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我所有的小说,回头想一想有很多最初的灵感是来自于人物,来自生活中真正有的这个人物原型,这几个人本身就非常丰富,他本身的性格就非常复杂,他本身的经历就很传奇,这样的人物,像我上的上一部小说也是因为几个人物引起的,这部书是跟姑姑有关系。莫言:真正的姑姑身上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看到这一点,因为真正的姑姑跟小说的姑姑性格差别非常大。

《蛙》主要内容速读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整个故事叙述的缘起是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到我(蝌蚪)的故乡与当地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在结识了我的姑姑之后,杉谷义人鼓励当地文学爱好者以姑姑为素材写出感人的作品。受杉谷义人启发,我决定向法国作家萨特看齐,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创作一部话剧。我遵照杉谷义人的嘱咐,先以书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写给杉谷义人。

我的故乡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器官起名字,孩子长大后有的会改换雅一点的名字,但也有的不改。姑姑的名字叫万心,她父亲,我的大爷爷是胶东军区八路军地下医院的医生、革命烈士。

姑姑因为父亲的关系,曾和她的奶奶、母亲被驻扎在当地的日军司令关押在大牢里。新中国成立后,姑姑继承父业,经过新法接生培训,成为乡里的一名医生。姑姑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凡是见过她接生或是被她接生过的女人,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的手在孕妇肚皮上一摸,就会让孕妇感受到一种力量,并对她产生信心。从50年代初开始,姑姑接生过上万个孩子。姑姑用新法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陈鼻;我(蝌蚪)是姑姑接生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先出来一条,被姑姑拽着腿,像拔萝卜一样拔了出来。

五十年代,在国家经济发展繁荣时期,姑姑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跑遍了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庄的街道和胡同,接生了1600多名婴儿;并且在接生第1000个婴儿的日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轻时的姑姑谈过一个对象,是一个空军飞行员,一家人曾为此自豪无比。但后来这个空军飞行员驾机叛逃到了台湾,曾经风光一时的姑姑深受打击,并因此差点自杀。

到了六十年代初,刚刚经历过三年大饥饿的农村出现生育高潮,姑姑也忙碌起来,并成为高密东北乡远近闻名的妇婴名医。从1965年开始,急剧增长的人口导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

当上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的姑姑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全公社掀起轰轰烈烈的“男扎”行动。一些村民对政策不理解,到处闹事。一个叫王脚的被“男扎”后,说自己的神经被捅坏了;一个叫肖上唇的说自己的性功能被破坏了。

“文革”开始后,姑姑被当成“牛鬼蛇神”,受到批斗。有一次批斗大会在滞洪区的冰面上举行。倔强的姑姑因为不驯服,被打趴在批斗台上,一个纠察队员还用一只脚踩住她的背。

在批斗县委书记的时候,姑姑被拖起来与县委书记并排站着,脖子上还被女红卫兵挂了一只破鞋子。但姑姑昂着头,不肯屈服。后来,冰面因为承受不住那么多人,发出一声怪响,轰然塌裂,许多人落入了冰水中。

七十年代末,国家迎来了计划生育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姑姑身上的故事也更加多姿多彩,有感人肺腑的,有惊心动魄的,也有让人感慨万千的。一次为了动员一个生过三个女儿、怀了第四胎的女人去卫生院做人工流产,她被那个女人的丈夫打得头破血流;而那个女人则因为大出血而失去生命。

在部队立了三等功的我喜欢上了长着两条仙鹤般长腿的王仁美。举行婚礼的那天大雨倾盆,但王仁美一直嘻嘻哈哈的,表现出让人怜爱的性格。已经当上县政协常委的姑姑来参加婚礼,王仁美向姑姑要能生双胞胎的灵丹妙药,受到姑姑的严厉批评。

姑姑不仅教育王仁美,告诉她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而且提醒我,“你是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两年后,女儿出生。但不甘心只生一胎的王仁美后来又怀上了。

我从部队赶回来,发现王仁美之所以又怀上了,是因为她偷偷地找曾是我小学同学的袁腮把原来戴着的避孕环给取掉了。王仁美为了逃避做流产,藏在了自己的娘家。姑姑带着阵容庞大的计划生育工作队开进村里。

我的岳母骂姑姑是妖魔,村里不理解姑姑行为的人骂姑姑是土匪。但姑姑为了计划生育,还是想法把王仁美逼了出来。我所在部队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也来到我们村,和姑姑一起劝说王仁美理解国家政策。

深明大义的王仁美爽快地同意接受流产手术,却不幸因为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姑姑也因此被蝌蚪的岳母用剪刀刺在大腿上,但姑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当时,随着国家市场经济搞活,我的小学同学陈鼻成了村里有名的万元户;他的老婆,小侏儒王胆怀了第二胎。王胆一直躲藏着,直到临产的时候,乘着一张竹筏想逃到外地去生下腹中的胎儿。在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追逐后,姑姑的计划生育队在河上追上了逃跑的王胆。王胆羊水破裂,姑姑在竹筏上给她接生了一个女婴,但王胆却不幸死去。

王仁美不幸死后,姑姑做媒,我娶了姑姑的助手小狮子,但没再生育。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国家终于控制住了人口暴增的局面。我和小狮子也退休回到了故乡。

