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我所有的小說,回頭想一想有很多最初的靈感是來自於人物,來自生活中真正有的這個人物原型,這幾個人本身就非常豐富,他本身的性格就非常複雜,他本身的經歷就很傳奇,這樣的人物,像我上的上一部小說也是因爲幾個人物引起的,這部書是跟姑姑有關係。莫言:真正的姑姑身上我並沒有特別明確看到這一點,因爲真正的姑姑跟小說的姑姑性格差別非常大。

《蛙》主要內容速讀

《蛙》是莫言醞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與他的其他重要長篇作品,如《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等相比,《蛙》延續了這些作品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着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爲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形象描述國家爲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並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複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爲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說結構新穎而縝密,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信構成。前四封信附有關於當了50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的長篇敘事,當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則附有一部關於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話劇。因此,這是一部將書信、小說敘事和話劇巧妙地融合雜揉爲一體、拓寬了小說藝術表現空間的作品;是莫言創作中的又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藝術嘗試。

整個故事敘述的緣起是日本作家杉谷義人到我(蝌蚪)的故鄉與當地文學愛好者暢談文學。在結識了我的姑姑之後,杉谷義人鼓勵當地文學愛好者以姑姑爲素材寫出感人的作品。受杉谷義人啓發,我決定向法國作家薩特看齊,以姑姑的一生爲素材創作一部話劇。我遵照杉谷義人的囑咐,先以書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寫給杉谷義人。

我的故鄉有一個古老的風氣,生下孩子,好以身體的某個部位或器官起名字,孩子長大後有的會改換雅一點的名字,但也有的不改。姑姑的名字叫萬心,她父親,我的大爺爺是膠東軍區八路軍地下醫院的醫生、革命烈士。

姑姑因爲父親的關係,曾和她的奶奶、母親被駐紮在當地的日軍司令關押在大牢裏。新中國成立後,姑姑繼承父業,經過新法接生培訓,成爲鄉里的一名醫生。姑姑是天才的婦產科醫生,凡是見過她接生或是被她接生過的女人,都對她佩服得五體投地。

她的手在孕婦肚皮上一摸,就會讓孕婦感受到一種力量,並對她產生信心。從50年代初開始,姑姑接生過上萬個孩子。姑姑用新法接生的第一個孩子是陳鼻;我(蝌蚪)是姑姑接生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時先出來一條,被姑姑拽着腿,像拔蘿蔔一樣拔了出來。

五十年代,在國家經濟發展繁榮時期,姑姑騎着自行車,風雨無阻地跑遍了高密東北鄉十八個村莊的街道和衚衕,接生了1600多名嬰兒;並且在接生第1000個嬰兒的日子,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年輕時的姑姑談過一個對象,是一個空軍飛行員,一家人曾爲此自豪無比。但後來這個空軍飛行員駕機叛逃到了臺灣,曾經風光一時的姑姑深受打擊,並因此差點自殺。

到了六十年代初,剛剛經歷過三年大飢餓的農村出現生育高潮,姑姑也忙碌起來,併成爲高密東北鄉遠近聞名的婦嬰名醫。從1965年開始,急劇增長的人口導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計劃生育高潮。

當上公社衛生院婦產科主任的姑姑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在全公社掀起轟轟烈烈的“男扎”行動。一些村民對政策不理解,到處鬧事。一個叫王腳的被“男扎”後,說自己的神經被捅壞了;一個叫肖上脣的說自己的性功能被破壞了。

“文革”開始後,姑姑被當成“牛鬼蛇神”,受到批鬥。有一次批鬥大會在滯洪區的冰面上舉行。倔強的姑姑因爲不馴服,被打趴在批鬥臺上,一個糾察隊員還用一隻腳踩住她的背。

在批鬥縣委書記的時候,姑姑被拖起來與縣委書記並排站着,脖子上還被女紅衛兵掛了一隻破鞋子。但姑姑昂着頭,不肯屈服。後來,冰面因爲承受不住那麼多人,發出一聲怪響,轟然塌裂,許多人落入了冰水中。

七十年代末,國家迎來了計劃生育的第二個高潮,發生在姑姑身上的故事也更加多姿多彩,有感人肺腑的,有驚心動魄的,也有讓人感慨萬千的。一次爲了動員一個生過三個女兒、懷了第四胎的女人去衛生院做人工流產,她被那個女人的丈夫打得頭破血流;而那個女人則因爲大出血而失去生命。

在部隊立了三等功的我喜歡上了長着兩條仙鶴般長腿的王仁美。舉行婚禮的那天大雨傾盆,但王仁美一直嘻嘻哈哈的,表現出讓人憐愛的性格。已經當上縣政協常委的姑姑來參加婚禮,王仁美向姑姑要能生雙胞胎的靈丹妙藥,受到姑姑的嚴厲批評。

姑姑不僅教育王仁美,告訴她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而且提醒我,“你是共產黨員,革命軍人,一定要起模範帶頭作用”。兩年後,女兒出生。但不甘心只生一胎的王仁美后來又懷上了。

我從部隊趕回來,發現王仁美之所以又懷上了,是因爲她偷偷地找曾是我小學同學的袁腮把原來戴着的避孕環給取掉了。王仁美爲了逃避做流產,藏在了自己的孃家。姑姑帶着陣容龐大的計劃生育工作隊開進村裏。

我的岳母罵姑姑是妖魔,村裏不理解姑姑行爲的人罵姑姑是土匪。但姑姑爲了計劃生育,還是想法把王仁美逼了出來。我所在部隊的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也來到我們村,和姑姑一起勸說王仁美理解國家政策。

深明大義的王仁美爽快地同意接受流產手術,卻不幸因爲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姑姑也因此被蝌蚪的岳母用剪刀刺在大腿上,但姑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決心絲毫沒有動搖。

