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像一朵野花

在長江邊靜靜開放

沒人知道她爲誰開放又爲誰等待

門前南濱路上車來車往

江對岸是繁華的重慶渝中半島

然而卻沒人爲她駐足

甚至幾乎極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

立德樂別墅

百餘年光陰轉瞬逝去

她的家人也早已隨風飄散

她不再美麗

蒼老的臉上滿是皺紋

油盡燈枯卻還在靜靜等待

等待着人們將她發現

將她採摘——

她就是位於南濱路中段山坡上的立德樂別墅

當人們開車從寬闊平直的南濱路上飛馳

一座掩映在坡上樹叢中的黃色洋樓

會從車窗外一閃而過

偶爾人們爲覺得它有些特別

但沒人會停車爲它逗留

更不知道它就是一百多年前

“開發中國西部第一人”立德樂的別墅

不過在一百多年前

這裏卻是一派繁華

在南濱路海棠溪至王家沱一線

商號使館林立

法國水師營、卜內門洋行等一個連着一個

雖然它們是外國用洋槍洋炮

打開清政府的國門纔出現的

是一段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

不過客觀上也是重慶第一次接觸時尚和外部世界

促成了重慶走向世界

南濱路一帶也成了當時重慶的“十里洋場”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

英國商人立德樂來到中國

他先是在上海創辦立德樂洋行

隨後於1883年攜妻來到重慶

不久即在重慶渝中下陝西街

開辦了重慶第一家洋行

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航運等

後來還第一個駕駛輪船從湖北宜昌來到重慶

打通川江航運

並將南岸龍門浩數十里沿江地皮租用

在此興建重慶第一家豬鬃廠

還在現在這個位置坡上修了洋行倉庫和別墅

別墅門牌號爲原上新街新碼頭34號

立德樂洋行

這幢黃色的別墅由於在坎下

顯得並不高大

四周古木參天,藤蘿遍繞

彷彿走進了熱帶雨林

別墅有三層

歇山式屋頂青瓦上覆蓋着厚厚的落葉

屋頂兩個壁爐煙囪中間

還夾着一個很低的閣樓尖頂

陽光透過茂密的樹枝

在黃色的牆壁上留下斑駁的光影

明明是早晨,卻像是黃昏

有一道石梯通往坎下別墅大門

不過別墅大門邊修了個簡易房屋

佔據了門前堡坎的大半

僅有一條窄縫勉強能容一人通行

走廊護欄根處有一排鏤空磚

兼具裝飾和排水作用

牆柱石墩上還雕刻着花紋

走廊兩側各有兩個耳房

裏面零亂地堆放着

破舊積滿塵土的沙發、桌子和藤椅

正廳門被封閉了

門框上方白牆上有一處被撕開的牆漆

裏面依稀有一排英文字母

重慶建院的古建築保護專家

蔣家龍先生說

這是幾年前他來探訪時撕開的

他當時考證了這排英文銘文寫的是

立德樂(Archibald John Little)的名字和修建年份

整幢別墅底樓室室貫通

從耳房過去是一間廚房

窗邊桌上還留着許多碗罐

這些碗罐積着厚厚的灰塵

應該是後來居住者留下的

不過感覺像還有人在這裏生活一樣

在廚房邊另一小屋

透過木地板縫隙

可見下面有暗室

穿梭在底樓的房間

隨處可見垮下半吊空中的頂板

從樓梯間向上仰望

八邊形中庭井最上方的吊頂上

一棵倒扣的白菜雕花根部還有一截斷的繩索

上完樓梯

首先看到的是一排中式雕花木質屏風

臘梅雕花的窗欞上一些地方還殘留着鍍金

中庭頂上的光線反射在古舊的屏風上

光影交錯,冥冥滅滅

從屏風中間的門穿過去

那是一間向陽的房間

也許這以前曾是書房

房間有兩扇大門通向外面的觀景走廊

走廊殘磚斷瓦一片狼藉

從這裏可以清楚地看到屋檐的中式木雕斜拉梁

上面雕着藤蔓花紋

從護欄遠眺長江,江水濤濤

對岸高樓隱隱約約

居高臨下

大樓不遠處的南濱路上車流如織

這一切繁華與它如此靠近

卻又如此遙遠

她目堵了南濱路“十里洋場”的幾度沉浮

如今人們卻將她遺忘

任她在這裏默默開放

靜靜凋零

而今

別墅被構樹環繞

倒卵形的枝葉下是圓圓的果實

從二樓護欄伸手可摘

構樹的滋長反襯着老房的破敗

立德樂別墅

她就像一株行將枯槁的野花

在這南濱路江畔靜靜等待

等待人們再次將她發現

將她採摘……

歷史背景:

重慶開埠通商回顧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打開了清政府封閉的國門。但四川、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長江三峽激流險灘,一時半會兒還是列強染指西南的阻礙。

1875年,一支由緬甸侵入中國雲南邊境的英國部隊,遭到當地居民的英勇抗擊,當時由北京前往迎接的英國公使翻譯官馬嘉理被殺,這就是歷史上的“馬嘉理事件”。英國政府藉此向清政府提出開放重慶爲通商口岸的要求,清政府被迫派李鴻章談判,於當年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規定重慶可由英國派員駐留,但李鴻章想借三峽之險阻止英國入侵,因此在條約中規定,在機動輪船未能抵達重慶前,英國商民不得在重慶居住。

李鴻章太過於相信長江天險的作用了,1881年,英國駐重慶領事謝立三試坐一艘帆船竟然通過了雲陽境內的險灘,他大受鼓舞,認爲既然帆船都能過如此險灘,沒有理由能懷疑機動輪船的航行,於是鼓勵英國冒險家在長江三峽試航。1885年,英國商人立德樂向清政府申請了宜昌至重慶的行輪執照,並組成川江輪船公司,並把固陵號輪船駛達宜昌待發。

英輪駛入川江,必將衝擊本土的木船航運,於時引起羣情激憤,清政府再次派李鴻章與英國交涉,想用12萬兩白銀高價買下立德樂固陵號輪船及其在宜昌的碼頭設施,以阻止英輪上行重慶。但英國拒絕了清政府這一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妥協答應開放重慶爲通商口岸,但前提是英國商輪10年內不得上行到重慶。1890年,中英兩國再籤《煙臺條約續增專條》,規定:“重慶作爲通商口岸;英商自宜昌至重慶往來運貨,或僱傭華船,或自備華式之船,均聽其便。”英國至此實現奪取重慶開闢中國西部市場的夢想,1891年,重慶正式設立海關,標誌着重慶正式開埠,成爲近代中國第二十個通商口岸。摘自《重慶史話》

原文來自:服務南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