这时的故乡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走向城市化的巨变,高密东北乡胶河两岸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开发:花园、大小超市、盲人按摩院、美容院、商场、农贸市场、中美合资妇婴医院,等等大城市有的东西,在这里也都涌现出来。

我的小学同学袁腮开办了牛蛙养殖场;王胆的哥哥王肝成了泥塑艺人秦河的助手;姑姑也嫁给了另一老实巴交的泥塑艺人郝大手。王肝送给我一套《高密东北乡奇人系列》DVD。通过这张DVD,我了解了姑姑之所以嫁给郝大手的原因。

在姑姑被宣布退休的那天晚上,姑姑喝醉了,她摇摇晃晃地往回走,结果走到了一片洼地。在月光下,蛤蟆、青蛙呱呱地叫着。姑姑想逃离那些蛙叫声,但蛙声追逐着她;她一边嚎叫一边奔跑,最后遇上了郝大手。

退休之后,姑姑对生命,尤其是对婴儿和胎儿生命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晚年的姑姑对生命生发出了中国传统母亲式的大悲悯,并且表现出一个乡村医生对神秘生命的沉重思考。

她把想象中的那些她引流过的婴儿形象描述给丈夫——一个民间泥塑艺人,通过丈夫的手,捏成泥人,祈愿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的婴儿的歉疚。但与此同时,姑姑也用她那双善于接生的手参与着各种各样的接生。

在发生了巨变的故乡,我在一家名为堂吉诃德的餐馆遇到了落魄潦倒的陈鼻。当年英俊的陈鼻,如今头顶光秃,衣着古怪,装扮成了塞万提斯笔下的愁容骑士堂吉诃德,拿着话剧演员的强调,在餐馆里招徕客人;但是因为有酒瘾和烟瘾,还带着一条寸步不离的癞皮狗,所以并不讨人喜欢。

陈鼻的两个性情高洁的女儿——陈耳和陈眉——曾是高密东北乡最美丽的姐妹花,她们到南方一家毛绒玩具厂打工,结果在一场震惊全国的大火中,陈耳被烧成焦炭,陈眉烧毁了面容。种种变故使陈鼻变得有些疯疯癫癫,甚至想带着他的狗扑倒车轮下面寻死。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突飞猛进,一些超生的方式也“与时俱进”,越来越令人惊叹。在高密东北乡,袁腮以牛蛙养殖公司为幌子,组织了一批“代孕女”为那些想要生男孩的人代孕。

年逾五旬的小狮子耍花招把我的精液注入一个“代孕女”体内,并使其怀孕;而这个“代孕女”就是王胆在竹筏上给陈鼻生下了那个女儿,在南方那家毛绒玩具厂烧毁面容的陈眉。

我一下子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纠结中:五十五岁的我,糊里糊涂又要做父亲了;我想找出办法让怀孕数月的陈眉做药物引产,但我年轻时曾因此断送了妻子王仁美的性命,这是我心中最痛的地方,是我永难赎还的罪过;更何况,我和陈眉,这简直是乱伦啊。

但是,在跟一位老同学倾诉了这一切,并听了那位老同学的一番劝解后,我在心理上慢慢接受了现实;我甚至把陈眉所怀的孩子想象成王仁美曾经怀的那个在手术台上夭折婴儿的投胎转世,并以老来得子的喜悦迎来了儿子的诞生。

在叙述从五十年代到当下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作为小有名气剧作家的我,也为自己以姑姑一生为素材创作的话剧找到了灵感。当下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我要创作的剧本中的故事纠缠在一起,使我已经分不清剧本中哪里是纪实,哪里是虚构。

而且在与杉谷义人的通信交往中,我内心中的赎罪心理也日渐加重;我甚至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赎罪的方式。在寄给杉谷义人的剧本中,我把前面的叙述延伸到了如梦如幻的话剧舞台上。

这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在剧本中,生下孩子的陈眉因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处寻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闯进公安派出所去诉冤。

我一家子给代孕生的孩子“金娃”办满月宴席时,陈眉闯进来抢走“金娃”,跑进一个以民国时期县衙大堂为背景的电视戏剧片拍摄现场。经过“县长”一番颇具讽刺意味的断案后,“金娃”回到了小狮子的怀抱。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展开了内心的剖白:她经常回想起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过的孩子。

《蛙》经典语录、摘抄、好句子

1、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by莫言《蛙》

2、钱不花就是一张纸,花了才是钱。--by莫言《蛙》

3、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他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by莫言《蛙》

4、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by莫言《蛙》

5、这么多年来,我总结了一条经验,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推舟。李手说。--by莫言《蛙》

6、恋别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恋自己不需要,我想怎么爱我自己,就怎么爱我自己。--by莫言《蛙》

7、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by莫言《蛙》

8、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by莫言《蛙》

9、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显微镜下。--by莫言《蛙》

10、一个人并没有傻,但却得到了傻子的称号,那是他获得了巨大的自由。--by莫言《蛙》

11、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人都在关心你的事。你是不是以为人人都在盯着你?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烦心事,没人管你这档事儿。--by莫言《蛙》