當時,隨着國家市場經濟搞活,我的小學同學陳鼻成了村裏有名的萬元戶;他的老婆,小侏儒王膽懷了第二胎。王膽一直躲藏着,直到臨產的時候,乘着一張竹筏想逃到外地去生下腹中的胎兒。在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追逐後,姑姑的計劃生育隊在河上追上了逃跑的王膽。王膽羊水破裂,姑姑在竹筏上給她接生了一個女嬰,但王膽卻不幸死去。

王仁美不幸死後,姑姑做媒,我娶了姑姑的助手小獅子,但沒再生育。歲月匆匆,時光荏苒。經過二十多年的計劃生育,國家終於控制住了人口暴增的局面。我和小獅子也退休回到了故鄉。

這時的故鄉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走向城市化的鉅變,高密東北鄉膠河兩岸正在進行着前所未有的大開發:花園、大小超市、盲人按摩院、美容院、商場、農貿市場、中美合資婦嬰醫院,等等大城市有的東西,在這裏也都湧現出來。

我的小學同學袁腮開辦了牛蛙養殖場;王膽的哥哥王肝成了泥塑藝人秦河的助手;姑姑也嫁給了另一老實巴交的泥塑藝人郝大手。王肝送給我一套《高密東北鄉奇人系列》DVD。通過這張DVD,我瞭解了姑姑之所以嫁給郝大手的原因。

在姑姑被宣佈退休的那天晚上,姑姑喝醉了,她搖搖晃晃地往回走,結果走到了一片窪地。在月光下,蛤蟆、青蛙呱呱地叫着。姑姑想逃離那些蛙叫聲,但蛙聲追逐着她;她一邊嚎叫一邊奔跑,最後遇上了郝大手。

退休之後,姑姑對生命,尤其是對嬰兒和胎兒生命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晚年的姑姑對生命生髮出了中國傳統母親式的大悲憫,並且表現出一個鄉村醫生對神祕生命的沉重思考。

她把想象中的那些她引流過的嬰兒形象描述給丈夫——一個民間泥塑藝人,通過丈夫的手,捏成泥人,祈願用這種方式來彌補她對那些沒能來到人世的嬰兒的歉疚。但與此同時,姑姑也用她那雙善於接生的手參與着各種各樣的接生。

在發生了鉅變的故鄉,我在一家名爲堂吉訶德的餐館遇到了落魄潦倒的陳鼻。當年英俊的陳鼻,如今頭頂光禿,衣着古怪,裝扮成了塞萬提斯筆下的愁容騎士堂吉訶德,拿着話劇演員的強調,在餐館裏招徠客人;但是因爲有酒癮和煙癮,還帶着一條寸步不離的癩皮狗,所以並不討人喜歡。

陳鼻的兩個性情高潔的女兒——陳耳和陳眉——曾是高密東北鄉最美麗的姐妹花,她們到南方一家毛絨玩具廠打工,結果在一場震驚全國的大火中,陳耳被燒成焦炭,陳眉燒燬了面容。種種變故使陳鼻變得有些瘋瘋癲癲,甚至想帶着他的狗撲倒車輪下面尋死。

隨着人們生活條件的變化和商品經濟的突飛猛進,一些超生的方式也“與時俱進”,越來越令人驚歎。在高密東北鄉,袁腮以牛蛙養殖公司爲幌子,組織了一批“代孕女”爲那些想要生男孩的人代孕。

年逾五旬的小獅子耍花招把我的精液注入一個“代孕女”體內,並使其懷孕;而這個“代孕女”就是王膽在竹筏上給陳鼻生下了那個女兒,在南方那家毛絨玩具廠燒燬面容的陳眉。

我一下子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糾結中:五十五歲的我,糊里糊塗又要做父親了;我想找出辦法讓懷孕數月的陳眉做藥物引產,但我年輕時曾因此斷送了妻子王仁美的性命,這是我心中最痛的地方,是我永難贖還的罪過;更何況,我和陳眉,這簡直是亂倫啊。

但是,在跟一位老同學傾訴了這一切,並聽了那位老同學的一番勸解後,我在心理上慢慢接受了現實;我甚至把陳眉所懷的孩子想象成王仁美曾經懷的那個在手術檯上夭折嬰兒的投胎轉世,並以老來得子的喜悅迎來了兒子的誕生。

在敘述從五十年代到當下這些故事的過程中,作爲小有名氣劇作家的我,也爲自己以姑姑一生爲素材創作的話劇找到了靈感。當下生活中的許多事件和我要創作的劇本中的故事糾纏在一起,使我已經分不清劇本中哪裏是紀實,哪裏是虛構。

而且在與杉谷義人的通信交往中,我內心中的贖罪心理也日漸加重;我甚至把寫作當成了一種贖罪的方式。在寄給杉谷義人的劇本中,我把前面的敘述延伸到了如夢如幻的話劇舞臺上。

這是一部具有荒誕色彩的,融合了詼諧、戲謔、調侃、反諷、嬉鬧、靈魂獨白、戲中戲等文體風格的話劇。在劇本中,生下孩子的陳眉因爲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處尋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闖進公安派出所去訴冤。

我一家子給代孕生的孩子“金娃”辦滿月宴席時,陳眉闖進來搶走“金娃”,跑進一個以民國時期縣衙大堂爲背景的電視戲劇片拍攝現場。經過“縣長”一番頗具諷刺意味的斷案後,“金娃”回到了小獅子的懷抱。在話劇的最後一幕,姑姑展開了內心的剖白:她經常回想起那些因計劃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過的孩子。

《蛙》經典語錄、摘抄、好句子

1、所謂愛情,其實就是一場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by莫言《蛙》

2、錢不花就是一張紙,花了纔是錢。--by莫言《蛙》

3、一個有罪的人不能也沒有權利去死,他必須活着,經受折磨,煎熬,像煎魚一樣翻來覆去地煎,像熬藥一樣咕嘟咕嘟地熬,用這樣的方式來贖自己的罪,罪贖完了,才能一身輕鬆地去死。--by莫言《蛙》

4、但那是歷史,歷史是隻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許多偉大建築,而看不到這些建築下面的累累白骨。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中國人用一種極端的方式終於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by莫言《蛙》

