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零姐(jialingjie6)原創內容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轉載及合作請郵件[email protected]聯繫。歡迎把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現在就選2020年內娛關鍵詞,那麼一定會有“女團”這個詞。

從已經成團的《青春有你2》,到高開低走的《創造營2020》,還有未播先熱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關於女團的話題在今年的熱搜榜上從來就沒有斷過。

不管你是不是看過今年的女團選秀節目,肯定聽過虞書欣帶火的流行語“哇哦”,也一定被“淡黃色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循環“洗腦”過,還看到過《創造營2020》鹿晗、黃子韜和吳亦凡同框畫面。

——節目如火如荼,話題和段子層出不窮,鵝廠和桃廠今年的女團大戰“誰贏了”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過,所以,今年的女團選秀算是出圈了嗎?

01

婧vs創 爲什麼婧看起來比創要火?

要直觀表現這兩檔節目誰更火,有個網上流傳的段子是,在《青春有你2》決賽夜,創的贊助商“金主”皮下切錯號的搞婧↓

雖然從立項之初,這兩檔節目就開始被比較了,可無論段子怎麼調侃,“婧”與“創”之間的battle,很難用直觀的數據去表現,原因是兩者的“內容進度條”相差甚遠,一個已經結束,一個纔剛剛“漸入佳境”,很難放在同一緯度去比較。

所以,不如探討一下兩檔節目不同的“招式”,以及其背後所展現的兩個“大廠”不同的所求。

其實到了今天,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女團選秀的節目並非什麼歌唱比賽或者說舞蹈大賽,這跟十幾年前的“超女”有着本質的區別。現在的女團選秀節目,本質就是一臺真人秀,而“秀”的內容並非選一羣外形靚麗氣質佳會唱會跳的女孩。

這個“真人秀”,要麼是一場荒島求生遊戲,要麼是一出偶像成長連續劇。

創選擇了前者,婧選擇了後者。

《青你2》開宗明義,“不定義女團”。

這其實是婧能成功的第一個點,製作方敏銳地洞察到了女性審美在當下的多元化轉變,尤其是近兩年Girl Crush(意爲:女性之間一種仰慕和喜愛的情感)的風潮,並在此基礎上樹立節目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不拒絕任何類型的練習生。

女粉絲追女團,更多的其實是種自我投射,“你代表了我,我pick了你”,“你是我想成爲的那種人,要帶着我的夢想走下去”

而當這些粉絲組成了團體,給自己pick的女孩們氪金投票的時候,更多的還有一種“什麼樣的女性是值得被喜歡的定義權”。

這種關於“定義權”的爭論恰恰契合了《青你2》輸出的這個核心價值觀。

在這個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有着衆多風格不一的訓練生,想要做的是打破長久以來日韓女團審美標準,想要輸出的是能代表“中國女團”的多元化的審美表達。

成不成功呢?

歪果仁研究協會做了一期節目,專門讀海外觀衆討論《青你2》的評論,這其中很多正面評論都來自於對於“不定義女團”這個概念的讚譽。↓

這些圍繞着女性多元審美而展開的話題,與現在世界各地處於主流的女性主義潮流產生了共振,婧靠着這個點在海外圈了一大批粉↓

連帶着婧妹們公演的《十面埋伏》都把國風舞臺變成了一種文化輸出,幾個視頻在油管上的播放量都超過了百萬↓

可惜的是,前幾期話題度和概念是做出來了,到了後期,這個“不定義”的概念被一直圍繞着因劉雨昕躍至第一引起的“短髮C位”爭議自動被削弱了。

橫向對比《創造營2020》將主題思想放到一個“敢”字,倡導的主題是去勇敢尋找夢想這種老生常談的選秀話題,《青你2》的“不定義”顯然更容易投射出不同的女性羣像,這讓女性觀衆pick不同的訓練生的同時,其實也在完成自我認同。

可如果縱向對比下在《創造101》時期,因爲形象與女團格格不入的王菊走紅引發的社會命題討論度,婧的“不定義”命題顯然並沒有做到破圈層的傳播。

如果說在玩概念上婧比創來得“新”的話,那麼在賽制的突破上,創顯然比婧更有想法。

賽制大換血下,《創造營2020》一上來就是就打破了之前《創造101》“選座位-自我介紹-團隊表演-個人評級”的模式,導師更讓選手直接就進入了最強舞擔和Vocal大PK。