12、某些地方炮火连天,尸横遍野;某些地方载歌载舞,酒绿灯红。这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by莫言《蛙》

13、一个自认为犯有罪过的人,总要想办法宽慰自己,就像您熟知的鲁迅小说《祝福》中那个捐门槛的祥林嫂,清醒的人,不要点破她的虚妄,给她一点希望,让她能够解脱,让她夜里不做噩梦,让她能够像个无罪感的人一样活下去。我顺从着她们,甚至也努力地去相信她们所相信的,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吧。尽管我知道那些有科学头脑的人会嘲笑我,那些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会批评我,甚至会有个别有觉悟的人会向有关方面控告我,但我也不想改变,为了这个孩子,为了姑姑和小狮子这两个从事过特殊工作的女人,我宁愿就这样愚昧下去。--by莫言《蛙》

14、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by莫言《蛙》

15、我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生来是干什么的?女人归根结底是为了生孩子而来。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by莫言《蛙》

16、其实,她说,蛙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她说: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模一样啊。--by莫言《蛙》

17、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by莫言《蛙》

18、农民们可以流动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或继承亿万家产的愿望。大概只有那些工资微博的小公务员,依然在遵守着“独生子女”政策,他们一是不敢拿饭碗冒险,二是负担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费用,即便让他们生二胎也不敢生。--by莫言《蛙》

19、好哥哥们,你们打死我,我要感谢你们。但你们不要吃青蛙......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不能吃的......青蛙体内有寄生虫......吃青蛙的人会变成白痴......--by莫言《蛙》

20、在我的印象中,姑姑胆大包天,这世界上似乎没有她怕的人,更没有她怕的事。但我和小狮子却亲眼看到她被一只青蛙吓得口吐白沫、昏厥倒地的情景。--by莫言《蛙》

21、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岳母跳出来说,这些年来,她糟蹋了多少性命啊?他的双手上沾满了鲜血,他死后要被阎王爷千刀万剐!--by莫言《蛙》

22、只要出了“祸门”,就是一条生命,他必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合法的公民,并享受这个国家给予儿童的一切福利和权力,如果有麻烦,那是归我们这些让他出世的人来承担的,我们给与他的,除了爱,没有别的。--by莫言《蛙》

23、穷人是破罐子破摔,富人手捧着她们的富贵,像捧着一件价值连城的青花瓷器。--by莫言《蛙》

24、姑姑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陈鼻。为此姑姑曾表示过遗憾。她说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本应该是革命的后代,没想到却接生了一个地主的狗崽子。但当时为了打开局面,为了革掉旧法接生的命,姑姑没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姑姑得到艾莲即将生产的消息,骑着那时还很罕见的自行车,背着药箱子,飞一般窜回来。从乡卫生所到我们村十里路,姑姑只用了十分钟。当时村支书袁脸的老婆正在胶河边洗衣裳,她亲眼看到姑姑从那座狭窄的小石桥上飞驰而过...--by莫言《蛙》

25、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by莫言《蛙》

26、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懦夫可以成为勇士,强盗可以干出善行,即便是吝啬得一毛不拔者,也可能一掷千金。--by莫言《蛙》

27、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by莫言《蛙》

28、一个人可以改变说话的腔调,但他无法改变下意识地打出的喷嚏的声音。一个人可以将他的单眼皮改成双眼皮,但无论多么高明的手术也无法改变他的眼神。--by莫言《蛙》

29、清醒的人,不要点破她的虚妄,给她一点希望,让她能够解脱,让她夜里不做噩梦,让她能够像个无罪感的人一样活下去。--by莫言《蛙》

30、送姑姑英纳格手表的人,是一个空军飞行员。那个年代的空军飞行员啊!听到这个消息后,哥哥姐姐像青蛙一样哇哇叫,我在地上翻筋斗。--by莫言《蛙》

31、我端详着这只巨蛙,心生敬畏。只见它脊背又黑,嘴巴碧绿,眼圈金黄,身上布满藻菜般的花纹和凸起的瘤点。那两只突出的大眼睛,视线阴沉,似乎在向我传达着远古的信息。--by莫言《蛙》

32、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一个携带着自己基因的生命诞生,他的诞生,是你的生命的延续。--by莫言《蛙》

33、我的犹豫、彷徨、被刺、被打、被辱骂、被追杀,都成为必要的过程,就像唐三藏取经路上所经受的八十一难。不遭苦难,如何修成正果;不经苦难,如何顿悟人生。--by莫言《蛙》

34、我永远记不住名牌的名字,其实是一种心理抵抗,是一种下等人对上等人的仇视、嫉妒心理的曲折表现。就像我用馒头贬低面包一样,就行我用豆瓣酱贬低奶酪一样。--by莫言《蛙》

35、秦河对姑姑的痴恋也是一种病,他在姑姑嫁给郝大手后,既没有投河也没有上吊,而是将痛苦转化为艺术,一个卓越的民间艺术家由此产生,仿佛从泥巴里跳出一个赤子。--by莫言《蛙》