5、這麼多年來,我總結了一條經驗,解決棘手問題的最上乘方法是:靜觀其變,順水推舟。李手說。--by莫言《蛙》

6、戀別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戀自己不需要,我想怎麼愛我自己,就怎麼愛我自己。--by莫言《蛙》

7、生育繁衍,多麼莊嚴又多麼世俗,多麼嚴肅又多麼荒唐。--by莫言《蛙》

8、想起母親生前不止一次地說過,……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來的,女人的尊嚴也是生孩子生出來的,女人的幸福和榮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來的。一個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個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個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變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by莫言《蛙》

9、要把自己放在解剖臺上,放在顯微鏡下。--by莫言《蛙》

10、一個人並沒有傻,但卻得到了傻子的稱號,那是他獲得了巨大的自由。--by莫言《蛙》

11、不要以爲世界上的人都在關心你的事。你是不是以爲人人都在盯着你?其實,各人有各人的煩心事,沒人管你這檔事兒。--by莫言《蛙》

12、某些地方炮火連天,屍橫遍野;某些地方載歌載舞,酒綠燈紅。這就是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by莫言《蛙》

13、一個自認爲犯有罪過的人,總要想辦法寬慰自己,就像您熟知的魯迅小說《祝福》中那個捐門檻的祥林嫂,清醒的人,不要點破她的虛妄,給她一點希望,讓她能夠解脫,讓她夜裏不做噩夢,讓她能夠像個無罪感的人一樣活下去。我順從着她們,甚至也努力地去相信她們所相信的,應該是正確的選擇吧。儘管我知道那些有科學頭腦的人會嘲笑我,那些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會批評我,甚至會有個別有覺悟的人會向有關方面控告我,但我也不想改變,爲了這個孩子,爲了姑姑和小獅子這兩個從事過特殊工作的女人,我寧願就這樣愚昧下去。--by莫言《蛙》

14、歷史是隻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by莫言《蛙》

15、我想起母親生前不止一次地說過,女人生來是幹什麼的?女人歸根結底是爲了生孩子而來。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來的,女人的尊嚴也是生孩子生出來的,女人的幸福和榮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來的。一個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個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個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變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by莫言《蛙》

16、其實,她說,蛙類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她說: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狀相當,人的卵子與蛙的卵子也沒有什麼區別;還有,你看沒看過三個月內的嬰兒標本?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與變態期的蛙類幾乎是一模一樣啊。--by莫言《蛙》

17、悲憫也不僅僅是在苦難中保持善心和優雅姿態,悲憫不是見到血就暈過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暈過去了”,悲憫更不是要回避罪惡和骯髒。《聖經》是悲憫的經典,但那裏邊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場面。佛教是大悲憫之教,但那裏也有地獄和令人髮指的酷刑。如果悲憫是把人類的邪惡和醜陋掩蓋起來,那這樣的悲憫和僞善是一回事。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惡人。--by莫言《蛙》

18、農民們可以流動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貪官們也以甘願被罰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隨意地超計劃生育,滿足他們傳宗接代或繼承億萬家產的願望。大概只有那些工資微博的小公務員,依然在遵守着“獨生子女”政策,他們一是不敢拿飯碗冒險,二是負擔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費用,即便讓他們生二胎也不敢生。--by莫言《蛙》

19、好哥哥們,你們打死我,我要感謝你們。但你們不要喫青蛙......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是不能喫的......青蛙體內有寄生蟲......喫青蛙的人會變成白癡......--by莫言《蛙》

20、在我的印象中,姑姑膽大包天,這世界上似乎沒有她怕的人,更沒有她怕的事。但我和小獅子卻親眼看到她被一隻青蛙嚇得口吐白沫、昏厥倒地的情景。--by莫言《蛙》

21、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岳母跳出來說,這些年來,她糟蹋了多少性命啊?他的雙手上沾滿了鮮血,他死後要被閻王爺千刀萬剮!--by莫言《蛙》

22、只要出了“禍門”,就是一條生命,他必將成爲這個國家的一個合法的公民,並享受這個國家給予兒童的一切福利和權力,如果有麻煩,那是歸我們這些讓他出世的人來承擔的,我們給與他的,除了愛,沒有別的。--by莫言《蛙》

23、窮人是破罐子破摔,富人手捧着她們的富貴,像捧着一件價值連城的青花瓷器。--by莫言《蛙》

24、姑姑接生的第一個孩子是陳鼻。爲此姑姑曾表示過遺憾。她說她接生的第一個孩子本應該是革命的後代,沒想到卻接生了一個地主的狗崽子。但當時爲了打開局面,爲了革掉舊法接生的命,姑姑沒來得及考慮這個問題。姑姑得到艾蓮即將生產的消息,騎着那時還很罕見的自行車,揹着藥箱子,飛一般竄回來。從鄉衛生所到我們村十里路,姑姑只用了十分鐘。當時村支書袁臉的老婆正在膠河邊洗衣裳,她親眼看到姑姑從那座狹窄的小石橋上飛馳而過...--by莫言《蛙》

25、所謂愛情,其實就是一場大病--by莫言《蛙》

26、人是環境的產物,在某些特殊的環境下,懦夫可以成爲勇士,強盜可以幹出善行,即便是吝嗇得一毛不拔者,也可能一擲千金。--by莫言《蛙》

27、歷史是隻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許多偉大建築,而看不到這些建築下面的累累白骨。--by莫言《蛙》

28、一個人可以改變說話的腔調,但他無法改變下意識地打出的噴嚏的聲音。一個人可以將他的單眼皮改成雙眼皮,但無論多麼高明的手術也無法改變他的眼神。--by莫言《蛙》

