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節期間我發了一條微博,大意是每次我去國外參加試駕活動一週之後,回國之後的頭幾天開車一定是極不習慣的。因爲在國內的道路上開車,總感覺自己要擔心很多事情,開車感覺沒那麼暢快。而在國慶期間的高速上,我也見到了很多時候的車流不暢,就是因爲有太多開得不快的車輛長期佔用超車道造成的。

微博發出以後,引來的大家的討論。大家的討論點也集中在了國慶那幾天高速上遇到很多龜行族,搞得路上烏煙瘴氣,開車開得不爽上。

但我要再重申一下我的觀點:以前我也特別痛恨快車道上的龜行族,但現在我也越來越能理解這種中國特色的成因了。因爲從我們考駕照學理論開始,所有的選擇題都在強調我們開車要“慢”、要“保守”。而我們的道路設計和法規要求,也都是要讓我們開車要儘量地慢,例如我們的橋面和隧道道路,基本上車道間都是實線(這回去意大利開車,驚奇地發現隧道內車道間竟然都是虛線),不允許變線;我們對超速的處罰非常嚴格,但對未達到最低限速要求、貨車佔用小車道等行爲卻處罰力度極低等等。所以,我們的很多駕駛員開車慢,從法規角度上來說,其實並沒有錯。

後來在微博上還有網友給我補充,我也覺得挺有道理的:開車慢相對於快,還是相對更安全的,“十次事故九次快”,這句話並非無道理。而且如果一個駕駛員技術真的沒有那麼好,他無法在更高速的狀態下操控車輛,那還真不如就開得慢一些更好。

所以,後來我又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補充:中國很多駕駛員的主要問題並不是“慢”,而是不懂得“讓”,即大家對“路權”這個概念是完全沒有認知的。當對路權沒有概念的駕駛員和自認爲自己該享有路權的駕駛員在同一條道路上時,情況就會變得很危險了。例如我們在高速上最經常看到的,慢車佔據了超車道,一些快車就不斷左穿右插地超車,險象環生。

而就在前天晚上,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一次險情,再次驗證了我的這個觀點。那天晚上9點多鐘,我行駛在江海大道最右側的車道上。廣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那條路最兇險的地方就在於主路兩邊有很多路口,經常會有車從小路里駛出。當時我遠遠看到前邊有條小路上,有輛白色的SUV準備並出主路,但當時它開到路口時停住了。這時我就認爲,對方已經看到了我的車,並準備讓我先走,於是我就繼續前行。誰知,當我已經漸漸接近它時,那臺車卻突然加速準備並出。這時以我的車速和距離(真的已經挺近了),急剎甚至都有可能避讓不過去了。還好我左後方的車輛離我還有點距離,我就稍微借了一下旁邊車道,做了一個類似我們麋鹿測試的動作給繞過去了。當時我感覺,我的車右側距離那臺白色的SUV已經非常非常近了。而這一下,對方的駕駛員肯定也嚇得不輕,急剎停在那裏半天都沒有再起步。

毫無疑問,那一晚對於我們兩方的駕駛員來說,都是足夠幸運的,因爲事故最終並沒有發生,我們不用因爲車輛的碰撞損失而耗費我們的金錢和時間。但類似的情況導致最終發生的事故,每一天在中國的道路上不知要有多少起。所謂的轉彎讓直行、輔路讓主路、有障礙方讓無障礙方這些原則,在中國的道路上基本是不存在的,路權這個概念,更是無從談起。更多人遵循的其實是這個原則:誰夠橫,誰就可以先走。

所以在當時深圳交警推出“拉鍊式通行”的規定時,我是舉雙手贊成的。不僅僅因爲拉鍊式通行在兩道交匯時可以有更高的通行效率,而且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這是官方直接指導了我們應該如何謙讓、如何尊重各方駕駛員的路權。而我們多數駕駛員沒有路權概念、沒有謙讓的禮儀,很多時候就是官方的宣傳和執法力度不夠造成的。這種事情,讓大家自己領悟、自己學習,效率實在是太低了,這樣下去,可能我們的道路五年以後、十年以後還是這個老樣子。

像我們中國人經常認爲的經濟、國力不如我們的泰國、越南等國家,駕駛員都可以把路權這個事捋得特別清晰、遵守得特別好,我們泱泱大國,自詡國力強大、教育水平高,爲什麼連這些最基礎的事情都忽略了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