36、他人有罪,我亦有罪--by莫言《蛙》

37、姑姑捧着泥娃娃,先是远看,后是近看,远远近近地看过,慈祥的表情在她脸上漾开。“对,就是这个样子,就是他。”姑姑突然转变了口气,直接对着那泥娃娃说话:“就是你,你这个小精灵鬼,你这个小讨债鬼,姑奶奶毁掉的两千八百个孩子里,就缺你了,就来了,就齐了。”--by莫言《蛙》

38、在他们中间,是那袖珍女人王胆,她左手揽着将脸藏在她腋窝里的陈耳,右手捂着球状肚腹。在木棍击打声中,浪潮澎湃声中,间或响起她尖厉的叫声:姑姑,您高抬贵手,放我们一条生路吧!--by莫言《蛙》

39、她十分狂热,对曾经保护过她的老院长毫不客气,对这黄秋雅,那更是残酷无情。她其实是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就像一个走夜路的人,之所以高声歌唱,是因为心中惧怕。--by莫言《蛙》

40、对于烧伤病人来说,精神上的痛苦也许比肉体上的痛苦更难忍受,当他们第一次在镜子里见到自己被毁坏的面容后,那种强烈的刺激和巨大的痛苦是难以承受的。这些人,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活下去。--by莫言《蛙》

采访实录:莫言谈《蛙》

《蛙》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作者是莫言。在小说刚出版的时候,莫言老师在新浪做过一期关于《蛙》的专访:

主持人:今天莫言老师带来他的新作,不知道我们的网友有没有读过,最近才刚刚上市。

莫言老师,有些记者读到您的试读本的时候,有一个腰封介绍,您有这样一句话,“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后来我发现我那天买到这本书,就是一个简单的封皮,什么都没有,气势磅礴的话也去掉了,是您的意思?

莫言:原来他们做试读本的时候,做了一个很夸张的腰封,说伟大的小说像什么,实际上是我2006年写完这个书的初稿之后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我对长篇小说的理解。他们用来做这本书的腰封有点不合适。

主持人:这本书挺低调的。

莫言:另外,过分夸张的语言一向是我反对的,多年前我的书后面也印了很多夸张的语言,也印了很多包括国外作家给我非常高度的评价,我自己看了也不舒服,没有必要用这样的语言,相信读者的判断力,应该相信真正的好书是通过口口相传的,读者的口口相传比任何广告都更加有力。建议出版社拿掉腰封。

主持人:直接用作品说话。

莫言:对,对,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要靠不负责任的夸张的宣传,让读者买书回家看,我希望读者买书是另外一个读者告诉他这本书非常好,一定要买来看。

主持人:您一定特别反对,您买书的时候也会看这些腰封吗?前段时间特别好玩,有一个人组织了一个叫“恨腰封”的东西,很有意思。

莫言:中国小说出现腰封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过去更多是在国外的小说上看到腰封这种宣传的式,好的腰封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可以提示内容,引起读者的注意,但是后来越来越远,越来越过分就走向反面。

主持人:说说您这本书,是用了10余年的时间构思,但是用了几年时间书写,其中还三易其稿,为什么这么难产?

莫言:这本书什么时候写很难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从我睁开眼睛看到这个小说的原型姑姑起,这本小说已经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我童年时期一直经常看到小说姑姑这个原型,80年代开始拿起笔来写小说,走上文坛的时候我也认识到迟早有一天我会把姑姑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到小说里去,一直在拖,后来拖到2002年我写了第一稿,把第一稿放弃,一直放到了2007年重新开始写,2007年、2008年开始写,今年上半年终于写完。

主持人:我知道这是一部小说,但是很多回忆是以前的,您跟姑姑相处多长时间?

莫言:我所有的小说,回头想一想有很多最初的灵感是来自于人物,来自生活中真正有的这个人物原型,这几个人本身就非常丰富,他本身的性格就非常复杂,他本身的经历就很传奇,这样的人物,像我上的上一部小说也是因为几个人物引起的,这部书是跟姑姑有关系。我真正的姑姑和小说里的姑姑差别很大,她们有一点相似的是,真正的姑姑也是从50年代开始从事妇科医生的工作,一直到她80年代末退休。

退休之后依然还有很多妇女抱着孩子找她看病,因为她不仅是一个妇科医生,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儿科医生,乡下的医生都是万金油似的,姑姑在乡下是地位非常高的人物。夸张的说,她自己说经过她的手接生到人间的孩子不下一万人,因为高密县有将近20个村庄,50多年的从医生涯,每年生几百个孩子,到了晚年,她带着徒弟、学生一块儿接生。她自己说经她的手接生一万个孩子的话并不夸张,几十年来。

这样一个人,能够经过她的手把一万多个婴儿接到人间来,这么一个人物,她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丰富的书。写到她这个外科医生,自然不能避免在中国60年来生育的历史上,尤其是涉及到计划生育问题几起几落,姑姑作为一个妇科医生都是亲历者。她同时也给很多妇女做过人工的流产手术。我就感觉到这个人到了晚年,一定心里边是很痛苦、很矛盾的。

主持人:说到这儿我就要问您,我一直在想,是您看到了比如真实中的姑姑她的忏悔之意,还是您出于小说的需要,对于从您的角度来杜撰或者描写了姑姑的忏悔?