29、清醒的人,不要點破她的虛妄,給她一點希望,讓她能夠解脫,讓她夜裏不做噩夢,讓她能夠像個無罪感的人一樣活下去。--by莫言《蛙》

30、送姑姑英納格手錶的人,是一個空軍飛行員。那個年代的空軍飛行員啊!聽到這個消息後,哥哥姐姐像青蛙一樣哇哇叫,我在地上翻筋斗。--by莫言《蛙》

31、我端詳着這隻巨蛙,心生敬畏。只見它脊背又黑,嘴巴碧綠,眼圈金黃,身上佈滿藻菜般的花紋和凸起的瘤點。那兩隻突出的大眼睛,視線陰沉,似乎在向我傳達着遠古的信息。--by莫言《蛙》

32、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看到一個攜帶着自己基因的生命誕生,他的誕生,是你的生命的延續。--by莫言《蛙》

33、我的猶豫、彷徨、被刺、被打、被辱罵、被追殺,都成爲必要的過程,就像唐三藏取經路上所經受的八十一難。不遭苦難,如何修成正果;不經苦難,如何頓悟人生。--by莫言《蛙》

34、我永遠記不住名牌的名字,其實是一種心理抵抗,是一種下等人對上等人的仇視、嫉妒心理的曲折表現。就像我用饅頭貶低麪包一樣,就行我用豆瓣醬貶低奶酪一樣。--by莫言《蛙》

35、秦河對姑姑的癡戀也是一種病,他在姑姑嫁給郝大手後,既沒有投河也沒有上吊,而是將痛苦轉化爲藝術,一個卓越的民間藝術家由此產生,彷彿從泥巴里跳出一個赤子。--by莫言《蛙》

36、他人有罪,我亦有罪--by莫言《蛙》

37、姑姑捧着泥娃娃,先是遠看,後是近看,遠遠近近地看過,慈祥的表情在她臉上漾開。“對,就是這個樣子,就是他。”姑姑突然轉變了口氣,直接對着那泥娃娃說話:“就是你,你這個小精靈鬼,你這個小討債鬼,姑奶奶毀掉的兩千八百個孩子裏,就缺你了,就來了,就齊了。”--by莫言《蛙》

38、在他們中間,是那袖珍女人王膽,她左手攬着將臉藏在她腋窩裏的陳耳,右手捂着球狀肚腹。在木棍擊打聲中,浪潮澎湃聲中,間或響起她尖厲的叫聲:姑姑,您高抬貴手,放我們一條生路吧!--by莫言《蛙》

39、她十分狂熱,對曾經保護過她的老院長毫不客氣,對這黃秋雅,那更是殘酷無情。她其實是想以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就像一個走夜路的人,之所以高聲歌唱,是因爲心中懼怕。--by莫言《蛙》

40、對於燒傷病人來說,精神上的痛苦也許比肉體上的痛苦更難忍受,當他們第一次在鏡子裏見到自己被毀壞的面容後,那種強烈的刺激和巨大的痛苦是難以承受的。這些人,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活下去。--by莫言《蛙》

採訪實錄:莫言談《蛙》

《蛙》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爲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作者是莫言。在小說剛出版的時候,莫言老師在新浪做過一期關於《蛙》的專訪:

主持人:今天莫言老師帶來他的新作,不知道我們的網友有沒有讀過,最近纔剛剛上市。

莫言老師,有些記者讀到您的試讀本的時候,有一個腰封介紹,您有這樣一句話,“偉大的長篇小說應該是鯨魚,孤獨地遨遊着,響亮而沉重地呼吸。”後來我發現我那天買到這本書,就是一個簡單的封皮,什麼都沒有,氣勢磅礴的話也去掉了,是您的意思?

莫言:原來他們做試讀本的時候,做了一個很誇張的腰封,說偉大的小說像什麼,實際上是我2006年寫完這個書的初稿之後寫了一篇文章,裏面提到我對長篇小說的理解。他們用來做這本書的腰封有點不合適。

主持人:這本書挺低調的。

莫言:另外,過分誇張的語言一向是我反對的,多年前我的書後面也印了很多誇張的語言,也印了很多包括國外作家給我非常高度的評價,我自己看了也不舒服,沒有必要用這樣的語言,相信讀者的判斷力,應該相信真正的好書是通過口口相傳的,讀者的口口相傳比任何廣告都更加有力。建議出版社拿掉腰封。

主持人:直接用作品說話。

莫言:對,對,這樣一個過程,我們不要靠不負責任的誇張的宣傳,讓讀者買書回家看,我希望讀者買書是另外一個讀者告訴他這本書非常好,一定要買來看。

主持人:您一定特別反對,您買書的時候也會看這些腰封嗎?前段時間特別好玩,有一個人組織了一個叫“恨腰封”的東西,很有意思。

莫言:中國小說出現腰封也就是最近十來年的事情,過去更多是在國外的小說上看到腰封這種宣傳的式,好的腰封當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可以提示內容,引起讀者的注意,但是後來越來越遠,越來越過分就走向反面。

主持人:說說您這本書,是用了10餘年的時間構思,但是用了幾年時間書寫,其中還三易其稿,爲什麼這麼難產?

莫言:這本書什麼時候寫很難說出一個準確的數字,從我睜開眼睛看到這個小說的原型姑姑起,這本小說已經在我心裏埋下了種子,我童年時期一直經常看到小說姑姑這個原型,80年代開始拿起筆來寫小說,走上文壇的時候我也認識到遲早有一天我會把姑姑作爲小說的主人公寫到小說裏去,一直在拖,後來拖到2002年我寫了第一稿,把第一稿放棄,一直放到了2007年重新開始寫,2007年、2008年開始寫,今年上半年終於寫完。

主持人:我知道這是一部小說,但是很多回憶是以前的,您跟姑姑相處多長時間?

