

颔联写屋内金贵的香炉在燃香,屋外打水的井绳千缠百绕,就像少男少女的涌动的春心一样。

颈联用典,写贾氏之女喜欢韩寿的俊美,宓妃爱上了曹植的才华,这是写少男少女追求爱恋的热烈奔放。

但是尾联一转,说你千万不要动春心啊,不然这相思之情只会像燃烧的灯芯一般,一寸寸化为灰烬。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总是趋于悲观,但是这种极致的悲观,也只有感情极端细腻的人才能写出,至于对情感的准确表达,诗人中很少能与李商隐相比的,同样是想象力非常丰富的诗人,李贺的诗中所用的意象,就很难给人以情感上的感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李商隐的诗,不论爱恨是如何深刻,不论悲喜是如何强烈,从诗句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哀婉的美。

如其《春雨》一诗颔联“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二句,是说自己与那红楼之上的意中人(或指政治抱负)隔雨相望,却始终无法触及,只得独自举着油灯,在雨夜中黯然归去。

这本是十分悲伤的感情,但李商隐的诗句中,却用红楼来喻意中人,用珠箔来喻雨点,给人的感觉不是凄凉,而是凄美。

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一个“和”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讲究的是含蓄内敛,而外在表现上的美,更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文化形式的特点之一。

总结

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从外在的形式,到内在的情感表达,都很能代表中国古典诗歌,李商隐其人又满足中国古代诗人的主要特性,所以说李商隐有资格代表中国古代诗人,并不是夸大其词。

当然,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找到一个人完全囊括所有诗人的共性,只不过若是非要找一个人来代表中国古代诗人,也确实很难找到,比李商隐更合适的人选了。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李商隐诗歌作品的成就,能超越所有其他诗人,只是他的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确实是不容忽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