莫言:真正的姑姑身上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看到这一点,因为真正的姑姑跟小说的姑姑性格差别非常大。首先她们的出身不一样,小说中的姑姑是八路军院长的女儿,革命烈士的女儿,根红苗正,响当当的出身。而生活中的姑姑是地主的女儿,我大爷爷是一个地主,所以这两个出身两重天,完全是两种待遇。真正的姑姑即便是在计划生育执行最严格的时候,也没有像小说中的姑姑那么坚定不移的贯彻政策,而是在悄悄的帮了很多妇女。

有些人心脏病并不是特别严重,我姑姑就说她心脏病特别严重,不能做手术。小说中的姑姑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当然没有生育。但是生活中的姑姑子孙满堂。这两个人经历是相似的,职业是相同的,威信这一部分是相似的,但是其它部分都不一样,基本上都是我的虚构、我的想象,是我在姑姑这个原型基础上虚构出来的人物。

主持人:您在写小说的过程中,除了姑姑之外这个人物,有没有接触类似姑姑这样的人?

莫言:我接触了很多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当时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个妇女主任,每个公社里都有计划生育小组、组员、组长,都接触过。当然这些人我们实事求是的说,很多人并不愿意干这份工作,他们希望可以干别的工作,因为它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而老百姓在生育问题上,观念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再加上农村具体的经济实际情况,所以,在农村推行一胎制是很困难的。因为涉及到很多具体问题。别的工作都很难做,在农村做工作什么工作都很难做,最难做的大概就是计划生育工作。

主持人:这本书里谈到计划生育,其实也涉及到挺敏感的一些事情,当时你有没有担心?

莫言:我想我作为一个作家,首先打动我的是姑姑这个人物原型,是她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而我也想到了,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最根本的任务并不是要用自己的小说来再现一个事件,而是借这个事件塑造一个人物。

我个人阅读一部小说,最后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并不是这个历史背景和这个历史事件,而是在这个事件当中所凸现出来的令人难以忘记的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读鲁迅也好,我们记住了阿Q;我们读包法利夫人,我记住了包法利夫人,小说历史背景很快就会陈旧,小说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很快也会变成陈旧的东西,人物是万古长青的。

我根本目的是写小说中姑姑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在我本人过去小说中没有出现过的。如果能够在我所阅读的范围之内没有读到过的人物形象,我应该更加高兴。事件尽管敏感,但是我没有把再现事件作为我的目的,因为这个事件矛盾越尖锐,对抗越激烈,越是复杂、越是敏感,人性表现得越是充分。

在这样的事件、环境里,就是对这个人物一种灵魂的考验,或者我设置了一个人类灵魂的实验室,用这种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环境设置了这么一个实验室,把我的人物放进去考验他,然后看看他的内心,看看他的灵魂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主持人:与其说写了60年跌宕起伏的中国计划生育史,不如说您直面、指向了人物的内心。

莫言:主要还是要写人的内心深处在所谓的罪与非罪之间,所谓的功与过之间自己灵魂的搏斗,这个事件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来由。

主持人:在这个书里您也说到了这么一段,其实您剖析的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卑微的灵魂,这种卑微是什么?

莫言:小说里的姑姑当然也可以算做一个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知识分子50多年来走过的路程实际上也是可以跟其它领域的知识分子进行类比。刚开始是坚定不移、阳光明媚、兴高采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政治事件,使每个人都几起几落,使每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当中,他自己就产生了很多对自己的过去对社会的一些怀疑,姑姑这个人物也是这样。

她之所以刚开始是那么阳光,后来慢慢变得越来越阴沉,变得越来越暴力,实际上是跟这个社会对她的影响分不开的。姑姑在80年代初70年代末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反复具有强迫症的表现,是她生怕被甩到社会的群体之外,她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来感恩戴德。姑姑所有的行为都跟中国5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相吻合。

另外,之所以说卑微的灵魂,是小说里的另外一个人物“蝌蚪”来讲的。蝌蚪身上是不是有我个人的影子呢?我毫不避讳的说确确实实有我的影子。第一,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参加了军队,在军队里受到了教育,在军队里被提升了干部。这些经历我跟小说里的蝌蚪都是相似的。但是蝌蚪身上后来表现出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光明正大的很多理由,但实际上是隐藏了他很多卑微的想法,很多私心杂念。看起来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什么政府的号召。

主持人:王仁美的死对他来讲是最大的忏悔。

莫言:他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用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了他个人的私心杂念,他怕被剥夺了军官的地位,他怕被重新赶回农村老家去劳动。所以,他用这样的方式。最后当然他看到他的妻子和他、她腹中的孩子因为事故死在手术台上,这是他一生当中灵魂深处最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他回到农村定居接近晚年,也是他在不断的反省自己,不断陷入到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谴责当中去。

当他得知最不幸的姑娘陈梅又替他代孕了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心里也是非常痛苦的。一方面如果他让这个孩子存在,他就势必背上沉重的道德的压力,道德的重担,很多人会谴责他,社会也不能容忍他。如果他把这个孩子,让陈梅终止妊娠,他会重新想起当年王仁美的悲剧。最后他还是下定决心,要让那个孩子生出来。