莫言:我所有的小說,回頭想一想有很多最初的靈感是來自於人物,來自生活中真正有的這個人物原型,這幾個人本身就非常豐富,他本身的性格就非常複雜,他本身的經歷就很傳奇,這樣的人物,像我上的上一部小說也是因爲幾個人物引起的,這部書是跟姑姑有關係。我真正的姑姑和小說裏的姑姑差別很大,她們有一點相似的是,真正的姑姑也是從50年代開始從事婦科醫生的工作,一直到她80年代末退休。

退休之後依然還有很多婦女抱着孩子找她看病,因爲她不僅是一個婦科醫生,而且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兒科醫生,鄉下的醫生都是萬金油似的,姑姑在鄉下是地位非常高的人物。誇張的說,她自己說經過她的手接生到人間的孩子不下一萬人,因爲高密縣有將近20個村莊,50多年的從醫生涯,每年生幾百個孩子,到了晚年,她帶着徒弟、學生一塊兒接生。她自己說經她的手接生一萬個孩子的話並不誇張,幾十年來。

這樣一個人,能夠經過她的手把一萬多個嬰兒接到人間來,這麼一個人物,她本身就是一部非常豐富的書。寫到她這個外科醫生,自然不能避免在中國60年來生育的歷史上,尤其是涉及到計劃生育問題幾起幾落,姑姑作爲一個婦科醫生都是親歷者。她同時也給很多婦女做過人工的流產手術。我就感覺到這個人到了晚年,一定心裏邊是很痛苦、很矛盾的。

主持人:說到這兒我就要問您,我一直在想,是您看到了比如真實中的姑姑她的懺悔之意,還是您出於小說的需要,對於從您的角度來杜撰或者描寫了姑姑的懺悔?

莫言:真正的姑姑身上我並沒有特別明確看到這一點,因爲真正的姑姑跟小說的姑姑性格差別非常大。首先她們的出身不一樣,小說中的姑姑是八路軍院長的女兒,革命烈士的女兒,根紅苗正,響噹噹的出身。而生活中的姑姑是地主的女兒,我大爺爺是一個地主,所以這兩個出身兩重天,完全是兩種待遇。真正的姑姑即便是在計劃生育執行最嚴格的時候,也沒有像小說中的姑姑那麼堅定不移的貫徹政策,而是在悄悄的幫了很多婦女。

有些人心臟病並不是特別嚴重,我姑姑就說她心臟病特別嚴重,不能做手術。小說中的姑姑一輩子都沒有結婚,當然沒有生育。但是生活中的姑姑子孫滿堂。這兩個人經歷是相似的,職業是相同的,威信這一部分是相似的,但是其它部分都不一樣,基本上都是我的虛構、我的想象,是我在姑姑這個原型基礎上虛構出來的人物。

主持人:您在寫小說的過程中,除了姑姑之外這個人物,有沒有接觸類似姑姑這樣的人?

莫言:我接觸了很多計劃生育的工作人員,當時每個村子裏都有一個婦女主任,每個公社裏都有計劃生育小組、組員、組長,都接觸過。當然這些人我們實事求是的說,很多人並不願意幹這份工作,他們希望可以幹別的工作,因爲它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而老百姓在生育問題上,觀念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再加上農村具體的經濟實際情況,所以,在農村推行一胎制是很困難的。因爲涉及到很多具體問題。別的工作都很難做,在農村做工作什麼工作都很難做,最難做的大概就是計劃生育工作。

主持人:這本書裏談到計劃生育,其實也涉及到挺敏感的一些事情,當時你有沒有擔心?

莫言:我想我作爲一個作家,首先打動我的是姑姑這個人物原型,是她曲折、豐富的人生經歷。而我也想到了,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最根本的任務並不是要用自己的小說來再現一個事件,而是借這個事件塑造一個人物。

我個人閱讀一部小說,最後留給我深刻印象的並不是這個歷史背景和這個歷史事件,而是在這個事件當中所凸現出來的令人難以忘記的性格非常鮮明的人物形象。我們讀魯迅也好,我們記住了阿Q;我們讀包法利夫人,我記住了包法利夫人,小說歷史背景很快就會陳舊,小說裏所描述的歷史事件很快也會變成陳舊的東西,人物是萬古長青的。

我根本目的是寫小說中姑姑這個典型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形象應該是在我本人過去小說中沒有出現過的。如果能夠在我所閱讀的範圍之內沒有讀到過的人物形象,我應該更加高興。事件儘管敏感,但是我沒有把再現事件作爲我的目的,因爲這個事件矛盾越尖銳,對抗越激烈,越是複雜、越是敏感,人性表現得越是充分。

在這樣的事件、環境裏,就是對這個人物一種靈魂的考驗,或者我設置了一個人類靈魂的實驗室,用這種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環境設置了這麼一個實驗室,把我的人物放進去考驗他,然後看看他的內心,看看他的靈魂發生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主持人:與其說寫了60年跌宕起伏的中國計劃生育史,不如說您直面、指向了人物的內心。

莫言:主要還是要寫人的內心深處在所謂的罪與非罪之間,所謂的功與過之間自己靈魂的搏鬥,這個事件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來由。

主持人:在這個書裏您也說到了這麼一段,其實您剖析的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卑微的靈魂,這種卑微是什麼?

莫言:小說裏的姑姑當然也可以算做一個知識分子,這樣一個知識分子50多年來走過的路程實際上也是可以跟其它領域的知識分子進行類比。剛開始是堅定不移、陽光明媚、興高采烈,隨着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政治事件,使每個人都幾起幾落,使每個人的命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變化當中,他自己就產生了很多對自己的過去對社會的一些懷疑,姑姑這個人物也是這樣。

她之所以剛開始是那麼陽光,後來慢慢變得越來越陰沉,變得越來越暴力,實際上是跟這個社會對她的影響分不開的。姑姑在80年代初70年代末計劃生育最嚴格的時候,反覆具有強迫症的表現,是她生怕被甩到社會的羣體之外,她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現自己,來感恩戴德。姑姑所有的行爲都跟中國50年代知識分子的心態是相吻合。

另外,之所以說卑微的靈魂,是小說裏的另外一個人物“蝌蚪”來講的。蝌蚪身上是不是有我個人的影子呢?我毫不避諱的說確確實實有我的影子。第一,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我參加了軍隊,在軍隊裏受到了教育,在軍隊裏被提升了幹部。這些經歷我跟小說裏的蝌蚪都是相似的。但是蝌蚪身上後來表現出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是光明正大的很多理由,但實際上是隱藏了他很多卑微的想法,很多私心雜念。看起來是爲了國家的需要,什麼政府的號召。