這就讓觀衆直觀地感受到節目最強的選手應該是什麼水平。

本意原本是立足“舞臺實力”, 這樣也確實會讓人產生該節目整體選手實力超強的感覺,觀衆們最先記住的,就是這個節目最優秀的選手。

這就好比把每個女孩都拋在一個荒島上,只有那個最努力撲騰的女孩,會被所有人看見,並讓大家萌發出一種簡單的信念,想“救”她。

問題是,這個賽制繞開了101系選秀節目原本最被吐槽的介紹選手和選座位環節,節目是緊湊了,但對選手們的性格挖掘卻明顯不夠。而且新加的後續流程相當複雜,個人訓練生battle之後帶領團隊走到上位圈,其他最差板凳隊的又要發起挑戰,幾位教練稱之爲團隊戰,要看她們團隊的整體實力。

所以選了半天的最強個人有可能被團隊拖累,比如人氣選手希林娜依·高,從實力最強的首發位,掉到等級最差的板凳隊。

如此畫蛇添足,那爲何不老老實實的先看團秀再挑個人呢?

而新賽制更大的問題是,《創造營2020》裏主題曲表現最好的七人稱爲“神七”,地位可延續到第一次公演,最差的七人被稱爲“尾七”,需要爭取才能獲得第一次公演的資格。

這七個妹妹卻是教練團直選出來的,觀衆的參與感就這樣被剝奪了,要知道這原本是鵝廠選秀節目的精髓所在。

與推出新賽制的創相比,婧老老實實用了《創造101》的賽制,而且比起競技感,整個節目更偏重說【人】的故事。

觀衆們幾乎可以叫出每一個婧妹的名字,應該算得上是《青你2》火的另一個表現了。

怎麼做到的?

通過講故事、塑造人物羣像來助推訓練生出圈,進而整體帶動節目熱度。

因爲疫情的原因,整個比賽都被拉長了時間,這也給節目採用一週雙播的播出方式提供了客觀條件。

一週雙播,對觀衆來說基本等同於追劇,節目如何把握好節奏就非常重要了。

婧用兩週時間完成初評級部分,意味着在這兩週內需要迅速建立起人物的初印象。可面對海量陌生面孔,要如何一下子抓住觀衆的心?那就急需一個代表人物。

《青你2》第一期就讓虞書欣出圈了:先是“小作精”人設穩固了人設,然後帶起流行語“哇哦”,很快霸榜了熱搜。

這一步也爲婧始終領先話題夯實了基礎,建立起人物,特別是這麼一個有爭議性的人物,好比當年的楊超越,“紅黑”體質的選手,簡直就是選秀節目的寶藏。虞書欣先行“出圈”之後,後面的故事也跟着能說起來了。

愛奇藝先把她塑造成了一個訓練只有1個月的“小作女”,在第一期之後幾乎每期都會給她各種反應剪輯,助推了虞書欣的表情包全網“病毒性”擴散。

但這真的是虞書欣嗎?各種爭議之後,大家對她的期望值並不太高,因而當她秀出還不錯的《愛你》舞蹈的時候,觀衆好感度就來了。這支舞蹈也迅速在抖音和B站出現了大量翻跳。

同理,還有早在開播前,婧各種“料”層出不窮,比如秦牛正威和吳亦凡的緋聞,比如孔雪兒的私生活,還有段小薇P圖事件等等,一直被調侃是《青春有瓜》。

這些選手本身就給節目提前收割了一波關注與流量,但是節目開播之後,本欲衆嘲的追星女孩們隨着“劇情”的展開卻真香了。

這就是婧區別於創的最大點,整個比賽節目的敘事結構更像是一部連續劇,有劇情,講故事。

每一集都會有一個“高光選手”出現,比如卡十的乃萬說來這個舞臺是爲了“脫離舒適區”,然後大家都看到了她變成了半個“導師”;

每一集也會有“反轉”,一直被罵是來蹭熱度的林小宅,也會被lisa點名表揚↓

每集一個小主題,每一個能被記住名字的選手都有自己的“劇情線”,每一個賽段都有計劃地推一位選手出圈。

這種“影視化”的敘事方式,就容易讓氪金投票的粉絲們真情實感,隨着選手的變化“入戲”,建立情感投射和價值認同。

所以到了決賽成團後,雖然罵得人非常的多,但你沒辦法否認的是,《青你2》確實給看這個節目的所有粉絲講了一個足夠動人的故事,也讓衆多的選手能被人記住名字。

02

選手出圈,就是女團出圈了嗎?