似乎这可以看作是他的赎罪行为,但是这个行为本身又导致了更深重的罪孽。孩子生出来,但是被他们剥夺了,结果陈梅陷入到一种疯狂状态中。最大的痛苦,对一个女人来讲,莫过于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别人抢去,而且得不到承认,永远不得想见。蝌蚪最后所谓赎罪的行为本身制造的又是一场不幸的罪过。

蝌蚪这个人当然不能算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也应该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受的教育,他所从事的工作,应该也可以划为广义的知识分子范围之内了。这一代人身伤所体现出来的自私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通病,每个人都比小说中的蝌蚪好到哪儿去。我对小说中蝌蚪毫不留情剖析,就是对自己的剖析,我没有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形象,我把自己心里很多卑微的想法或者阴暗的想法全部袒露出来。

主持人:所以你说写作很多年,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是把自己当成罪人来写。

莫言:我写小说将近30年来,刚开始所谓把好人当坏人写也好,把坏人当好人写也好,实际上是对我们过去极左路线文艺观念的拨乱反正,那个时候,如果年龄稍微大一点,看一下当时的作品也知道,当时是把好人塑造得完美无缺,把坏人塑造得一无是处,这是所谓现实主义最不现实、最不真实。80年代开始写革命历史小说,写红高粱作品,实际上完成的工作是坏人身上的优点我们绝不回避,好人身上的缺点我们也毫不留情,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主持人:莫言老师,因为现在是一个直播,现在很多网友问您好的同时。有一个叫做“李明诚”的网友给您留下这样一段话:听莫言老师的访谈比看您的书感觉都要好,因为访谈很亲切,说了很多真话,而小说里描写的人物太极端,也太孤僻。

莫言:人讲话跟写小说是两种思维状态,讲话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深思熟虑,随口而出,也不可能说一句话考虑三分钟,把时间都浪费了。

写小说写的过程当中已经字斟句酌,写出来还要反复修改,有时因为艺术的需要也不能太直露。你要塑造人物,有时人物是虚伪的,你让他满口实话这个人物就不对。但是真正的如果要看出我想表达的东西,还是要看小说,我在访谈当中很多话未必能够马上说出来,但是小说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我想说的话曲曲折折表现出来。

主持人:而且小说能说很多话,想说很多角色。

莫言:第一,这部小说是一部低调的小说,和过去红高粱时代语言的张扬、情绪的张扬的小说有很大区别,我把调门降到很低,用一种很克制的基调来写。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莫言:越是内心矛盾澎湃,冲突最激烈的小说,应该形成一种反差,越是内心深处波澜四起的时候,越是应该压低了调门慢慢说、慢慢写、平静地写。这部小说我认为是用一种很极致的方式来讲述。

另外,这部小说也应该是关系到我们30年代影响了千家万户、影响了千百万人的一件大事。这个小说里尽管把写姑姑这个人作为我第一的追求,但是他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这个影响了千百万人们的问题。而且中国社会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农民跟土地的关系问题,我在我上一部小说《生死疲劳》里已经进行了探讨。

另外一个就是人本身的再生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老讲中国的基本国策,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人口才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写这部小说不排除我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思考。比如说我们现在要研究中国社会,研究中国问题,如果把中国的人口问题,把中国近30年来计划生育的问题回避掉,你的研究是无的放矢,是很难切中要害的。

主持人:身在其中。

莫言:对,所以我想这部小说应该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因为即便是那些80后出生的孩子,读了以后也不可能无动于衷。除非你不是一个中国人。

主持人:您觉得触动80后的孩子,比如说像郭敬明,这次您在上海的新书发布会他也去了,这本书里能触动80后、90后的孩子是什么?

莫言:首先他们过去对人口的生育问题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人的刻骨经历和认识,他们不了解看似一个普普通通的生育问题,曾经在我们的历史上引起过那么滔天的波浪,曾经经历过这么样曲折的道路,曾经产生这么多令人灵魂震颤的故事。所以是写人的、写人心的。80后尽管跟我们的认识、看法不一样,尽管他们的很多观念比我们超前,但是我想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感情,我们是可以交流的。

90后、80后跟50后、60后难道在人类的基本感情上,喜怒哀乐这方面就没有共同点了吗?基本上是共同的。甚至可以夸张地说,为什么中国的文学可以让西方的读者阅读,或者是西方的读者能够打动中国读者的心,两个国家、两个世界的环境都不一样,年龄都不一样,我们现在看托尔斯泰一百多年前的小说,现在依然还可以让我们感动。就是说人的基本感情的东西还是相通的,我作为一个50后的老作家,我写的小说,只要涉及到人类的基本感情,而且符合感情推演的逻辑,80后、90后看了不可能无动于衷。

除非你不懂得人的感情,除非你拒绝理解人的感情,除非你跟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一样,那么你对这本小说是无关紧要的,那么说这本小说是无人关心的,这个我同意。但如果你是一个正常的人,尤其是是一个正常的中国人,如果你认真从头到尾把这本小说读一遍,如果你觉得毫无一点点让你震颤的地方,那么你这个人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主持人:莫言老师,因为您小说的叙述方式,前四部分是以书信的方式,蝌蚪向杉谷义人先生的书信。以书信的方式书写,是不是跟您之前跟大江健三郎的交往有一定的关系?