主持人:王仁美的死對他來講是最大的懺悔。

莫言:他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用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掩蓋了他個人的私心雜念,他怕被剝奪了軍官的地位,他怕被重新趕回農村老家去勞動。所以,他用這樣的方式。最後當然他看到他的妻子和他、她腹中的孩子因爲事故死在手術檯上,這是他一生當中靈魂深處最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到了小說的後半部分,他回到農村定居接近晚年,也是他在不斷的反省自己,不斷陷入到對自己過去行爲的譴責當中去。

當他得知最不幸的姑娘陳梅又替他代孕了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心裏也是非常痛苦的。一方面如果他讓這個孩子存在,他就勢必背上沉重的道德的壓力,道德的重擔,很多人會譴責他,社會也不能容忍他。如果他把這個孩子,讓陳梅終止妊娠,他會重新想起當年王仁美的悲劇。最後他還是下定決心,要讓那個孩子生出來。

似乎這可以看作是他的贖罪行爲,但是這個行爲本身又導致了更深重的罪孽。孩子生出來,但是被他們剝奪了,結果陳梅陷入到一種瘋狂狀態中。最大的痛苦,對一個女人來講,莫過於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別人搶去,而且得不到承認,永遠不得想見。蝌蚪最後所謂贖罪的行爲本身製造的又是一場不幸的罪過。

蝌蚪這個人當然不能算是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他也應該算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受的教育,他所從事的工作,應該也可以劃爲廣義的知識分子範圍之內了。這一代人身傷所體現出來的自私是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中的通病,每個人都比小說中的蝌蚪好到哪兒去。我對小說中蝌蚪毫不留情剖析,就是對自己的剖析,我沒有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形象,我把自己心裏很多卑微的想法或者陰暗的想法全部袒露出來。

主持人:所以你說寫作很多年,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但是到了這個階段是把自己當成罪人來寫。

莫言:我寫小說將近30年來,剛開始所謂把好人當壞人寫也好,把壞人當好人寫也好,實際上是對我們過去極左路線文藝觀念的撥亂反正,那個時候,如果年齡稍微大一點,看一下當時的作品也知道,當時是把好人塑造得完美無缺,把壞人塑造得一無是處,這是所謂現實主義最不現實、最不真實。80年代開始寫革命歷史小說,寫紅高粱作品,實際上完成的工作是壞人身上的優點我們絕不迴避,好人身上的缺點我們也毫不留情,這纔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的原則。

主持人:莫言老師,因爲現在是一個直播,現在很多網友問您好的同時。有一個叫做“李明誠”的網友給您留下這樣一段話:聽莫言老師的訪談比看您的書感覺都要好,因爲訪談很親切,說了很多真話,而小說裏描寫的人物太極端,也太孤僻。

莫言:人講話跟寫小說是兩種思維狀態,講話的時候沒有那麼多深思熟慮,隨口而出,也不可能說一句話考慮三分鐘,把時間都浪費了。

寫小說寫的過程當中已經字斟句酌,寫出來還要反覆修改,有時因爲藝術的需要也不能太直露。你要塑造人物,有時人物是虛僞的,你讓他滿口實話這個人物就不對。但是真正的如果要看出我想表達的東西,還是要看小說,我在訪談當中很多話未必能夠馬上說出來,但是小說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把我想說的話曲曲折折表現出來。

主持人:而且小說能說很多話,想說很多角色。

莫言:第一,這部小說是一部低調的小說,和過去紅高粱時代語言的張揚、情緒的張揚的小說有很大區別,我把調門降到很低,用一種很剋制的基調來寫。

主持人: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莫言:越是內心矛盾澎湃,衝突最激烈的小說,應該形成一種反差,越是內心深處波瀾四起的時候,越是應該壓低了調門慢慢說、慢慢寫、平靜地寫。這部小說我認爲是用一種很極致的方式來講述。

另外,這部小說也應該是關係到我們30年代影響了千家萬戶、影響了千百萬人的一件大事。這個小說裏儘管把寫姑姑這個人作爲我第一的追求,但是他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這個影響了千百萬人們的問題。而且中國社會有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個基本問題就是農民跟土地的關係問題,我在我上一部小說《生死疲勞》裏已經進行了探討。

另外一個就是人本身的再生產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老講中國的基本國策,什麼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人口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寫這部小說不排除我對中國基本國情的思考。比如說我們現在要研究中國社會,研究中國問題,如果把中國的人口問題,把中國近30年來計劃生育的問題迴避掉,你的研究是無的放矢,是很難切中要害的。

主持人:身在其中。

莫言:對,所以我想這部小說應該能夠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因爲即便是那些80後出生的孩子,讀了以後也不可能無動於衷。除非你不是一箇中國人。

主持人:您覺得觸動80後的孩子,比如說像郭敬明,這次您在上海的新書發佈會他也去了,這本書裏能觸動80後、90後的孩子是什麼?

