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偶像是門好生意。

今年的綜藝領域,繼內地推出《偶像練習生》、《創造101》,香港推出《全民造星》後,臺灣似乎在這場強調練習生制度的新星選拔上有些缺位。

10月12日,號稱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實境選秀綜藝《聲林之王》迎來首播。節目由東森集團創辦人王令麟,王牌製作人王偉忠、詹仁雄共同打造,邀請蕭敬騰、林宥嘉擔任常駐導師,讓50餘家經紀公司練習生代表及素人選手帶着動、植物面具進行演唱,以弱肉強食的叢林概念建立賽制邏輯,挑選新人偶像。

這是一檔由臺灣公司製作的歌唱選秀節目,每週五晚九點在ETtoday東森新聞雲APP播出,愛奇藝同步轉播,並分別於週日晚八點及十點在臺視無線頻道和中天綜合臺播出。目前上線兩期,楊丞琳擔任飛行導師。

應該說繼《超級星光大道》後,臺灣已經很久沒有再出現同量級兼具造星功能和市場輻射力的選秀綜藝了,節目針對練習生文化在王牌製作人的醞釀下是否完成了獨特表達?賽制模式採用了怎樣的邏輯架構?視效方面又強調了哪些元素?今天冷眼君就來說說這檔節目。

臺灣選秀的由盛轉衰

細數華語樂壇過去30年的發展史,臺灣市場秉承成熟的音樂產品運作曾佔盡流量位置,而其發達的綜藝節目生產,可以說是支撐這套體系的重要動力。

從早期的秀場綜藝推出了費玉清、鳳飛飛等人,到後來《五燈獎》、《六燈獎》等擂臺綜藝發現了張惠妹、羅志祥,再到《超級星光大道》和《超級偶像》等選秀湧現了林宥嘉、蕭敬騰、楊宗緯、徐佳瑩等藝人,都是臺灣樂壇典型的造星案例。

2007年推出的《超級星光大道》曾紅極一時,林宥嘉是第一屆冠軍,創下連續五次滿分記錄,憑藉《你是我的眼》進入內地視線。同屆蕭敬騰則作爲踢館選手挑戰楊宗緯,用一首《世界唯一的你》一戰成名。

《超級星光大道》共辦了八屆,後續更名爲《華人星光大道》又辦了三屆,到最後改名爲《橘子20星光大道》收視日漸走低。由於後期大中華地區娛樂生態向內地傾斜趨勢明顯,高速發展的網生環境,顛覆了港臺公司主導的傳統體系,內地的渠道平臺成爲華人造星的必經之路,臺灣選秀盛況不再。

應該說,臺灣早前雖然造星數量衆多,但真正靠選秀進入內地市場的只有林宥嘉與蕭敬騰,出道後兩人各憑《說謊》、《王妃》兩首歌曲打開內地知名度,楊宗緯和徐佳瑩更都是靠近些年的內地綜藝和影視歌曲讓大衆熟知,其他歌手在內地的知名度寥寥無幾。

借用動物法則概念,上演叢林“聲”存戰

《聲林之王》和十一年前的《超級星光大道》一樣,都是挖掘好歌手的平臺,但節目可以看到強烈的企圖心。製作經費上號稱單期投入近千萬新臺幣,嘉賓陣容上則讓林宥嘉、蕭敬騰兩位當年選秀盛況走出的歌手重聚,並邀請不同大咖歌手擔任飛行導師,有意重振臺灣造星產業鏈。

節目摒棄了舊有選秀模式,融合了練習生制度的行業背景,在邏輯架構上採用了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概念,選拔新人偶像。首期開篇交代,演藝圈就像一座森林,森林的法則是什麼?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在這樣的製作理念下,節目的賽制規則透着殘酷性。選手構成集合50餘家經紀公司派出的練習生代表,確定了83位藝能參賽者,他們要率先進行1V1對抗。

登臺前沒有煽情故事渲染,所有人表演過程中都要戴着具有自身屬性的動、植物面具,獲勝者揭面,淘汰者不露臉直接下臺。

這些參賽選手各有來頭,比如包括李佳薇的妹妹、梁文音的表妹、瀨上剛的女兒、巫啓賢的女兒等,還有泰國唱片公司年僅13歲的歌手GailSophicha,網路影音累積已達上億點擊量,首期以“我是誰”爲小標題完成內容剪輯。

對抗賽獲勝者隨後自行挑選賽區,分爲舞魅沙丘、創作森林、歌唱河谷三大陣營,其實就是偶練裏的舞蹈、創作、聲樂三大賽道。

第二期以“弱肉強食”命題,隨着三區席位的滿員,即將開啓指定挑戰賽模式。前期製作團隊進行了5000人次的海選,挑出了20位素人“海選猛獸”,他們將在三區滿員後對練習生正式發起搶位爭奪戰。

《偶像練習生》裏只有蔡徐坤一人是“個人練習生”,雖然《創造101》及《中國好聲音5》都加入了搶位替換賽制,但《聲林之王》是放大練習生與素人的PK故事,是個人訓練與公司培養的體系對抗,可以說是製作團隊新加入的看點邏輯,側面也強調了叢林法則的生存模式,完成扣題。

視效與製作理念統一且識別感強

冷眼君認爲,節目的舞美概念其實是一套視覺識別系統,更是一套營銷概念,可爲用戶帶去感官刺激。

比如《蜜蜂少女隊》中字幕包裝統一使用蜂巢的主視覺,讓六邊形的蜂巢元素充滿了整個演播室。再比如《最優的我們》以男女練習生對抗建立節目邏輯,舞美包裝讓男女隊分別對應藍、粉兩個色調,強調了性別的陣營劃分。主舞臺和每個人姓名條的M、W元素都很有記憶點。

還有《明日之子2》突出三大賽道的聚合感,中心舞臺與賽道間圓形結構的串聯,對應了節目logo的圖形符號,同時後續九大廠牌立於舞臺中央,始終強調廠牌文化。

《聲林之王》也針對叢林主題進行了統一設計。棚景是360度的環形舞臺,LED屏幕根據選手演唱內容不同變換,色彩運用大膽。靜態時以綠色爲主,突出了叢林質感。

選手帶着面具上臺,出場短片介紹後期進行了動物畫面處理,突出了進入叢林,展開“聲”存戰的邏輯理念。

導師席位也強調了叢林屬性,座位邊有綠植和燈火設計。後排的晉級選手席位也以綠色爲主色調,整體風格具有統一性,視覺識別強。

冷眼君認爲,《聲林之王》節目模式有點像蒙面唱將與好聲音的結合體,讓100多位選手帶上動、植物面具演唱,以達到盲選效果。選手選歌內容較新,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選秀歌單的“陳詞濫調”,彈幕中有網友評價音響設備落後,其實是後期沒有進行修音處理的原因,體現了表演的真實性。

節目選擇了同年、同方式出道的兩位導師,讓這檔綜藝在選秀之餘多出了些許情懷的味道。既然以叢林法則建立內容邏輯,相信賽制的殘酷性、規則的衝突感、人物的情緒起伏都是重要看點,期待後續變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