莫言:毫不避讳的说,之所以决定书信体的结构,刚开始是跟大江健三郎没有关系的,因为我刚开始的结构第一稿的时候就是写一个剧作家我坐在剧场里边观看舞台上正在上演我的话剧《蛙》,然后我在看戏的过程中不断回忆联想,在幕间休息的时候不断接受记者的采访,而且不断接到故乡人的电话,是用三种字体,写得很乱,到后来我自己都被结构搞乱了。既然我要讲这么一个故事,就没有必要如此繁复杂乱的结构来讲,我就放下了,先写书。

当我06年重新拿起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想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书信体,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书信体,我们读的很多小说也是书信体,因为剪起来非常方便。要写姑姑50多年的经历、一生,如果按照编年体写法写得非常漫长,用书信体非常自由,想要这一段就要这一段,可以一会儿是历史,一忽儿是现实,一会儿可以到天南,一会儿可以到塞北。

这就跟大江健三郎联系起来了,确定了用书信体写的时候,这封信到底写给谁?我可以写给一个中国人,可以虚构我的一个朋友,也可以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说句难听的话我可以写上帝。但为什么选择了日本人?这就想起2002年的春节期间,日本的NHK电视台去高密拍摄一个有关于我的电视片,邀请大江健三郎作为嘉宾,在高密拍摄期间,大江健三郎确实问到过你的下一部小说有可能写什么,我说我的小一部小说很可能以我的一个姑姑作为人物原型,写一个乡村妇科医生的故事。

大江健三郎先生听了之后很感兴趣,说你的姑姑现在还在乡下吗?我说是。在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就带他拜访了我这位姑姑。他跟我的姑姑交谈了很长时间,当然通过翻译,我的姑姑讲话也是高声大嗓,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后来的几次在中国的演讲当中也提到过莫言的姨妈,他把姑姑弄成了姨妈,说他的脑海里经常出现我的姨妈的形象。

有了跟大江健三郎先生这一段真实的经历,我当时就想是不是可以写给一个日本作家?但是我生怕别人攻击我。因为大江健三郎先生表扬过我很多次,尽管我不断的解释。假如我写给大江健三郎,会招致许许多多讥讽之声、讽刺之声,没有必要。但是我想还是写给一个日本人比较恰当,因为小说里边的构思,姑姑和她的母亲曾经被日军司令抓到过平度城里去。所以我写给一个日本作家,这个日本作家的父亲恰好就是当年日军驻扎在平度城的日军司令,就是杉谷义人的父亲,把我姑姑抓到平度城里去,这样就建立起一种联系。

然后我的小说里讲到杉谷义人当得知自己的父亲就是把姑姑抓到日本军营里进行监禁拷打的人的时候,他是为他父亲主动承担了历史的罪责,他替父亲谢罪,向小说里姑姑的家族谢罪,也向高密县的人民谢罪。像小说里的杉谷义人这么一个跟他父亲的罪恶毫无关系的人,都能够勇敢的担当起历史的责任,替他的父辈来忏悔、来谢罪,跟小说里人物后来的忏悔和谢罪形成了一种互调的关系。

当然你不能说这就是莫言写给大江健三郎的五封信,不是,其实你读完这本书会发现我不是把信写给大江健三郎,我也不是把我的话写给大江健三郎听,我要说给我的读者听。首先说给我的中国读者听,说给我的高密县的父老乡亲听,说给那些关心中国人这30年来的生活,说给那些热爱生命的,说给那些具有同情心,具有一点点对生命被无端的毁灭,具有同情和悲悯之心的人听的。也可以看作是我的自言自语。通信的对象本来就是虚构的。

我看到有的人说这是我借这本书向西方献媚,向大江健三郎怎么样,我对这些批评不以为然。首先我劝他们认真的看看这本书,然后再做评价。看看这本书出自公心,把心眼摆正,然后再来评价。

主持人:书里面塑造了很多人物,我一会儿要提到这个人物可能并不是很特别,但是对他的描写也很有意思,对姑姑影响也挺大的,就是王小倜。

莫言:王小倜在第一稿里是一个浙江的牙医,60年代的时候他在那个地方开了一个牙医店,非常英俊的小伙子,第一稿里这个小伙子和姑姑建立恋爱关系,后来被公社的人制造了一一起冤案,把牙医活活打死。

主持人:后来为什么改成飞行员。

莫言:后来我觉得这个人物时代性不强,而且那个时候的牙医有悖历史真实。60年代一个外地的浙江牙医不可能跑到山东高密县开牙医诊所,大概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能发生的事情。第二稿我就改成一个飞行员。为什么写这么一个飞行员?也跟我从小本人的对飞行员无限的崇拜有关系。在真实的高密县城西侧就有空军的机场,而且机场里的飞机经常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在我们村子上空进行演练,有关飞行员演练也传来很多神话。