莫言:首先他們過去對人口的生育問題沒有像我們這樣的人的刻骨經歷和認識,他們不瞭解看似一個普普通通的生育問題,曾經在我們的歷史上引起過那麼滔天的波浪,曾經經歷過這麼樣曲折的道路,曾經產生這麼多令人靈魂震顫的故事。所以是寫人的、寫人心的。80後儘管跟我們的認識、看法不一樣,儘管他們的很多觀念比我們超前,但是我想作爲一個人的基本感情,我們是可以交流的。

90後、80後跟50後、60後難道在人類的基本感情上,喜怒哀樂這方面就沒有共同點了嗎?基本上是共同的。甚至可以誇張地說,爲什麼中國的文學可以讓西方的讀者閱讀,或者是西方的讀者能夠打動中國讀者的心,兩個國家、兩個世界的環境都不一樣,年齡都不一樣,我們現在看托爾斯泰一百多年前的小說,現在依然還可以讓我們感動。就是說人的基本感情的東西還是相通的,我作爲一個50後的老作家,我寫的小說,只要涉及到人類的基本感情,而且符合感情推演的邏輯,80後、90後看了不可能無動於衷。

除非你不懂得人的感情,除非你拒絕理解人的感情,除非你跟所有的中國人都不一樣,那麼你對這本小說是無關緊要的,那麼說這本小說是無人關心的,這個我同意。但如果你是一個正常的人,尤其是是一個正常的中國人,如果你認真從頭到尾把這本小說讀一遍,如果你覺得毫無一點點讓你震顫的地方,那麼你這個人實在是太了不起了。

主持人:莫言老師,因爲您小說的敘述方式,前四部分是以書信的方式,蝌蚪向杉谷義人先生的書信。以書信的方式書寫,是不是跟您之前跟大江健三郎的交往有一定的關係?

莫言:毫不避諱的說,之所以決定書信體的結構,剛開始是跟大江健三郎沒有關係的,因爲我剛開始的結構第一稿的時候就是寫一個劇作家我坐在劇場裏邊觀看舞臺上正在上演我的話劇《蛙》,然後我在看戲的過程中不斷回憶聯想,在幕間休息的時候不斷接受記者的採訪,而且不斷接到故鄉人的電話,是用三種字體,寫得很亂,到後來我自己都被結構搞亂了。既然我要講這麼一個故事,就沒有必要如此繁複雜亂的結構來講,我就放下了,先寫書。

當我06年重新拿起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想用一種最簡單的方法書信體,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書信體,我們讀的很多小說也是書信體,因爲剪起來非常方便。要寫姑姑50多年的經歷、一生,如果按照編年體寫法寫得非常漫長,用書信體非常自由,想要這一段就要這一段,可以一會兒是歷史,一忽兒是現實,一會兒可以到天南,一會兒可以到塞北。

這就跟大江健三郎聯繫起來了,確定了用書信體寫的時候,這封信到底寫給誰?我可以寫給一箇中國人,可以虛構我的一個朋友,也可以虛構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人,說句難聽的話我可以寫上帝。但爲什麼選擇了日本人?這就想起2002年的春節期間,日本的NHK電視臺去高密拍攝一個有關於我的電視片,邀請大江健三郎作爲嘉賓,在高密拍攝期間,大江健三郎確實問到過你的下一部小說有可能寫什麼,我說我的小一部小說很可能以我的一個姑姑作爲人物原型,寫一個鄉村婦科醫生的故事。

大江健三郎先生聽了之後很感興趣,說你的姑姑現在還在鄉下嗎?我說是。在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就帶他拜訪了我這位姑姑。他跟我的姑姑交談了很長時間,當然通過翻譯,我的姑姑講話也是高聲大嗓,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後來的幾次在中國的演講當中也提到過莫言的姨媽,他把姑姑弄成了姨媽,說他的腦海裏經常出現我的姨媽的形象。

有了跟大江健三郎先生這一段真實的經歷,我當時就想是不是可以寫給一個日本作家?但是我生怕別人攻擊我。因爲大江健三郎先生表揚過我很多次,儘管我不斷的解釋。假如我寫給大江健三郎,會招致許許多多譏諷之聲、諷刺之聲,沒有必要。但是我想還是寫給一個日本人比較恰當,因爲小說裏邊的構思,姑姑和她的母親曾經被日軍司令抓到過平度城裏去。所以我寫給一個日本作家,這個日本作家的父親恰好就是當年日軍駐紮在平度城的日軍司令,就是杉谷義人的父親,把我姑姑抓到平度城裏去,這樣就建立起一種聯繫。

然後我的小說裏講到杉谷義人當得知自己的父親就是把姑姑抓到日本軍營裏進行監禁拷打的人的時候,他是爲他父親主動承擔了歷史的罪責,他替父親謝罪,向小說裏姑姑的家族謝罪,也向高密縣的人民謝罪。像小說裏的杉谷義人這麼一個跟他父親的罪惡毫無關係的人,都能夠勇敢的擔當起歷史的責任,替他的父輩來懺悔、來謝罪,跟小說里人物後來的懺悔和謝罪形成了一種互調的關係。

當然你不能說這就是莫言寫給大江健三郎的五封信,不是,其實你讀完這本書會發現我不是把信寫給大江健三郎,我也不是把我的話寫給大江健三郎聽,我要說給我的讀者聽。首先說給我的中國讀者聽,說給我的高密縣的父老鄉親聽,說給那些關心中國人這30年來的生活,說給那些熱愛生命的,說給那些具有同情心,具有一點點對生命被無端的毀滅,具有同情和悲憫之心的人聽的。也可以看作是我的自言自語。通信的對象本來就是虛構的。

我看到有的人說這是我借這本書向西方獻媚,向大江健三郎怎麼樣,我對這些批評不以爲然。首先我勸他們認真的看看這本書,然後再做評價。看看這本書出自公心,把心眼擺正,然後再來評價。

主持人:書裏面塑造了很多人物,我一會兒要提到這個人物可能並不是很特別,但是對他的描寫也很有意思,對姑姑影響也挺大的,就是王小倜。

莫言:王小倜在第一稿裏是一個浙江的牙醫,60年代的時候他在那個地方開了一個牙醫店,非常英俊的小夥子,第一稿裏這個小夥子和姑姑建立戀愛關係,後來被公社的人制造了一一起冤案,把牙醫活活打死。

主持人:後來爲什麼改成飛行員。

莫言:後來我覺得這個人物時代性不強,而且那個時候的牙醫有悖歷史真實。60年代一個外地的浙江牙醫不可能跑到山東高密縣開牙醫診所,大概到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才能發生的事情。第二稿我就改成一個飛行員。爲什麼寫這麼一個飛行員?也跟我從小本人的對飛行員無限的崇拜有關係。在真實的高密縣城西側就有空軍的機場,而且機場裏的飛機經常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就在我們村子上空進行演練,有關飛行員演練也傳來很多神話。