在這個話題先行的時代,讓話題出圈的核心,是引起大衆討論。

從《創造101》中楊超越的“逆襲”開始,兩年過去了,她成了團裏資源最多的一位,這本身已經證明,觀衆想看的女團選秀,女團運作已與傳統認知產生巨大偏離。

比起唱歌、跳舞和說唱的實力,顏值、人設和家境反而成了關注點。

就連《青你2》的總編劇在接受採訪中也承認了他們做的其實是挖掘人物故事:“對真人秀而言,編劇更重要的工作是通過設計賽制,挖掘人物身上的亮點,並且把它放大。”

到了今年,不管是婧還是創,喫瓜羣衆還學了個新詞“皇族”,特指那些經紀公司實力強大,但遠不值得這麼多鏡頭和話題度的選手。

這些選手的存在,就更讓一些實力強,但是鏡頭少一些的成員的粉絲更加願意爲此爆肝投票,這種“媽媽必須讓你有鏡頭,送你出道”的心態也很有意思,一方面依舊是傳統的偶像養成遊戲,另一方面則是有種見證偶像成長的快感,從而形成更加強烈的代入感。

所以,話題度決定了女團選秀的一切。

《創造營2020》在兩期立足“實力”,話題度不夠之後,也開始了“亡羊補牢”,輸出了敢說女王陳卓璇,這句“是我站得不夠高嗎?”,隨着她帶點不羈的微笑,火速成了一個網絡熱梗。

就連鹿晗露出一臉驚恐的表情,都變成了最新的表情包。

鵝確實要感謝陳卓璇,“創造營”默默無聞播了這麼長時間,現在終於靠“是我站得還不夠高嗎?”火了一把。

所以,在兩檔熱鬧的偶像選秀綜藝背後,總有觀衆提出一樣的問題:這是選女團嗎?還是選綜藝咖?

其實從製作方來說,不管是鵝還是桃,都揹負着話題“出圈”壓力,畢竟,只有“出圈”,纔能有底氣談論下一步的全產業鏈IP變現。

對於選手們來說,一些奇葩出位的表現,也許比默默無聞只表現實力更利於獲得鏡頭,而一個“偶像”要在選秀節目裏出道,鏡頭和剪輯是至關重要的。

但真正想要看到內地選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女團的觀衆們來說,看到的卻是近兩年來“成團即巔峯”的魔咒。

就好像Yamy在紀錄片《女團》裏說“出道和沒出道好像是一樣的,僅僅就是辦了一個發佈會。”

就連一些選手的家長,都早摸清國內女團選秀的背後運作本質,很多時候是等榨乾選手們最後一點話題價值後,再把她們踢出這場遊戲。

畢竟現在的女團選秀,早已變成資本的博弈,更多的,只是熱點話題、劇本和資本的討論。

等到女團出道之後的運作也一清二楚:出道,拍戲、上綜藝,賺快錢。等這批選手的流量差不多了,再選一批新的選手出道。

更加讓人覺得諷刺的是,《青你2》和《創造營》兩檔選秀節目,都比不過一個未播先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

2018年是內地偶像元年,但2018年後,女團選秀的夢想、勵志也逐漸淡去。

03

內地女團的夢想有多遠?

AKS總裁(AKB48幕後老闆)曾經在接受採訪中一針見血地總結了“偶像”是什麼:有人問偶像是什麼?表演很好就是偶像?並不是這樣的。粉絲依賴這位偶像,能共有夢想,能給予粉絲夢想的同感,這纔是真正的偶像。

但是“偶像”這個詞並非等於排斥了“實力”這個詞。

日本AKB48爲什麼總是被當成女團製造裏的典型來討論?就是因爲她們把給予偶像和粉絲“夢想”的故事說得太好了。

經典例子是AKB劇場距離東京巨蛋有1830米,因而AKB組合從建立伊始就定下了“東蛋開演唱會的1830米夢想”,所有成員以及她們的粉絲都在爲這個夢想努力,然後所有參與這個夢想的人靠着一步步提升實力,終於在7年之後在東京巨蛋開了8萬人演唱會,成爲國民級組合。

這是一個偶像和粉絲共同書寫的勵志故事。

而隔壁的韓國呢?他們的行業共識和民間輿論也是一致的,選秀節目就是追夢,追夢就是要輸出一種能量,才能讓整個行業有良性循環,靠着這個良性循環和源源不斷的練習生輸入,纔有了韓國偶像的“韓流”文化輸出。

這就是中國女團所處的殘酷現實,沒有像日韓專業化的運作模式,這些女孩從培訓到之後的出道、宣發和未來規劃,都是不成熟的未知。

而本該是最輸出強價值觀,以期出圈的女團,卻靠羣嘲以及話題熱度頻繁出現在熱搜榜單裏,才能實現知名度的拓展,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可以想見,用話題出圈造女團,這不是第一次,也自然不會是最後一次。

馬上要播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真的能創造出一個30+女團嗎?節目組和觀衆們都心知肚明大家想看的到底是什麼。

最後的最後,希望集美們手指頭能動起來:點擊文末的在看,或者星標加零姐,這樣小姐姐才知道自己站的是否足夠高了,是否被更多人看見我們的推送了。

相關文章