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事君说

浅 显 有 趣 的 深 度 艺 术 美 学 干 货

今天的内容是关于北京画院,大家都知道民国画事写了很多北京画院的展览,很多读者也非常喜欢他们做的展览,但画院的功能,不仅仅是做展览。

事实上,画院还有一个重要的部门——“学术部”,这个部门相当于画院的脑子,他们每年都要选择一些主题,去做研究,并且把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在今年的中秋,他们就开了这么一个学术大会,当时大家都在打算游山玩水,而我去旁听了两天这些大腕专家学者们如何讨论“中国山水”。

北京画院2018学术年会现场

做这么一个大会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但是作为艺术界的智力担当,画院从上到下都要费劲+烧脑,我看他们员工都疲累不堪,吴洪亮院长更是累出一头花白的头发。当然,是这几年一直以来的辛苦工作所致。但有目共睹的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北京画院这个地方,喜欢它的精致,高级,亲民但又学术。

学术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枯燥,从我的经验来看,大家说来说去都爱听故事。但是,我听下来的感觉却是,并不是那么枯燥无趣,相反能引发很多思考。人因思考而存在,烧点脑在这个碎片时代,是重要的。

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我参加了北京画院的2018年学术年会之后,听到的和想到的——中国山水。

山水和中国人

【中国山水画,是心灵的风景】

中国人热爱山水。画国画的人,都认为画山水最为高级。花鸟,翎毛之类的,不行,不上道。

中国的山水被当做神一样的存在。山水可不是山和水,和西方的“view”这个概念完全不一样。我问过一个美国人,当你看到山水时,会联想到精神的,灵魂的东西吗?

回答是毫不思索的NO.

而中国人,依赖于诗经给我们带来的“比兴”传统,我们一早就知道“山有木兮木有枝”,“风萧萧兮易水寒”,一早就感受到了山水中的心灵。

西方的艺术家,一千多年来则是用透视法来画风景画。

但是西方艺术家还是花了很久走到了这一步,还是有人发现了风景,和心灵的关系。

中国美术馆目前正在展出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西方风景画展,展览题目叫“心灵的风景”,西方300年的风景画,是从最初的地图绘画、自然科学测绘,直到艺术家用充满个性的画笔来描绘人和风景、人和自然的关系,最后终于画出了“心灵的风景”。

但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说,中国山水画,从来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折射的都是人心灵的镜像,其实更应该被称为“心灵的风景”。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在嘉宾对谈现场

西方人画山画水,画的是光影、客观物体,阴影关系。

中国人画山画水,画的是诗,是情,是意境。

而这山水画的源头,其实是山水诗精神。与会文化学者刘墨说:

“南朝的宗炳,写下《画山水序》,一直被我们当成中国山水画理论的源头。他创作的山水画没有保留下来,但山水诗至今我们还能够读到,这说明最起码在宗炳的年代,中国人对于山水,就已经有了一种诗意情怀。"

文化学者刘墨发言

唐代王维诗画俱佳,连苏轼都夸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几千年的山水诗意】

中国人画山水的诗意是从何时开始的?

这就要说到五代的“董巨荆关”。他们就非常擅长实景山水的诗意表达,为中国山水画后来的发展定了调子。

“董巨”——董源、巨然,是南宗山水的鼻祖,擅长利用毛笔皴擦画江南山水。

巨然的《溪山兰若图》,原是六幅通景屏风中的第五幅。画中坡岸溪水,宁静清谧,让人感受到烟雨江南的“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代 巨然《溪山兰若图》

“荆关”——荆浩、关仝,则是北派山水的鼻祖,他们开创的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影响了两宋画家。

荆浩的《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峻峰巨嶂,高深回还,画出了“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宏大气势。

五代 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

安远远谈到,正是因为画家的眼、心、手是统一了的,这些景色是他们目之所见,也是从他们内心生长出来的,具有了情感。为什么这些名家难以超越,就是因为后辈临摹学习时,只停留在骨相之外的皮毛和面貌,没有触及到内心的本质。

【退是风景,进是家国】

中国以前是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山水对我们来说,不仅是画家诗意,还是我们脚下的土地,生长的故乡,走过的风景。

北京画院2015年就在推进山水画的项目,当年有一个很好的明清实景山水展,叫做“唯有家山不厌看”,在展览作品中,都能看到画家对自家山水的热爱。

明代郭存仁的《金陵八景图》,以一图一文的形式,记录了家乡的胜景,就像风景明信片。

明 郭存仁《金陵八景图》 手卷

王翬对沧浪亭的园林结构也有细致描摹。

清 王翚 沧浪亭图(局部)

龚贤《溪山烟树图》,用独特笔墨描绘金陵一带的山丘景色,也是龚贤“黑龚”面貌的代表作之一。

清 龚贤《溪山烟树图》

石涛在《清凉台》中题“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

清 石涛《清凉台图》

髡残于《苍翠凌天图》中感“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这是较少的,髡残比较“整”的作品。

清 髡残《苍翠凌天图》

而进一步,山水则变成了山河。

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说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王室南渡流亡,大佬们闲时坐在一起欣赏风景,一个官员就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意思是:“眼前的风景与洛阳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山河破碎,中原易主了。”

沉浸在山河破碎的痛楚中,诗人会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画家也会用山水画来表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国的山水,退一步,是文人的,进一步,则是天下的。所以山水画也是这样,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教授说,“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强调山水画时,其实正是国家面临着非常大的变革之时。”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教授发言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山水画巨制,都是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才创作出来的,并进入国家庙堂,“万里江山”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题材。

唐代的李思训,曾花三个月时间,绘嘉陵江三百里的景象于壁上,后来唐玄宗命吴道子在大同殿绘同一题材,一日即成,两者相较,各有千秋。

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以青绿山水画下《千里江山图》,是宋徽宗的中国梦。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1959年,傅抱石关山月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挂在人民大会堂,见证着新中国的辉煌与风雨。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娇》

1997年香港回归,大陆山水画家画了一张《万里江山》,送给特区政府。

迈入21世纪,“万里江山”题材更是紧扣国家时代精神。

201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当时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一幅高3米、长20米的万里长城山水画,便是由北京画院的画家们共同创作的《众志成城》。

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画作《众志成城》

北京画院组织成立了以院长王明明牵头,由画家李小可、庄小雷,买鸿钧,刘旭,牛朝六人组成的创作组。每个人都以最大热情投入到的创作中。

这幅天安门城楼有史以来所挂规模最大的一幅美术作品中,长城威严雄伟,浅绛暖色渲染的山峦,勾勒出一派秋色苍茫;大胆的留白,突出山脉层峦叠嶂的层次感,既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气势,为天安门城楼内景增添纵深感,也更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意志与力量。

“万里江山”题材的画作,不仅倾注了历代中国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家园的态度,也映射了中国人对于国家时代精神的态度。

退是风景,进是家国,山水,对我们来说,生于斯,长于斯,血浓于水,文人也好,武夫也罢,市民也好,官员也罢,都离不开这最宏大和温柔的存在。

【天人合一,永恒精神,都在山水之中】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这也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原因。

从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中国人在山水画中就一直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是拥抱自然的亲近感,另一种是对崇高自然的敬畏感。

隋 展子虔《游春图》

相信大家看到南宋马远的《踏歌图》,也会觉得开心。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景色清丽,几个农民兴致很高,在田埂上打着拍子,踏歌而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应该是这样发自内心的幸福。

南宋 马远《踏歌图》

现代人利用科技,真的让他们手舞足蹈了起来,看着真的好开心啊。

而看到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则会感觉天地壮阔,而人类是多么的渺小。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未完待续!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