前面有一個叫膠縣的縣城也有一個機場,而且機場裏確實曾經有飛行員駕機跑到臺灣去,引起很大很大反響。首先我對高密機場和膠縣機場,在我們村莊上空飛來飛去的飛機充滿神聖,對飛行員的職業充滿崇拜感,設置這樣一個人物具有歷史感。這個歷史感就在於當年大陸的一個飛行員飛到臺灣去是可以得5000兩乃至8000兩黃金,臺灣的飛行員飛到大陸來,也會受到很好很好的待遇。曾幾何時兩岸的關係慢慢的緩解了,當年這些嚴肅的掉腦袋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一些歷史的沉寂。

而且設置這麼一個人物,最能夠讓姑姑的命運產生巨大轉折。因此,在60年代國民黨,臺灣的蔣介石天天叫囂要推翻大陸,我們那裏又處在沿海地區,我們那個地方又經常有臺灣的傳單空飄過來,降落下來,經常有學校的學生撿到空飄來的傳單交給老師,交給公社,展開不斷的教育。而且經常說哪個地方晚上打炮彈。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假如姑姑的一個對象竟然是叛逃到臺灣的一個我軍的飛行員,我想姑姑的命運基本上一下子會產生天上地下般的變化,可以產生一種巨大的逆轉。這爲塑造姑姑的性格會發生很大的作用。而且也是這個小說的故事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否則姑姑跟另外一個醫生,黃醫生的矛盾,也會計劃到那種程度。否則姑姑的一生也可能是非常圓滿的。正因爲有了飛行員的故事,導致姑姑一生未婚,然後接下來她一步一步發展到現在這個情況,一直到晚年變成了一個性格喜怒無常,講話陰陽怪氣的人。

網友:當下中國文學,很多作家的取材都是過去的取材,而漠視了當下的現實,莫言老師有沒有這個感覺?您怎麼看待中國文學的現狀?

莫言:某種意義上講文學就是記憶,文學家應該都是把歷史作爲自己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哪個作家寫的作品都是過去的記憶,這個無可厚非。但是你不能說我寫了歷史記憶,寫了鄉村記憶,你就認爲我的小說跟當下沒有聯繫。文學畢竟不是一種新聞報道式對生活直觀的反映,文學需要作家在腦子裏反覆構思、反覆沉澱,用這樣的方式塑造出人物,不管是寫現實還是歷史,只要把人物寫好就是好作品。哪怕今天寫了昨天發生的事情,如果僅僅變成事件的記錄者,不需要作家來承擔,很多記者都完成得比我們好得多。

當然小說不能夠迴避現實生活,作家也不能一頭扎到所謂的象牙塔裏對當下外邊的生活不聞不問。我們的窗戶外邊發生各種各樣生活的變化都會對作家的創作產生直接的影響或者是間接的影響。就拿《蛙》爲例,儘管我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寫起,但是它的歷史發展沿革一直寫到現在。我寫到蝌蚪跟陳梅這個小孩出生的時候,已經到了2008年了。而我的小說裏,後來高密縣也已經變成一個城市,兩邊都是各種各樣的別墅和小區,各種各樣豪華的體育場,建起了斜拉大型鋼橋。

當然我們在大興土木建設輝煌的現代化建築的時候,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大興土木建設娘娘廟,重塑娘娘金身。先進和落後的東西同時發展,當然我們把宣揚娘娘廟的東西當做傳統文化來建設。你不能說我這個小說從50年代開始寫起就說我寫的全是歷史記憶,沒有寫到現實,要寫現實也不能斷裂。

主持人:剛纔這位網友的意思並不是針對您的作品而言,可能是覺得當代很多人都願意回頭看、回頭寫。

莫言:也沒有辦法,人總是喜歡回憶,尤其是作家這個職業更是把回憶當做一種自己最好的思維活動。拿起筆來,思維不知不覺跑到過去去。即便我看到眼前發生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讓我變成一種創作的衝動,往往是激發了我對過去類似生活的一段記憶。假如眼前發生了一件事情激活了自己當年自己親歷的一件事情,馬上就能構思成一部小說。

當然也不絕對,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寫當下的生活,到網上看一看,網上成千上萬部的小說都是寫發生在辦公室裏的故事。

主持人:您平常上網讀書嗎?

莫言:我讀過。

主持人:也會讀年輕人比如80後、70後的書。

莫言:我讀過,比如辦公室來了漂亮的同事,玄幻小說、創業小說、盜墓小說,我都讀過。

主持人:郭敬明的小說你讀過嗎?

莫言:讀過《幻城》。

主持人:韓寒呢?

莫言:《三重門》我都讀過。

主持人:丁天呢?

莫言:他不算是80後的作者,他的作品我讀過。

主持人:您在146頁,2004年蝌蚪給杉谷義人先生寫過一句話,他說他想回到鄉村,因爲那裏或許離文學更近。這是不是您心裏的一種寫照?

莫言:蝌蚪身上確實有很多我個人的影子,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心裏的想法。這種想法很偏激,文學哪裏都有,未必回到鄉下去文學就離你近。在都市的高樓大廈寫字樓裏照樣產生文學,這是寫蝌蚪一個人的感受,跟他的出生和經歷有關係。假如一個從小生活在北京、上海大城市裏的人,有很多作品的文學靈感也是產生於的北京、豪華的大廈裏。

主持人:目前您的文學靈感主要來自於哪裏?

莫言:我的文學靈感主要是來自於現實生活當中能夠激發我歷史記憶的一些素材。另外是來自於我頭腦中留存下來跟青少年有關的許許多多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這是很多靈感的源頭。

主持人:好的,因爲時間的關係,我們得跟所有的網友說聲再見了。

莫言:各位網友,非常感謝你們,浪費這麼多時間。

主持人:非常感謝莫言老師,也邀請我們所有今天在場的朋友,如果還沒有讀到這本書可以去讀一讀。謝謝,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