前面有一个叫胶县的县城也有一个机场,而且机场里确实曾经有飞行员驾机跑到台湾去,引起很大很大反响。首先我对高密机场和胶县机场,在我们村庄上空飞来飞去的飞机充满神圣,对飞行员的职业充满崇拜感,设置这样一个人物具有历史感。这个历史感就在于当年大陆的一个飞行员飞到台湾去是可以得5000两乃至8000两黄金,台湾的飞行员飞到大陆来,也会受到很好很好的待遇。曾几何时两岸的关系慢慢的缓解了,当年这些严肃的掉脑袋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一些历史的沉寂。

而且设置这么一个人物,最能够让姑姑的命运产生巨大转折。因此,在60年代国民党,台湾的蒋介石天天叫嚣要推翻大陆,我们那里又处在沿海地区,我们那个地方又经常有台湾的传单空飘过来,降落下来,经常有学校的学生捡到空飘来的传单交给老师,交给公社,展开不断的教育。而且经常说哪个地方晚上打炮弹。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假如姑姑的一个对象竟然是叛逃到台湾的一个我军的飞行员,我想姑姑的命运基本上一下子会产生天上地下般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逆转。这为塑造姑姑的性格会发生很大的作用。而且也是这个小说的故事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否则姑姑跟另外一个医生,黄医生的矛盾,也会计划到那种程度。否则姑姑的一生也可能是非常圆满的。正因为有了飞行员的故事,导致姑姑一生未婚,然后接下来她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这个情况,一直到晚年变成了一个性格喜怒无常,讲话阴阳怪气的人。

网友:当下中国文学,很多作家的取材都是过去的取材,而漠视了当下的现实,莫言老师有没有这个感觉?您怎么看待中国文学的现状?

莫言: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记忆,文学家应该都是把历史作为自己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哪个作家写的作品都是过去的记忆,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你不能说我写了历史记忆,写了乡村记忆,你就认为我的小说跟当下没有联系。文学毕竟不是一种新闻报道式对生活直观的反映,文学需要作家在脑子里反复构思、反复沉淀,用这样的方式塑造出人物,不管是写现实还是历史,只要把人物写好就是好作品。哪怕今天写了昨天发生的事情,如果仅仅变成事件的记录者,不需要作家来承担,很多记者都完成得比我们好得多。

当然小说不能够回避现实生活,作家也不能一头扎到所谓的象牙塔里对当下外边的生活不闻不问。我们的窗户外边发生各种各样生活的变化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就拿《蛙》为例,尽管我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写起,但是它的历史发展沿革一直写到现在。我写到蝌蚪跟陈梅这个小孩出生的时候,已经到了2008年了。而我的小说里,后来高密县也已经变成一个城市,两边都是各种各样的别墅和小区,各种各样豪华的体育场,建起了斜拉大型钢桥。

当然我们在大兴土木建设辉煌的现代化建筑的时候,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大兴土木建设娘娘庙,重塑娘娘金身。先进和落后的东西同时发展,当然我们把宣扬娘娘庙的东西当做传统文化来建设。你不能说我这个小说从50年代开始写起就说我写的全是历史记忆,没有写到现实,要写现实也不能断裂。

主持人:刚才这位网友的意思并不是针对您的作品而言,可能是觉得当代很多人都愿意回头看、回头写。

莫言:也没有办法,人总是喜欢回忆,尤其是作家这个职业更是把回忆当做一种自己最好的思维活动。拿起笔来,思维不知不觉跑到过去去。即便我看到眼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让我变成一种创作的冲动,往往是激发了我对过去类似生活的一段记忆。假如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激活了自己当年自己亲历的一件事情,马上就能构思成一部小说。

当然也不绝对,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写当下的生活,到网上看一看,网上成千上万部的小说都是写发生在办公室里的故事。

主持人:您平常上网读书吗?

莫言:我读过。

主持人:也会读年轻人比如80后、70后的书。

莫言:我读过,比如办公室来了漂亮的同事,玄幻小说、创业小说、盗墓小说,我都读过。

主持人:郭敬明的小说你读过吗?

莫言:读过《幻城》。

主持人:韩寒呢?

莫言:《三重门》我都读过。

主持人:丁天呢?

莫言:他不算是80后的作者,他的作品我读过。

主持人:您在146页,2004年蝌蚪给杉谷义人先生写过一句话,他说他想回到乡村,因为那里或许离文学更近。这是不是您心里的一种写照?

莫言:蝌蚪身上确实有很多我个人的影子,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心里的想法。这种想法很偏激,文学哪里都有,未必回到乡下去文学就离你近。在都市的高楼大厦写字楼里照样产生文学,这是写蝌蚪一个人的感受,跟他的出生和经历有关系。假如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上海大城市里的人,有很多作品的文学灵感也是产生于的北京、豪华的大厦里。

主持人:目前您的文学灵感主要来自于哪里?

莫言:我的文学灵感主要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当中能够激发我历史记忆的一些素材。另外是来自于我头脑中留存下来跟青少年有关的许许多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是很多灵感的源头。

主持人:好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得跟所有的网友说声再见了。

莫言:各位网友,非常感谢你们,浪费这么多时间。

主持人:非常感谢莫言老师,也邀请我们所有今天在场的朋友,如果还没有读到这本书可以去读一读。谢谢,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